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鵬飛,王 蓓,張建成,牛鐵泉,倉國營,邢延富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組織培養(yǎng)又稱離體培養(yǎng),狹義地講,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組織(如形成層、薄壁組織、葉肉組織、胚乳等)進行培養(yǎng)獲得再生植株[1]。組織培養(yǎng)不僅可以快速繁殖優(yōu)良種苗,而且還可以培育脫毒苗木,保持其優(yōu)良性狀[2-3]。此外,組織培養(yǎng)也為育種提供了許多手段和方法,使育種工作能更有效地進行[4-6]。在組織培養(yǎng)中,外植體滅菌是最關鍵的一步。大田的園藝作物常常帶有各種各樣的病菌,因而,在接種前一定要對其進行徹底滅菌才可以保證后續(xù)試驗的成功。一般生產(chǎn)實踐上,多用自來水反復沖洗,之后用不同的滅菌劑進行殺菌,如酒精、次氯酸鈉和升汞等[7-9]。藥劑的濃度和滅菌時間決定了外植體的感染、褐化和愈傷組織的分化。藥劑濃度過大,滅菌時間過長,超過了細胞的忍耐力,細胞就會褐變死亡;但時間和濃度如果過短過輕,則可能無法殺死外植體表面的細菌[10-11]。因而,尋求最佳的藥劑及其濃度和時間組合,控制外植體褐變率,是組培成功的關鍵。
葡萄葉片富含多酚類物質,為避免其褐變率過高,往往需要進行一些藥劑處理,如抗壞血酸和PVP 等[12]。在完整植物體的細胞中,酚類化合物和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較穩(wěn)定。當外植體切割后,切口附近細胞的分隔效應被打破,酚類化合物被多酚氧化酶氧化形成褐色的醌類化合物,醌類化合物又會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與外植體組織中的蛋白質發(fā)生聚合,進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統(tǒng)失活,導致組織代謝紊亂,生長受阻,最終逐漸死亡[13-14]。研究表明,酶促褐變是由多酚氧化酶引起的。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是一種強氧化劑和消毒劑,能夠使多酚氧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失活,且具有較強的消毒能力,因而,常被作為易氧化褐變的外植體的滅菌劑[15-16]。
本研究以美樂葡萄的葉片為外植體,對次氯酸鈉濃度和滅菌時間進行梯度設置,在MS 培養(yǎng)基上接種且觀察,尋找褐變率最低的組合,以期為葡萄組織培養(yǎng)提供技術支持,并為后續(xù)的試驗奠定基礎。
美樂葡萄(Vitis vinifera L. Merlot)葉片采自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站。選取面積為5 cm2左右幼嫩葉片[14]進行處理。
全部采用MS 培養(yǎng)基[17],并添加激素4 mol/L 2,4-D 和2 mol/L 6-BA 以及3%蔗糖和7.5 g/L瓊脂,pH 值為5.8。
把采好的樣品進行預處理,即先用自來水反復沖洗約5 min,洗干凈表面的泥土污漬后,再用75%酒精浸泡30 s,之后用滅菌后的蒸餾水沖洗葉片上的酒精,最后用次氯酸鈉進行滅菌。次氯酸鈉滅菌時間分別為30(A1),60(A2),90(A3)s,濃度(w/V)分別為1%(B1),2%(B2)和3%(B3)。
把處理好的葉片接種在培養(yǎng)基上,貼好標簽,放入培養(yǎng)室進行培養(yǎng)(光培養(yǎng)16 h,暗培養(yǎng)8 h),5 d 后觀察感染褐變和愈傷情況。
從圖1 和表1 可以看出,通過自來水沖洗后用酒精進行浸泡,不同濃度次氯酸鈉滅菌均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各處理接種后均無污染現(xiàn)象發(fā)生。此外,次氯酸鈉各處理組中均有愈傷組織產(chǎn)生。這表明,次氯酸鈉滅菌效果能夠滿足后續(xù)試驗要求。
表1 葉片接種后污染及愈傷情況
不同濃度次氯酸鈉對葡萄葉片組培褐變率的影響如圖2 所示。由圖2 可知,不同濃度次氯酸鈉滅菌后褐變率因滅菌時間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且當滅菌時間不同時,不同濃度次氯酸鈉表現(xiàn)出不同的褐變率。當處理時間較短(30 s)時,高濃度次氯酸鈉褐變率較低;而當處理時間延長后,較高濃度(2%)則表現(xiàn)較好。這表明,次氯酸鈉的滅菌效果與滅菌時間關系密切。方差分析結果表明,1%,3%,2%處理兩兩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次氯酸鈉滅菌時間對褐變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
由圖3 可知,當次氯酸鈉濃度較低(1%)時,其褐變率隨處理時間延長而降低。這表明,低濃度次氯酸鈉處理在短時間(30 s)內(nèi)難以達到最佳的滅菌效果。而當處理時間延長(60 s)后,褐變率因濃度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當處理時間為60 s 時,2%次氯酸鈉處理褐變率最低;而當處理時間為90 s 時,3%濃度的褐變率最低。這表明,次氯酸鈉處理時間的延長和使用濃度具有互補性,也就是說,短時間處理應采用高濃度,而長時間處理則應使用低濃度。方差分析結果表明,90,60 s 處理與30 s 處理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90 s 處理與30 s 處理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當同時考慮次氯酸鈉濃度和處理時間時,二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互作效應(表2)。二因素互作的情況下,褐變率較小的組合為A1B2 和A2B2,且均在0.01 水平上與其他組合差異顯著,但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因此,這2 個組合為次氯酸鈉對美樂葡萄葉片組培的最優(yōu)滅菌方案,即用2%的次氯酸鈉滅菌外植體葉片30~60 s。
表2 滅菌時間和藥劑濃度互作對褐變率影響的多重比較
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是一種強氧化劑、漂白劑和消毒劑,其強氧化性可以使多酚氧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失活,且具有較強的消毒能力[15-16]。本試驗結果表明,次氯酸鈉對葡萄葉片組培中褐變率存在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其最佳處理方法為用2%的次氯酸鈉處理30~60 s。
前人研究結果表明,褐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酚氧化酶的存在,且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與多酚濃度有關[18-24]。多酚濃度較低時,隨濃度的增加多酚氧化酶活力也增強;而當濃度繼續(xù)增加時,氧化反應速度上升緩慢,且后期有下降趨勢[25]。Yu等[18]對葡萄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從側生枝切取的莖尖比延長蔓更容易成活,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蔓的酚類物質比莖尖高。有研究表明,卡特蘭在新莖旺盛生長季節(jié)(6—9 月)的褐變率顯著增加,在生長較弱的冬春季則顯著減少,相反,紅豆杉在旺盛的生長季節(jié)的幼嫩莖段褐變少,愈傷組織的發(fā)生率高,這種季節(jié)性差異的主要因素也是由于植物體內(nèi)酚類物質含量多少造成的[19-20]。
此外,正常組織(如葡萄葉片)雖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物質但并不發(fā)生褐變,則是由于細胞內(nèi)酚類物質和PPO 的區(qū)域性所致[21],細胞室結構的破壞,使底物和酶結合,這是褐變不可或缺的因素[22]。鞠志國等[23]研究發(fā)現(xiàn),液泡是貯存酚類物質的場所且不含PPO,PPO 則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謝春艷等[26]研究也發(fā)現(xiàn),有活性的PPO 定位于正常細胞的質體中,其他類型的PPO 則存在于各種囊泡中。這表明,正常情況下,細胞內(nèi)PPO和多酚類物質的分布存在嚴格的細胞區(qū)隔。劉曼西[27]的研究同樣也證實,截斷酚類物質與多酚氧化酶的接觸可以有效地防止褐變。
本試驗結果表明,次氯酸鈉低濃度(1%)時,其褐變率均較高,這可能是由于濃度較低,難以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而導致褐變發(fā)生嚴重。當濃度為2%時,次氯酸鈉的濃度可以與多酚氧化酶發(fā)生反應,阻擋了多酚氧化酶與酚類物質的反應,因而,其褐變率下降;當次氯酸鈉的濃度繼續(xù)升高到3%時,不但阻擋了多酚氧化酶與酚類物質的反應,同時由于濃度較高,對植物細胞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細胞死亡,因而,其褐變率再次升高。
此外,本試驗結果表明,當滅菌時間為30 s時,1%,2%和3%的褐變率依次為84%,52%和62%;當滅菌時間為60 s 時,其褐變率依次為73%,51%和82%,均表現(xiàn)為褐變率隨處理時間延長而有所降低。這可能是由于處理時間較短時,次氯酸鈉與葡萄葉片里的多酚氧化酶產(chǎn)生反應,低濃度的次氯酸鈉(1%)由于沒有足夠的底物濃度,而無法中和掉葉片中使酚類反應褐變的多酚氧化酶,所以,酚類物質會在和多酚氧化酶的接觸中褐化,因而,褐化率較高;當滅菌時間達到90 s 時,3 種濃度的次氯酸鈉幾乎對褐變率影響不大,均在70%左右。這可能是由于處理時間較長(90 s),次氯酸鈉與植物細胞接觸時間過長,其含量已不是褐變的決定因素,因此,無論次氯酸鈉濃度為多少,其褐變率均變化不大。
[1]林順權.園藝植物生物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2]曹孜義,劉國民.實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教程[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陳振光.園藝植物離體培養(yǎng)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
[4]王國平,洪霓.果樹的脫毒與組織培養(yǎng)[M].武漢: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5]曹孜義.現(xiàn)代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教程[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6]程宗明,徐喜樓.葡萄組織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及展望[J].果樹科學,1992,9(1):50.
[7]劉培德,朱林.葡萄莖尖培養(yǎng)[J].中國果樹,1983(2):43.
[8]張福慶,于向君.酒用葡萄組培脫毒快繁技術的研究[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1(1):14.
[9]朱文勇,毛靜琴.瑰寶葡萄新品種單芽莖段培養(yǎng)與增殖的研究[J].山西果樹,1991(2):66.
[10]張玉滿,田硯亭,羅曉芳.葡萄生物技術研究的進展[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7,19(1):71.
[11]沈傳進,王利民,張平,等.鮮食葡萄組織培養(yǎng)快速繁育系統(tǒng)的建立[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15(7):16-21.
[12]崔唐兵,郭勇,張長遠.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褐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機理及克服方法[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1(3):16.
[13]李楊昕,張元湖,田淑芬,等.玫瑰香葡萄生長期酚類物質含量及抗氧化性的變化[J].園藝學報,2007,34(5):1093.
[14]葉梅,王伯初,段傳人.植物組織培養(yǎng)外植體褐變的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訊,2004(15):426.
[15]楊志祥,王軍明,牛俊峰,等.次氯酸鈉水溶液體系穩(wěn)定性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7(3):19.
[16]劉積靈,董薇,張玉坤.次氯酸鈉水溶液穩(wěn)定性的研究及應用[J].中國氯堿,2004(6):8.
[17]李克喜,王啟鳳.夏黑葡萄組織培養(yǎng)和快繁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4(4):38.
[18]Yu D H,Meredith C P J.The influence of explant origin on tissue browning and shoot production in shoot tip culture of grapevine[J].J Amer Hort Sci,1986,111(6):972.
[19]譚文澄,戴策剛.觀賞植物組培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1.
[20]夏銘,吳降云,張麗梅.紅豆杉組織培養(yǎng)中褐變問題的研究[J].生物技術,1996,6(3):18.
[21]Mager A M,Harel E. Polyphenol oxidase in plants [J]. Phytochemistry,1979,18:193.
[22]王慧.香梨果實的褐變與多酚氧化酶及酚類物質區(qū)域化分布關系[J].干旱區(qū)研究,1995,12(2):27.
[23]鞠志國,朱廣廉.萊陽梨果實褐變與PPO 及酚類物質區(qū)域化分布的關系[J].植物生理學報,1988,14(4):256.
[24]張振霞,洪平.橄欖總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與組培褐變的關系[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0,26(22):54-57.
[25]劉樹文,陳錦屏,王仲孚. 菊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1998(6):11.
[26]謝春艷,賓金華,陳兆平.多酚氧化酶及其生理功能[J].生物學通報,1999,34(6):11.
[27]劉曼西.有機酸對馬鈴薯PPO 活性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1,27(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