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明清俗語辭書的收詞特點
——兼論辭書編纂中的“語詞分立”觀與“語詞兼收”觀

2012-12-18 07:18:05曾昭聰
關(guān)鍵詞:詞目辭書俗語

曾昭聰

(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0632)

論明清俗語辭書的收詞特點
——兼論辭書編纂中的“語詞分立”觀與“語詞兼收”觀

曾昭聰

(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0632)

詞目是辭書中被解釋的對象,明清俗語辭書收錄詞目的特點一是“字”、“詞”、“語”兼收,二是“詞”“語”為主,“詞”占重頭。從明清俗語辭書“語”“詞”兼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可以認為辭書編纂中“語”“詞”兼收與“語詞分立”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語辭書的“語”“詞”兼收現(xiàn)象不能簡單地判為不足。

明清俗語辭書;詞目;特點;語詞分立;語詞兼收

所謂“詞目”,是“詞語條目”的簡稱,即辭書中被解釋的對象。在語文辭書中,“詞目指的是詞典中要加以詮釋借以建立詞條的任何語言單位。語文詞典的詞目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詞素,也可以是詞組,甚至也可以是句子,但主要是詞。使用漢字或近似漢字的,詞目也可以是‘字’?!保?]93詞目是辭書的敘述對象,也是辭書進行檢索的標志[2]40;詞目是辭書的起點與最重要的內(nèi)容,辭書中詞目的收錄原則關(guān)系到辭書的性質(zhì)與質(zhì)量。詞目應(yīng)有“唯一性”,即在某一部辭書中,詞目是“字”、“詞”、“語”中的某一種,但明清俗語辭書有所不同,本文將其歸納為兩個特點,并在此基礎(chǔ)上討論辭書編纂中的“語詞分立”問題。

明清俗語辭書以“俗語”為收錄對象,這個“俗語”包括俗語詞,也包括熟語。除此以外,明清俗語辭書中還收錄有一定數(shù)量的“字”。也就是說,明清俗語辭書收錄詞目的特點之一即是“字”、“詞”、“語”兼收。

所謂“字”,即以“字”為詞目,釋語以解釋字形或字音為主(少數(shù)以“詞”為詞目但釋語僅涉及字形字音者亦為此類);所謂“詞”,以“詞”為詞目,釋語以解釋詞義或列舉體現(xiàn)詞義的書證為主;所謂“語”,則以熟語為詞目。明清俗語辭書中收有明確的“字”類的有《目前集》、《通俗編》、《證俗文》。

《目前集》有“俗字部”。該部詞條正文前有一“小序”:“《中原音韻》為詞曲而設(shè)也,而所收皆詩韻之字,作者遇俗字,每每杜撰。今略檢錄于左,好事者或有取焉?!逼淝鞍藯l是:“風颵、鞭鞘,俱蕭韻?!薄颁隇R,音哨?!薄皶?,也。日干物,所賣[切],泰韻。”“雷,呼骨切,質(zhì)韻?!薄蚌?,雨聲。又片時也。色洽[切],合韻。”“滲,寒貌。沁韻?!薄皶?,失冉切,晱電。通作‘’。琰韻。”“颴,似緣切,風轉(zhuǎn)也。”[3]2150可以看出,《目前集》以釋字音為主。

《通俗編》卷三十六為“雜字”類。舉其前五條于下?!蚌?,《爾雅·釋天》注:江東呼蝀為雩?!兑袅x》云:雩,于句切。[按]今俗呼蝀若‘候’,或若‘吼’。《丹鉛錄》、《田家雜占》俱因‘候’音作‘鱟’,《湖壖雜記》因‘吼’音作‘’。而‘鱟’為閩海水族之名,‘’則蚍蜉也,與‘蝀’何相涉耶?俗音蓋本‘于句’之切,而讀‘句’為‘彀’,若《大雅》‘敦弓既句’之‘句’耳?!薄皠A,《楚辭·九思》:霜雪兮漼溰,氷凍兮凙?!畡A’音‘鐸’。今呼氷檐為‘凙’,是此字?!薄摆t,《說文》:走意。蘇和切。歐陽烱詞:荳蔻花開趖晚日。是也。楊維楨《游仙錄》言日西從‘夕’旁,非。”“霉,音眉?!墩f文》:物中久雨青黑?!恫┭拧?敗也?!冻~·九嘆》:顏霉黧以沮敗?!痘茨稀ば迍?wù)訓(xùn)》:堯瘦臞,舜霉黑?!豆烹h略》:黃梅雨之梅當為霉,因雨當梅熟之時,遂訛為梅雨?!杜J仙肘后經(jīng)》:芒種逢丙入霉,小暑逢未出霉。用此字。[按]今俗所用‘霉’字,《正字通》始收載?!薄磅?,《史記·貨殖傳》:上谷至遼東地踔遠。索隱:踔,音勅教反?!缎l(wèi)將軍傳》:逴行殊遠,而糧不絕。逴與踔同?!墩f文》作‘’。[按]今作窵遠,‘窵’為窅深,非遠也?!对湔隆?‘大德間奏過受了宣勅,嫌地遠窵不赴任的後,不敘用。’已如今誤?!雹僭瓡鞍础弊郑瑯它c本加方括號,今引用時從之。又,末例引《元典章》,排印本原標點誤作“……不赴任的,後不敘用”,按“後”為語氣詞,表假設(shè),故當于“後”后點斷。今正。[4]789-790按,“雩”條釋“雩”各種俗體之音義;“凙”條釋字音兼及當時方言本字;“趖”條分析字形;“霉”條辨正俗字;“踔”條則辨本字、同源字與通假字。由此可見,《通俗編》關(guān)于“字”的解釋兼及形音義。

《證俗文》有關(guān)于古字、奇字、別字、誤字的考釋。卷十三有“古字”,如“,《禮·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之義也’,注:‘旦當為神,篆字之誤也?!檶幦恕督鹗淖钟洝吩?神,古碑多作,下從旦?!肚f子》有‘旦宅而無情死’(《大宗師篇》),亦讀為‘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訛為‘旦’爾?!保?]2453卷十四是“奇字”,如“,音矮,不長也?!薄?,音穩(wěn),坐于門中穩(wěn)也?!薄埃嘁舴€(wěn),大坐亦穏也?!薄皝?,音奶,小兒也。”[5]2457卷十五是“別字”,如“隋,原作隨。文帝以周齊奔走,不遑寧居,故去辵作隋?!薄皡牵秴侵尽ぱC傳》:無口為天,有口為吳。案此雖借為諧語,然可見當時已有此字?!薄褒S,《篇?!?同‘齋’。案此疑亦俗字,艸書有之?!保?]2458卷十六是“誤字”,如“杜十姨,杜拾遺之訛?!薄跋壬柈f里,李濟翁《資暇錄》云:漢四皓,其一號角里先生,角音祿,今多以‘覺’音呼,誤也?!浮抖Y·喪大記》‘君大夫鬊爪實于綠中’注:‘綠當為角聲之誤也?!侵恰乓舻?,不獨‘角里先生’之‘角’從此讀也?!保?]2464,2465《證俗文》關(guān)于古字、奇字、別字、誤字的考釋主要以字形和字音為主,其中“奇字”、“別字”與我們今天的“俗字”概念基本一致。

明清俗語辭書中未有明確的“字”類的,往往也暗含一些關(guān)于“字”的考釋。例如清梁章鉅《稱謂錄》卷八“女之夫”類目第一條是“壻”,第二條是“聟”:“案:此皆壻之異文也?!抖Y記·昏義》‘壻執(zhí)雁入’,《釋文》:‘壻,一本作聟?!短乒勘贰诼吂瓤谏缴稀?,王羲之《女聟帖》‘取卿為女聟’,皆作聟字。楊子《方言》:‘東齊間謂之倩’,《風俗通》‘怪神女新從家來’及唐第五公等《華岳碩碑》題名,皆作字。《詩》‘有女同車’,箋:‘壻御輪三周?!夺屛摹贰畨?,一本作。’《儀禮·士昏禮》注‘壻之室也?!夺屛摹酚衷?‘壻,一本作?!蹲蟆肺陌四陚鳌珘俪刂狻?。《釋文》又云:‘壻,一本作?!瘬?jù)顏光祿《干祿字書》云:‘聟、、壻三字,上俗,中通,下正?!瘎t壻①按,此“壻”字刻本如此,當為“”字之誤。亦在通俗之例矣。”[6]122該條釋語純?yōu)槲淖挚甲C。又如陳鳣《恒言廣證》卷二“單字類”中有數(shù)十處指明“俗字”,其它地方亦常指出“俗字”。

再以清梁同書《直語補證》[7]為例,可以以之為代表看出明清俗語辭書中字、詞、語分別所占比重。先列出《直語補證》所錄之條目②以下所列舉條目中,凡是《直語補證》原文另起一行者(即表明是不同詞條者)均加頓號隔開;不另起一行者(即兩個或多個詞目列在同一條目中),不論“字”、“詞”或“語”依原文以空字符隔開;原文不另起一行、本為不同詞條但中間不空格者,引述時加斜杠標示。下文舉例稱引時為表明不同詞條,原同一條目中的“字”、“詞”或“語”間不論是否有空白均改為相應(yīng)的標點符號。:

從詞目上來看,《直語補證》共列416個詞目作為解釋對象。所解釋的“詞”中,大多以單詞立目,但有的一個條目中實際上包含幾個詞條,如“管家、長隨”、“周年、月盡”,分別有兩個詞條,“茶筵、祭馬下、燒紙”有三個詞條,而多者達七個詞,如“媳婦、外翁、外婆、伯翁、叔翁、伯婆、叔婆”。所解釋的熟語中,有單條立目者,如“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有數(shù)條共立一目者,如“得志貓兒雄似虎,敗翎鸚鵡不如雞?;馃堮R鋪,落得做人情。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薄龡l俗語共存于一個條目。甚至有以民間歌謠立目者,如“南山腳下一缸油,姊妹兩個合梳頭;大個梳做盤龍髻,小個梳做楊籃頭?!狈侄嬛瑒t共有字、詞、語條目452條(除去重復(fù)的“先生”、“媳婦”兩條不計)。

《直語補證》是典型的“字”、“詞”、“語”兼收的俗語辭書。

其中的“字”,如“南無 遷葬”條:“并見《廣韻》。無、南無,出釋典模字組,莫胡切。遷、遷葬,千字紐,蒼先切。今人不知,一以為別字,一以為俗字矣?!?P898)按,此釋“南無”之“無”、“遷葬”之“遷”之來歷,認為“無”非別字,“遷”非俗字?!皣?、、齊、斎、斈”條:“今市儈書之,皆起于宋。見孫奕《示兒編》云(唐歷城縣千佛崖石刻,有‘家國安寧’語,從方內(nèi)王,知唐已然矣)?!保?]917按,這里所解釋的是“國、錢、齊、齋、學(xué)”五個漢字的俗字字形。又如“薩四十”條:“北方稱三作開口聲?!侗笔贰?李業(yè)興使梁武帝,問其宗門多少,答曰:薩四十家。政與此同。”[7]887此釋方言讀音。也有的是在詞的釋義中兼及文字形體或讀音的,如“”:“鐘鼎字,音乃,乳也。今人呼乳為奶,呼服娘為奶娘,亦有所自?!保?]876釋義兼指讀音。又如,“媳婦”一詞兩見,一是“媳婦外翁外婆伯翁叔翁伯婆叔婆”條[7]906,討論詞義;后面又有“媳婦”一詞[7]906,則專門討論“媳”字字形。專門從“字”的角度進行解釋的內(nèi)容相對較少,基本上祇有上面所列數(shù)條。

其中的“詞”,大多是討論俗語詞意義或來源,如“正經(jīng)”:“《論語》:‘攻乎異端?!?‘言人若不學(xué)正經(jīng)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保?]876此指俗語詞出處。又如“泡”:“凡物虛大謂之泡?!斗窖浴?泡,音庖,‘盛也,江淮之間曰泡’。注:‘肥洪張貌?!两癃q然。俗音如拋,庖之訛耳?!保?]879此釋義兼指出俗語詞之出處。從“詞”的角度進行解釋的條目是最多的。

其中的“語”,即熟語、歌謠。例如:“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惫彩账囊艄?jié)以上成語、慣用語74條。

“字”“詞”“語”兼收是漢字形音義結(jié)合的根本特點在辭書編纂中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字詞不分的表現(xiàn)。由于漢字漢語有其特殊性,可以由形析義,從聲探義,所以在詞義的探討中往往會與字形字音相聯(lián)系。例如《俚言解》卷二“糖”條:“音情?!俄嵏纷?滑糖也。頬聚?!兑繇崱纷?清糖也。《集韻》注:飴也。飴亦作,以米糵煎汁成糖。《漢書》‘含飴弄孫’是也。與餳字不同。從易,餳從昜,音唐,即古糖字。如晹暘二字不同,晹音釋;埸場二字不同,埸音奕也。范至能詩:‘鳧子描丹筆,鵝毛剪雪英。寶糖珍粔籹,烏膩美飴?!?、皆庚韻?!保?]30按,《俚言解》此條探討詞義,兼辨字音與字形,所以應(yīng)該算是“字”“詞”綜合的條目。①然其所辨亦并不準確?!稘h語大字典》“”注:“同‘餳’?!薄墩f文·食部》:“餳,飴和馓者也。從食,易聲?!扁o樹玉校錄:“此即糖之正體,當從昜作餳。”清程際盛《駢字分箋》卷上“飴餳”注:“、餳一物,初無二義,其分為二字兩音,當自陳以后始也?!?/p>

明清俗語辭書中詞目的收錄原則之一是“字”“詞”“語”兼收。從總體上來看,收“字”的不太多,像上舉的《直語補證》雖是“字”、“詞”、“語”兼收,但以“詞”為主。除上舉收“字”諸辭書外,其他明清俗語辭書多是“詞”“語”兼收而以“詞”為重,所以我們概括明清俗語辭書的收詞特點之二是:“詞”“語”為主,“詞”占重頭。具體來說,則有的是以“詞”為主,有的以“語”為主。只有少數(shù)是僅收“詞”或僅收“語”的。

明清俗語辭書中絕大多數(shù)是“詞”“語”兼收而以“詞”為主。這里以清羅振玉《俗說》[9]為例。該書所收全部詞條不多,分別列舉于下:

太陽、月宮、雷公電母、旋風、天造地設(shè)、下雨、下雪、氣候、路上、水腳、黃泥、地底、街頭、半路、外國、鞭春、打春、守歲、新正、月內(nèi)、多時、平素、平常、期限、二月二龍?zhí)ь^、叔父、佳子弟、男人、元配、繼配、親兄弟、侄女、堂兄、堂弟、表兄、表侄、織造、童生、罰俸、履歷、告身、書辦、告示、賞格、準、關(guān)防、號薄、白契、德政碑、脫鞾、抄書、句子、義塾、學(xué)生、仿本、卷子、一本、一部、曲子、書目、行狀、八行書、小隊、馬隊、請安、交杯酒、看新婦、三朝、滿月、后事、照尸、影、辭靈、喪出然柴、柩底置孝經(jīng)、合葬、銘旌、石人石馬、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火葬、普天同慶、全福、反叛、聲名、名聲、不中用、窮人、鐵漢、寒士、惡少、尊貴、等候、生怕、從小、舒徐、出去、出來、過來、上來、下來、回來、分別、計策、毆打、相好、得罪、富足、失收、判命、奔波、橫事、性暴如雷、留意、快活、自由、天分、蓬頭、梳頭、神頭鬼面、鵓角、玉體、剃面、聞香、身材、經(jīng)手、手心、手里、八字眉、眉心、一毛不拔、氣喘汗流、勁、志、小便、大便、出恭、不入耳之言、老爺、乃兄、息婦、孫息婦、大人、卑職、泰水、親家母、晚生、老師、某甲某乙、太歲、土地神、宅神、劉猛將軍、幽冥、紙錢、焰口、觀音經(jīng)、道士、法師、小沙彌、佛事、功德、行香、香火、合掌、禮拜、還俗、來生、紙房子紙人紙馬、生活、國手、推命、看命、流年、圓光、地理、醫(yī)稱郎中、剃頭稱待詔、儒醫(yī)、藥劑、瓦匠、船家、妃子、老婆、老娘、梳洗、勻粉、房錢、蠅頭微利、鵝眼錢、毛錢、債主、交、城墻、浴堂、場屋、店面、學(xué)堂、中門、屋檐、粉壁、門扇、公館、門地、瓦屋、當中、中央、四角、傍邊、前頭、外頭、鄰居、跨竃、牙門、家堂、后門、隔子、石磉、門限、牛屋、衣紐、衣服、帽檐、紗帽、絲線、真珠、背心、镮子、釤子、朝衣、皮衣、帽子、蘭干、繭絲、袴襠、細布、手帕、針線、袈裟、繩床、竹床、竹床子、毯子、蒲合、床腳、床邊、床頭、香案、燈臺、上燈、點燈、糞船、抽屜、倚子、馬杌、杌子、材、靈柩、水車、盒子、竹火籠、手爐足爐、筆架、筆頭、筆床、鎮(zhèn)紙、界尺、水牌、筆筒、千里鏡、紅紙、艸紙、蘆席、粉合、折扇、扇面、扇柄、宮扇、竹片、酒海、茶船、盤子、迭子、甆器、石獅子、火石、臘燭、白臘燭、花臘燭、金剛鉆、麻繩、雜貨、刀子靶、糧食、麻油、臘八粥、干飯、就酒、粉團、薄餅、包子、茶食、圓子、糖圓、馓子、果子、月餅、春餅、獅貓、水牛、鵲子、雀子、九頭鳥、鵝蛋鴨蛋、魚秧、田雞、水雞、蒼繩、蚊子、橘子、種子、小麥、竹子、仙果、瓜子、根須、煙火、地老鼠、起火、球燈走馬燈、賭錢、一張、一下、一條、六十花甲子、七旬、元來、誠如、情知、自然、蚤已、居然、什么、恐防、神氣、粉碎、氣憤憤。

上述詞條是《俗說》所收全部詞條,共347條。其中“字”1條:“準”①該條釋語:“按《五經(jīng)文字》云:《字林》‘準’作‘準’。則‘準’為‘準’之俗體。翟氏《通俗編》引周必大《二老堂雜志》說,誤?!保?]327,馀皆為“詞”或“語”。真正的“語”祇只14條。這樣統(tǒng)計,“詞”(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共有332條。因有少數(shù)多音節(jié)條目實際上是兩個詞,如“雷公電母”、“鵝蛋鴨蛋”、“球燈走馬燈”。而有的多音節(jié)條目實際上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醫(yī)稱郎中”、“剃頭稱待詔”,因把釋語放在了條目上,實際上詞目應(yīng)是“郎中”、“待詔”。所以《俗說》所收“詞”實際上還不止332條。可見,《俗說》中除少數(shù)條目為“語”之外,絕大多數(shù)為“詞”。

“詞”“語”兼收而以“語”為主的辭書可以清鄭志鴻《常語尋源》[10]為例。該書分上卷、下卷。上卷又分甲冊、乙冊、丙冊、丁冊,下卷雙分戊冊、己冊、庚冊、辛冊、壬冊、癸冊。甲冊收“天賜”、“風聞”、“土著”、“玉成”等雙音詞142條。乙冊收“孔方兄”、“作天公”、“表表者”、“富家翁”等三音節(jié)詞(含部分短語)108條。丙冊收“在掌握中”、“入我彀中”、“妙手空空”、“善始善終”等四音節(jié)詞語(以成語為主)106條。丁冊收“人力回天”、“坐井觀天”、“衣缽相傳”、“臥雪吞氈”等四音節(jié)詞語(以成語為主)99條。戊冊收“逢人說項”、“恭謹無比”、“皆大歡喜”、“見獵心喜”等四音節(jié)詞語(以成語為主)101條。己冊收“百發(fā)百中”、“同床各夢”、“不過罰俸”、“出人頭地”等四音節(jié)詞語(以成語為主)118條。庚冊收“迭床架屋”、“勢如破竹”、“胸有成竹”、“推心置腹”等四音節(jié)詞語(以成語為主)80條。辛冊收“百金中人產(chǎn)”、“民以食為天”、“家常飯好吃”、“習慣若自然”等五音節(jié)慣用語130條。壬冊收“公生明偏生闇”、“住東頭住西頭”、“東家食西家宿”、“只問人不問官”收六音節(jié)慣用語78條。癸冊收“事無不可對人言”、“放下屠刀便成佛”、“好官不過多得錢”、“書中自有黃金屋”、“寧為雞口勿為牛后”、“三十年老娘倒繃孩兒”、“三世做官方知穿衣吃飯”、“智者千慮”四句、“欲人勿知”四句等七音節(jié)至十六音節(jié)慣用語106條??傆?068條。由此可知《常語尋源》以收錄四音節(jié)詞語為主,共504條,占全部詞條的47%多。

明清俗語辭書在詞目的收錄特點上,撇開極少數(shù)“字”不說的話,主要是“語”“詞”兼收。而當前學(xué)術(shù)界有一種“語詞分立”的觀點,明清俗語辭書的收詞原則似與之矛盾,而事實上,我們認為兩種觀點是并行不悖的。以下試略加討論。

“語詞分立”觀的主要倡導(dǎo)者溫端政先生指出:

目前語詞類的辭書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明確??偟膩砜?,“語”類的辭書不見有收“詞”的,而“詞”類的辭書幾乎都收到一定數(shù)量的“語”。……應(yīng)當說,在過去“語”類辭書相當缺乏的情況下,以詞為主的詞典兼收“語”,是可取的。但現(xiàn)在看來,在語文辭書分工越來越細致的條件下,再這樣做,就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拿公認的的優(yōu)秀辭書《現(xiàn)代漢語詞典》來說,在收“語”方面,包括詞目的選擇和釋義,在同類辭書中是最具有權(quán)威性的。但仔細推敲起來,仍有一些問題。表現(xiàn)在:1.所收的“語”不夠平衡,存在殘缺不全的問題?!?.所收的“語”,缺乏明確的標準,帶有某種程度的任意性。……3.所收的“語”在釋義上有的缺乏準確性?!瓕嵭小罢Z詞分立”,讓詞典集中收詞,全力做好詞的釋義工作,解釋好每個詞匯單位的意義,使詞典真正成為詞匯研究的成果,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上述問題。“語”的收集和整理,讓給“語典”去做,讓“語典”成為語匯研究的成果。不論從眼前來說,還是從長遠來說,這都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做法。[11]

這一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對辭書編纂具有參考作用。前面我們說到,明清俗語辭書是“語”“詞”兼收的,那么這種辭書編纂中的“語”“詞”兼收模式是不是就完全不可取呢?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我們認為“語”“詞”兼收也有其道理:

其一,“語”“詞”兼收符合中國傳統(tǒng)語文辭書的編纂體例。作為俗語辭書而兼收“語”,這是中國辭書史的傳統(tǒng)做法,從明清俗語辭書到當代權(quán)威性工具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均是如此。因為“語”多有地域性,有常用與不常用之別,在一般的詞典中收有部分地域性不明顯而在生活中常用的“語”,對讀者查詢、學(xué)習來說,未必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溫端政先生說《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收的‘語’不夠平衡,存在殘缺不全的問題”,“所收的‘語’,缺乏明確的標準,帶有某種程度的任意性”,“所收的‘語’在釋義上有的缺乏準確性”,這不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應(yīng)該收“語”的理由,而是應(yīng)當改善其收“語”的三個方面。也就是說,《現(xiàn)代漢語詞典》應(yīng)當在收“語”的范圍、標準及釋義方面再下一番功夫,使其更加適應(yīng)其閱讀對象的需要。當然,《漢語大詞典》或其它面向不同閱讀對象的辭書也一樣。

其二,“語”“詞”能否兼收與“詞”和“語”的劃分密切相關(guān)。一方面,“詞”的判定標準從理論上來說雖然容易明確,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學(xué)界關(guān)于某些專書的詞的數(shù)量的認定往往有所不同,原因即在此。以三字組合的語言單位為例,“三字組合中為學(xué)界視為詞的單位和大于詞的固定短語的單位在數(shù)量上不分軒輊,如何將它們正確地劃分開來就已是令人頗費斟酌的問題,而將三字組合中的一部分視為詞,另一部分看作是自由短語,就使問題更趨復(fù)雜,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三字組合詞匯單位類型的判定問題就尤顯突出和重要?!保?2]94-95當然,雙音節(jié)語言單位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已經(jīng)收入辭書中的雙音詞,就有一部分被人認為并不是“詞”。因此,辭書編纂中,對于“詞”和“非詞”的判定,往往要憑語感。雖然不同的人語感也有所不同,但“根據(jù)多數(shù)人的語感,總會顯示出一種傾向性,這恐怕也就是目劃分詞和非詞的唯一可行的依據(jù)?!保?]94正因為“詞”“語”均為語言單位且有時不容易區(qū)別開來,所以,要在辭書編纂中實行“語詞分立”的原則,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從讀者使用角度來說,要先判定一個查找對象是“詞”還是“語”然再去找“詞典”或“語典”,其難度同樣是可以想見的。另一方面,“語”也不可籠統(tǒng)視之,而是劃分為兩個部分?!笆煺Z包含兩大類異質(zhì)的單位,言語性的常語——諺語、名言(包括格言、警句)、套語、俚語(成句子的俚語);語言性的固定語——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專名語、專門用語、準固定語。常語……祇具有搬引性而不具復(fù)呈性。固定語則與詞的功能相當,沒有句調(diào)(特別是句末語氣調(diào)),含義體現(xiàn)概念,具有復(fù)呈性,一般充作句子成分?!保?3]46可見熟語中的“語言性的固定語”在功能上與詞一致,若要從“詞典”中抽出來,不論在詞典編纂還是在使用上都有所不便。因此,針對不同的讀者,我們可以編纂單純的只收錄熟語的“語典”,但似不可能編纂出單純的“詞典”。在“詞典”中“語”“詞”兼收,還是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的。

其三,“語”“詞”兼收符合語言哲學(xué)的“意義使用論”。所謂“意義使用論”可以簡略歸納為:“一個詞語的意義由它所在的語境所決定,表現(xiàn)為該詞語的使用,甚至表現(xiàn)在言語的用意之中;孤立的、靜態(tài)中的詞語難于確定其本身的意義。”因此,在辭書編纂上,“詞目本身應(yīng)該盡可能多地反映詞語實際運用的情況。除了收錄詞或詞素之外,也應(yīng)該收錄固定詞組、習語和短語。這是因為后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詞語的使用環(huán)境,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詞義(許多詞組、習語或短語的意義并不是其組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和揭示詞語的性質(zhì)(主要是搭配能力)?!保?]40-41從外語詞典來說是這樣,從明清俗語辭書來說也是這樣。

正如溫端政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說的:“‘語詞分立’并不意味著語、詞對立。把語和詞絕對地對立起來,人為地割斷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同樣是不可取的。語和詞至少有三點是一致的:1.都是語言單位。2.都是語言的現(xiàn)成的‘建筑材料’。3.都負載著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保?4]71-72我們從明清俗語辭書“語”“詞”兼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分析之后認為,“語”“詞”兼收與“語詞分立”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語辭書的“語”“詞”兼收現(xiàn)象不能簡單地判為不足。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的,一是尊重傳統(tǒng)、尊重現(xiàn)實;二是加強漢語詞匯學(xué)理論研究尤其是“語”、“詞”的區(qū)別性研究,提高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水平。

[1]胡明揚,等.詞典學(xué)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2.

[2]何家寧.語言哲學(xué)的“意義使用論”對詞典編纂的啟示[C]∥黃建華,章宜華主編.亞洲辭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明)趙南星.目前集[M].長澤規(guī)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清)翟灝.通俗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8.

[5](清)郝懿行.證俗文[M].長澤規(guī)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清)梁章鉅.稱謂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清)梁同書.直語補證[M].通俗編(附直語補證)[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8.

[8](明)陳士元.俚言解[M].長澤規(guī)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清)羅振玉.俗說[M].《邇言》等五種[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10](清)鄭志鴻.常語尋源[M].《邇言》等五種[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11]溫端政.論語詞分立[J].辭書研究,2002,(6).

[12]周薦.三字組合與詞匯單位的確定[A].詞匯學(xué)詞典學(xué)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13]舒辛撰寫.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A].林燾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學(xué)術(shù)大典·語言學(xu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4]溫端政.再論語詞分立[C]∥詞匯學(xué)理論與應(yīng)用(五).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責任編輯 范俊軍 責任校對 王 桃]

H131

A

1000-5072(2012)06-0139-08

2012-01-01

曾昭聰(1969—),男,湖南洞口人,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漢語詞匯訓(xùn)詁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錄俗語詞研究》(批準號:09BYY048)。究也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但相關(guān)研究尚付闕如。因此,本文擬對其收詞特點(即收錄詞目的特點)作一初步探討。

明清時期的俗語辭書數(shù)量很多。所謂俗語辭書,這里指的是記錄并詮釋漢語俗語的辭書。其中較著名的是由日本已故著名漢學(xué)家長澤規(guī)矩也輯集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以下簡稱《集成》),他從日本公私庋藏的中國古籍中精選有關(guān)書籍二十種,于1974年由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這二十種辭書是(按《集成》收錄的先后順序):明陳士元《俚言解》、明陸噓云《世事通考》、清顧張思《土風錄》、清梁同書《直語補證》、清易本烺《常譚搜》、清史夢蘭《異號類編》、清梁章鉅《稱謂錄》、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清伊秉壽《談?wù)鳌?、清高?靜亭)《正音撮要》、清唐訓(xùn)方《里語征實》、清蔡奭《官話匯解》、清北洋陸軍督練處《軍語》、民國周起予《新名詞訓(xùn)纂》、民國李某(鑒堂)《俗語考原》、明張存紳《(增定)雅俗稽言》、明趙南星《目前集》、明周夢旸《常談考誤》、清鄭志鴻《常語尋源》、清郝懿行《證俗文》①長澤規(guī)矩也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為每一部辭書作了解題,其中有誤題作者姓名、朝代、書名之處,這里已作了更正。詳筆者所撰《長澤規(guī)矩也〈明清俗語辭書集成〉解題補正》,《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9期。。除收入《集成》者外,明清俗語辭書還有不少。例如,在《集成》于1974年在日本出版之前,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已先后排印出版了《恒言錄 恒言廣證》(1958年)、《通俗編(附直語補證)》(1958年)、《〈邇言〉等五種》(1959年),而此后中華書局亦排印出版了《稱謂錄親屬記》(1996年)、《通俗常言疏證》(2000年)。

明清俗語辭書在中國辭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以收錄當時的通俗常言為主要任務(wù),并且在詞語的最早用例、詞源與理據(jù)、詞語的文化內(nèi)含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語料,值得我們重視。從編纂體例角度來說,明清俗語辭書也很有特點,在辭書編纂史上應(yīng)該占有一定的地位,對今天的辭書編纂理論研

猜你喜歡
詞目辭書俗語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辭書研究(2022年2期)2022-03-19 23:04:19
大型辭書疑難字考釋七則
藏語傳統(tǒng)辭書詞目編排法探析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52
俗語知多少
客家俗語巧誦讀
日語中“V1+V2型復(fù)合名詞”的分類
——基于《廣辭苑》從有無對應(yīng)動詞形角度
山西青年(2016年19期)2016-02-04 15:17:09
植物詞“杏”的國俗語義探究
語文知識(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06
《漢語大詞典》漏收宋代筆記詞目補釋
《漢語新詞新語年編2003-2005》詞目年代研究——兼論《編年本〈漢語新詞語〉系列詞典部分詞目的著錄年代》
绥宁县| 名山县| 鄂州市| 乐山市| 玉环县| 会宁县| 固原市| 安康市| 登封市| 灵寿县| 莱西市| 鄂伦春自治旗| 盐城市| 嘉鱼县| 开阳县| 花莲县| 平遥县| 桐城市| 兖州市| 岑溪市| 绵竹市| 辽源市| 秦皇岛市| 郎溪县| 瑞金市| 禹州市| 东丰县| 开江县| 花垣县| 梅河口市| 延安市| 中山市| 密山市| 什邡市| 商都县| 合作市| 耒阳市| 玉林市| 井研县| 大竹县|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