摘 要:彝族的史詩和神話依附原始宗教的傳統(tǒng)而得以保存,新近發(fā)掘、整理和出版的口傳史詩《愛佐與愛莎》集神性、詩性與人性為一體,具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古彝人的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太陽崇拜和圖騰崇拜等信仰文化。這部史詩具有強烈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展現(xiàn)了彝族先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的一種認知和價值觀。
關鍵詞:彝族史詩;《愛佐與愛莎》;神靈崇拜
在我國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史詩以創(chuàng)世史詩居多,其數(shù)量之多聞名全國。2009年,又一部彝語口傳史詩《愛佐與愛莎》被收集、整理、翻譯和出版,它有18000多行,分為“亙古之世”、“文明的曙光”、“歷史情感的追憶”三部分(篇)。西南四省區(qū)的彝族民間文學,具有古同今異和同源異流的特點,時間越往古推,共同點越多,時間越往后,則表現(xiàn)出各自的區(qū)域性和支系性特色來。[1] 史詩包容了一個民族的生活信息和文化信息,匯集著大量的先民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本文對《愛佐與愛莎》中的原始宗教文化進行初步研究,以期了解古代彝族先民內涵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
一、萬物有靈觀
萬物有靈和多神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特點。萬物有靈論,就是關于神靈的信仰,這是原始居民的哲學基礎。萬物有靈論的信仰者認為,神靈會影響或控制著物質世界的現(xiàn)象和人的今生和來世的生活,并且認為神靈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引起神靈高興或不悅。[2]
《愛佐與愛莎》中體現(xiàn)了典型的萬物有靈觀?!稅圩襞c愛莎》中,萬物皆有其靈魂,這些靈魂中有超然于其類上的神靈存在,萬物有其神?!稅圩襞c愛莎》中出現(xiàn)的神靈(自然神)有氣神、風神、雷神、地神、山神、樹神、水神、火神、石神、五谷神、死神、病神、瘟神等等,神靈眾多,關系復雜,擬人化的神靈們有個性有共性,共同演繹了史詩,詮釋了古彝人的原始信仰觀。第一部分“亙古之世”中萬物的起源都與神有關,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靈所創(chuàng)造,如神靈創(chuàng)造了星、日、月、云,盤古造天地,地神妥羅夫婦造山又造地,阿資大神仙創(chuàng)造了高原盆地、平原壩子。薩西阿梅神撒播草種和糧食種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靈魂不滅是萬物有靈觀中的一個特點,如在第一次洪災中,太陽被老鷹吃掉,人類(豎眼人)被淹死,眾多動物遭殃。雖然肉身已經消亡,但是人類和動物們的靈魂還在大地上,人和動物的不滅靈魂共同來商議,試圖重新?lián)尵忍柍鰜?。史詩中還出現(xiàn)了肉身已死去的人魂、猴魂、虎魂、豹魂、牛魂、羊魂、雞魂、鷹魂等到天宮門前告狀的情節(jié)。
二、祖先崇拜
祖靈信仰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穩(wěn)定性、共同性的部分。彝族人認為,祖靈是一種保護神,與后代是否繁衍昌盛、人丁興旺休戚相關。從彝文文獻記載和祭儀活動中可以看到,家靈和族靈觀念是祖靈信仰中兩個重要的觀念。家靈是家庭祖靈,只受家庭成員的供奉;族靈是家族祖靈,受全體家族成員的供奉。[3]
從主題上來看,《愛佐與愛莎》與云、川、貴省區(qū)其他的彝族史詩一樣,都有一個毀滅后再生的遠古祖先,他從洪水泛濫中幸存,進而傳宗接代,繁衍興旺,成為族群的人文祖先。對祖先的追憶、記憶、崇拜和祭祀,在《愛佐與愛莎》中不僅占用了巨大的篇幅,而且描述深入,敘述深刻,文本體現(xiàn)出了彝族強烈的世代相傳的祖先崇拜信仰觀。第三部分“歷史情感的追憶”就是彝族阿哲部民對祖先的追憶和崇拜。對祖先故地的描述是景色優(yōu)美、物產豐富、風水和諧、魚米飄香。祖先過著安居樂業(yè)、與世無爭的農耕定居生活。但是,步入奴隸制社會后,君王無道,社會腐敗,道德淪喪,百姓悲苦,因而,天神降下洪水,除去世間的暴君和貪腐之人,唯獨留下善良樸實的德默,洪水后,德默迎娶三仙女,生六子,成為彝族的再生始祖。六祖分支后各地各支系的彝族祭祖,都要先祭六祖。
“魂歸祖界”是彝族生死觀中的核心思想。彝族人認為萬物皆有生死,生死乃不可違抗的自然規(guī)律。彝族的陰間是“祖界”,即歷史記憶中祖先安居樂業(yè)、繁榮生息的故地,一般為彝族形成早期的六祖分支前的祖居地?!稅圩襞c愛莎》中死后魂歸祖界的信仰觀強烈,在第二部分第二章“懷念施紅伯莫山”中,戀愛的雙方魂歸祖界,途中飲了葡萄井的甜水,跨過黑頸鶴嬉戲的草海,爬上施紅伯莫山,終于歸宿到了阿哲部祖先的故地,由此可見,這部分內容又具有彝族另外一部喪葬祭祀經籍《指路經》的一些特點,可知其創(chuàng)作、傳播和傳承深受宗教經籍《指路經》的影響。如第二章中,敘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再到老年到去世的艱難和曲折的一生,以及死后亡靈沿著祖先的歷史遷徙之路跋山涉水回歸祖界的敘述,用各種修辭手法,意象豐富和深情并茂地娓娓道來。
三、太陽崇拜
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認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太陽神話是一切神話的核心,一切神話都是由太陽神話派生出來的。 [4]日、月、星辰、雷電,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太陽最引人關注,對人的生存影響最大、最直接,因此,在彝族神話中形成了“日月神話群”,折射出了彝族古代先民崇拜太陽神的信仰觀。[5] 與太陽有關的神話,還有四川彝區(qū)的神喊日月神話、云南、四川彝區(qū)流傳的三女找太陽神話。
在《愛佐與愛莎》中,人類的起源、遭遇的劫難和艱難的再生都與太陽密切相關,一方面在文化思想上表現(xiàn)了人們追求光明的精神,另外一方面在信仰文化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原始宗教崇拜意識,說明了彝族先民過去曾經有崇拜天體的祭天原始宗教活動。如彝族先民的十月太陽歷,就與古彝人的太陽崇拜有密切的關系?!稅圩襞c愛莎》中,古彝人將太陽(稱為太陽金女)看成是陰性,月亮(稱為月亮小伙)是陽性,意識到了“天地是一雙,日月是一對明”,陰陽相配相和諧,“天地一雙親,陰陽相互愛,日月一對明,夫妻同跟隨”。
彝族“毀滅”與“再生”的神話母題,實際上反映了古代彝族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一種生存與發(fā)展的主題。彝族有關再生神話的主題,主要反映在再求日月和洪水遺民兩個母題中。[6] 《愛佐與愛莎》中“直眼”時代的第一次洪水中,老鷹的尸體堵住了天宮的太陽門,致使太陽出不來,大洪水淹沒了豎眼人。靈魂不滅的眾動物魂們商議并一起搶救太陽。之后,太陽又一次遭到老虎毀滅。然后,眾神又造出七個紅太陽,致使世界火災頻繁,生靈涂炭。此時,英雄阿文出現(xiàn),射下了三個太陽,阿文也因此而被火燒死,在炙熱烈火中,人類(直眼人)再次死絕,太陽熄滅不見蹤影。然后,天上的神靈再次創(chuàng)造了新的人類,第三代人類橫眼人出現(xiàn)了,神靈夫妻德頗和德嫫舉行祭日喊日儀式。德頗和德嫫安排公雞呼喚太陽,舉行了隆重的祭儀,不斷呼喚和祈求太陽神。
《愛佐與愛莎》中還出現(xiàn)了祭祀太陽神的年節(jié)和祭儀。史詩第二部分,文明的曙光初現(xiàn),信仰文化逐漸形成體系,這段時期對太陽神的祭祀活動也增多了起來。對太陽神祭祀活動的敘述也出現(xiàn)了好幾處。每年的農歷六月下旬,彝族都要過火把節(jié),這是一個流傳了上千年的民族節(jié)日?!稅圩襞c愛莎》中敘述,在六月要殺黃牛祭祀太陽神,要背子女去神廟祭祀。由此可見,古彝人過火把節(jié)祭太陽神是一項重要的節(jié)日內容。
四、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宗教表現(xiàn)的原初的、普遍的形式,“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意為“他的親族”,圖騰物一般以動物居多。圖騰崇拜現(xiàn)象蘊含著重要的歷史人文意義。十九世紀中葉,人類學者發(fā)現(xiàn)并肯定人類最初的組織形態(tài),并非以血緣為基底的氏族國家或部落聯(lián)盟,而是以圖騰(Totem)為結合基礎的圖騰社會。直到近現(xiàn)代,彝族社會中還存在一些圖騰崇拜痕跡,并主要表現(xiàn)于植物圖騰崇拜和動物圖騰崇拜。
葫蘆圖騰崇拜。葫蘆救了老祖先的性命,成為了一個圖騰崇拜物,《愛佐與愛莎》中出現(xiàn)了“刻畫葫蘆祭祖先”的敘述。人類的始祖即人神從葫蘆中產生,葫蘆是神圣的,帶給了人們賴于生存的糧食種子,如稻谷、草種、喬子等。葫蘆,是一種神圣之物,和祖先的生死存亡有直接的關系,葫蘆拯救了祖先的性命,自此,彝人視葫蘆為圣物,給予崇敬和祭拜?!稅圩襞c愛莎》中,在篤穆時代的洪水前,仙人被篤穆的善良真誠所感動,送了三粒葫蘆種子給篤穆,并告知種在地中,過半年會長成“大果葫蘆王”。在洪水來臨時,君王、大臣、畢摩和富人所坐的船都沉沒,唯有篤穆坐著葫蘆小神船,頂著天漂蕩,最后漂到了天邊一座大山,德默得以幸存。由德默繁衍下來的后裔,便將葫蘆看作祖魂,不斷祭拜。事實上,將葫蘆視為祖先,并將葫蘆奉為祖靈的習俗,到近現(xiàn)代,云南哀牢山彝族還有保留。在彝語中,葫蘆和祖先的發(fā)音是一樣的,都稱為“阿普”,而彝族的再生始祖篤穆也常常被尊稱為“阿普篤穆”,反映了葫蘆即祖先,祖先亦為葫蘆的圖騰觀念。
蜘蛛也參與了解救篤穆,因而也成為了圖騰崇拜物,詩中曰:“阿哲的祖先,阿哲的后人,招魂招蜘蛛,蜘蛛是靈魂,蜘蛛是祖魂。”同理,竹子也成為了圖騰物??梢姡乓腿说膱D騰不只一種,這些圖騰都往往和祖先的生死存亡有關系,都搭救過祖先,古彝人對這些圖騰具有一種感恩心理,表明彝族的圖騰崇拜往往又和祖先崇拜相融合。
五、結語
史詩是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是古代先民的特殊的知識總匯,是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稅圩襞c愛莎》與原始宗教信仰意識交織在一起,蘊含著彝族豐富而獨特的信仰文化,從歷時性上來看,后來的彝族民間文學的發(fā)展受到了史詩的這些特點的影響。民間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學派認為:史詩中結合著神性與人性,神性使它高于歷史,人性又使它靠近歷史。[7]文學最初的形式為韻文體,《愛佐與愛莎》作為一種口頭傳統(tǒng),使用彝語五言詩體韻文形式,具有修辭美、音律美和意象美。史詩的宏大敘事中,以人為中心,人神交互,畫面神幻,聯(lián)想豐富,人與神共同演繹了開天辟地、可歌可泣的世界和人類的起源、發(fā)展的洪荒歷史,因此,詩性、神性、人性在《愛佐與愛莎》中得到了結合和展現(xiàn),充分反映了彝族先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的一種認知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沙馬拉毅.彝族文學概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7。
[2]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414-415。
[3]巴莫阿依.《彝族祖靈信仰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3。
[4](德)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中譯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86。
[5]且薩烏牛.彝族古代文明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95。
[6]羅曲.再生: 是對新生活秩序的期望和新文化的肯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3):41。
[7]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ㄗ髡邌挝唬杭t河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