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均,申國棟
(西安工程大學,西安710048)
活性炭纖維(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性能優(yōu)于粉末活性炭和顆?;钚蕴康男滦臀讲牧希?].由于其孔徑分布窄、微孔豐富、比表面積大[2]、表面化學性質(zhì)獨特和吸附速度快等特點[3],而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被廣泛應(yīng)用于廢氣處理[4]、水處理[5]等 領(lǐng) 域.目 前,ACF 已廣 泛 應(yīng) 用于 環(huán)保、化工、制藥、軍事、衛(wèi)生防護及食品加工等多個行業(yè),并在飲用水凈化[6]、汽車尾氣治理、防毒器具、醫(yī)療防護、空氣凈化[7-8]、香煙濾嘴[9]等方面具有十分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10-11].根據(jù)原料的不同,常見的活性炭纖維有粘膠基活性炭纖維、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纖維、瀝青基活性炭纖維和酚醛基活性炭纖維.與其他活性炭纖維相比,粘膠基活性炭纖維因比表面積大、熱穩(wěn)定性好、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生物相容性好而成為目前應(yīng)用最廣的活性炭纖維.本文選用粘膠基活性炭纖維凈化真絲綢染色用弱酸性艷藍A模擬染液廢水,研究了ACF投加量、光照、染液廢水pH等對試驗結(jié)果的影響,并對ACF的重復(fù)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為處理印染廢水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粘膠基活性炭纖維(YT-1600型,江蘇南通永通環(huán)??萍加邢薰荆?,真絲綢織物,分析純?nèi)跛嵝云G藍A染料、氫氧化鈉、冰醋酸、氯化鈉、六偏磷酸鈉、硝酸、乙醇.
GHX-V型光化學反應(yīng)儀(上海比朗儀器有限公司)、PHS-3C型精密酸度計(上海大普儀器有限公司)、Y820型八籃恒溫烘箱、HZK型分析天平(感量0.000 1g)、2800UV/VIS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尤尼柯儀器有限公司)、SHB-3型循環(huán)水多用真空泵(鄭州杜甫儀器廠).
1.3.1 粘膠基活性炭纖維的預(yù)處理
由于在生產(chǎn)和運輸過程中粘膠基活性炭纖維(ACF)表面往往含有大量雜質(zhì),為確保試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需要對ACF進行預(yù)處理.取適量的ACF置于濃度為5%的硝酸中浸泡3h,然后用去離子水洗凈至中性,取出后在110℃的恒溫干燥箱中烘干3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中備用.
1.3.2 模擬染液廢水的配置
取一定量真絲綢織物,按其質(zhì)量的2%量取弱酸性艷藍A染料置于燒杯中,按浴比1∶30向燒杯中加入蒸餾水及助劑(六偏磷酸鈉1g/L、氯化鈉0.5g/L、冰醋酸5mL/L),用稀硝酸和氫氧化鈉將溶液pH值調(diào)至4~6.始染溫度為80℃,染色溫度為95℃,染色時間為1h.染色完成后將剩余染液置于密封容器中備用.
1.3.3 最大吸光波長的測定
采用2800UV/VIS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450~900nm范圍內(nèi)測量染液吸光光度值.比色皿厚度為1cm,參比液為蒸餾水,測出模擬染液廢水的最大吸光波長為640nm.
1.3.4 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配置濃度為2mg/L、3mg/L、5mg/L、10mg/L、15mg/L、20mg/L、30mg/L、40mg/L的弱酸性艷藍A染液,在最大吸光波長640nm處測其吸光光度值.以模擬染液濃度為橫坐標,以吸光光度值為縱坐標,所得曲線(模擬染液廢水標準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模擬染液廢水標準曲線
由圖1可知,在一定范圍內(nèi)染液濃度(用C表示)和吸光度(用A表示)具有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對圖1進行整理得出標準曲線公式為
所以在ACF凈化模擬染液廢水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測出模擬染液廢水的吸光光度值來確定其濃度.根據(jù)公式(1)計算出自制的真絲綢染色用模擬染液廢水的濃度為40mg/L.
1.3.5 降解試驗
取5支試管各加入100mL模擬染液廢水,分別向5支試管中加入0.1g、0.2g、0.3g、0.4g、0.5g的ACF.每隔30min測量模擬染液廢水的吸光光度值,分別在無光照和可見光條件下進行降解試驗.探究不同ACF投加量、不同光源、不同pH值對模擬染液廢水的降解效果以及ACF的重復(fù)使用效果.
1.3.6 降解效果評定
根據(jù)Lambert-Beer定律,染液的濃度和吸光光度值成正比關(guān)系,因此可利用公式計算ACF對模擬染液廢水的凈化率.其中,A0為凈化前染液吸光光度值;A為凈化后染液吸光光度值.
按照上述方法,在無光照條件下對弱酸性艷藍A模擬染液廢水進行降解試驗,降解時間為8h,每隔30min測其吸光光度值并計算凈化率,繪制不同ACF投加量的凈化率-時間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無光照條件下不同ACF投加量的凈化率-時間曲線
由圖2可知,5組染液的凈化率在前30min迅速提高;30min之后,隨著反應(yīng)的繼續(xù)進行,ACF投加量為0.1g、0.2g、0.3g的染液的凈化率趨于穩(wěn)定,而投加量為0.4g和0.5g的染液的凈化率仍在提高,只是提高的幅度逐漸變緩;投加量為0.1g的染液在300min時凈化率下降,這是因為ACF吸附的物質(zhì)因分子運動而離開ACF表面,重新進入染液中,即發(fā)生解析現(xiàn)象,此后凈化率又有上升趨勢,則是由吸附作用所致,表明ACF的吸附和脫附是個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隨著ACF投加量的增加,曲線變化趨于穩(wěn)定;投入0.5g ACF的染液凈化率明顯高于其他試驗組的凈化率,3h后凈化率可達45.08%,8h后可達57%.
在可見光照射條件下重復(fù)上述試驗步驟,探究光源對ACF凈化模擬染液廢水的影響.繪制不同ACF投加量的凈化率-時間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可見光條件下不同ACF投加量的凈化率-時間曲線
由圖3可知,5組染液在前30min的凈化率都迅速提高;在相同的凈化時間內(nèi),隨著ACF投加量的增加,染液凈化率也在提高;由于ACF的吸附和脫附作用,投加量為0.1g和0.2g的染液的凈化率的變化不穩(wěn)定,其他3組染液隨著時間的延長,凈化率都在不斷提高,且隨投加量的增加,凈化率增高趨勢越明顯.ACF投加量為0.5g時,3h后凈化率可達51.57%,8h后可達73.46%,效果優(yōu)于無光照條件下的凈化率,說明光照對ACF凈化模擬染液廢水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分別配置pH 值為2、4、6、8、10、12的模擬染液廢水,各取100ml置于試管中,各加入0.5g的ACF,在可見光下照射8h,間隔30min測其吸光光度值,繪制出不同pH值下的凈化率-時間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pH值下的凈化率-時間曲線
由圖4可知,前30min染液的凈化率迅速提高,相同時間內(nèi)染液的pH值越小,凈化率越高;同一pH值下,隨時間的延長,凈化率不斷提高;凈化時間為7.5~8h時,pH值為2的染液的凈化率可達95%~96%,凈化較徹底.pH對ACF吸附染料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與染料廢水本身的組成與性質(zhì)也有關(guān))[6],但總體說來,pH對ACF凈化染料廢水具有一定的影響.對于本試驗所用的弱酸性艷藍A染液,pH值為2時,凈化效果最好.
量取100ml濃度為40mg/L的模擬染液廢水,將0.5g已進行過凈化試驗的ACF先用去離子水洗滌10min,然后用濃度為5%的乙醇溶液洗滌10min,最后在烘箱中110℃下烘干3h,取出后在可見光照射下繼續(xù)進行降解試驗.重復(fù)此操作3次,每30min測其吸光光度值,按照公式(2)計算其凈化率,繪制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ACF在不同重復(fù)使用次數(shù)下的凈化率-時間曲線
由圖5可知,30min以前,ACF在3次重復(fù)使用時染液的凈化率均顯著增大,30min以后其凈化率增長緩慢,呈吸附飽和狀態(tài).說明ACF的脫附性能較差,重復(fù)使用率低.
對于濃度為40mg/L的真絲綢染色用弱酸性艷藍A染液廢水,當ACF的投加量為0.5g,pH值為2時,可見光下反應(yīng)8h,凈化率最佳,可達96%.但ACF的重復(fù)使用率較差,期望更多的研究者通過ACF再生技術(shù)和負載光催化劑技術(shù)對其實現(xiàn)重復(fù)利用.
[1]鄭經(jīng)堂.活性炭纖維[J].新型碳材料,2000,15(2):80.
[2]楊海麗,桑曉明.粘膠基活性炭纖維的微觀結(jié)構(gòu)[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1,23(2):57-61.
[3]黃強.粘膠基活性炭纖維制造工藝、表面化學結(jié)構(gòu)形成機理及吸附性能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2003.
[4]梁英娟,羅湘南.粘膠基活性炭纖維及其應(yīng)用研究現(xiàn)狀[J].江蘇化工,2007,35(4):6-8.
[5]李永貴,葛明橋.活性碳纖維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J].紡織學報,2003,24(5):456-457.
[6]吳明鉑,李中樹,馬永訓,等.活性炭纖維在飲用水凈化中的應(yīng)用展望[J].碳素,2008(3):8-14.
[7]劉永衛(wèi),曹春鋒,武彤,等.活性炭纖維的生產(chǎn)工藝和應(yīng)用[J].河北工業(yè)科技,2008,25(1):57-61.
[8]曾凡龍,潘鼎.我國活性炭纖維的研究、工業(yè)化及前景(Ⅱ)[J].材料導報,2003,19(10):55-58.
[9]姚兆基,潘循哲,侯惠奇.香煙過濾嘴對煙草中尼古丁吸慮作用的研究[J].上海環(huán)境科學,1995,14(12):24-26.
[10]耿虹,仲兆平.活性炭纖維(ACF)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yīng)用[J].能源研究與防治,2003(2):17-19.
[11]李石,鄭經(jīng)堂,趙玉翠.活性炭纖維基礎(chǔ)理論進展評述[J].材料導報,2007,21(5A):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