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寫記敘文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選材成文時,容易和別人撞車,使文章陷于平庸,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其實,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文章立意要深遠,縮小切入口是個很好的方法,同樣道理,記敘文所寫的內容、情節(jié)內容也需要縮小切入口,而“借代”這種修辭正好能幫助我們在選材時做到與眾不同,讓讀者耳目一新。
借代手法,指的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系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體?!苯璐墒拐Z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我們可以試著把句法應用到寫作時的章法中來。
一、用典型代整體,加深讀者印象
杜甫在詩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沒有直接鋪敘富貴人家的奢侈揮霍,窮苦人家的受凍挨餓等情景,而是刻畫了“酒肉臭”和“凍死骨”的“典型”場面:富貴人家門前飄出了酒肉的味道(一說酒肉腐爛變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這樣不僅能讓讀者想象富貴人家如何的浪費奢靡、暴殄天物,窮苦人家如何的衣不遮體、揭不開鍋,寫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概括性極強,因此成為千古名句。因此,在選材成文時,寫“全部”不如寫“典型”,巧妙地用“典型”來代替本要寫的全部內容,就能起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在寫《陶醉》這篇文章時,大部分學生首先想到的素材是“陶醉在鄉(xiāng)村、自然的美好景色中”,于是大篇幅地鋪敘鄉(xiāng)村、自然景色之美好,結果很多人選材類似、缺乏新意,不能給閱卷者留下印象,哪怕寫得再精彩,分數(shù)自然還是平庸。我們可以試著在選材時應用一下“借代”手法,比如用“蛙聲”或“螢火蟲”來借代鄉(xiāng)村、自然,只需描寫幾處蛙聲,或者刻畫幾次看到螢火蟲的經(jīng)歷,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部分代整體,以小見大
曾經(jīng)批改《相遇》這篇作文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選擇寫“與某某人相遇的一個故事”,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陌生人也好,千篇一律,讓人看了索然無味,只有一個同學寫了“與一個農民工的眼神相遇”的情節(jié)。這篇文章用一個農民工的眼神借代這位農民工,著力刻畫了他眼神中的希望與憧憬,并將此眼神的寓意深化為社會上所有打工一族的期待。正是因為選材時用部分代了整體,所以在具體敘事過程中能更多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更細致傳神。
不僅刻畫人物時可以運用“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整體,在敘述一件事情時也可以精選情節(jié)中的一個片段甚至是一個動作進行描寫。如,有學生就用“切蘋果”的動作貫穿整篇文章,全文就寫了三個動作片段,分別是:母親熟練地為專心看書的我切蘋果,我笨拙地為生病的母親切蘋果,又回憶插敘了母親為年老體弱的外婆切蘋果,表達了三代人濃濃的血脈親情。文章沒有大篇幅絮絮叨叨一些瑣碎的小事,僅僅通過刻畫三次切蘋果的動作就水到渠成地凸顯了主旨,可謂以小見大,讓讀者回味無窮。
以上是“借代”手法運用于記敘文選材時的兩種方法,若能在平時寫作時適當應用,就能讓普通的情節(jié)出彩,讓讀者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