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朱潔,孟信鐸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上海 201508)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fā)于青少年。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有許多患者從青春期發(fā)病一直持續(xù)到中年,形成持久性痤瘡,尤以女性較為多見。筆者采用針刺治療女性持久性痤瘡40例,并與藥物治療40例相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80例女性持久性痤瘡患者均為本院2010年度針灸科及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治療完成后,治療組有5例脫落(因無法按時就診或懼怕針刺疼痛不能繼續(xù)接受治療),對照組有 2例脫落(不能按時服藥或服藥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能繼續(xù)接受治療)。故實際統(tǒng)計病例為治療組35例,對照組38例。治療組中年齡最小26歲,最大42歲,平均(31±5)歲;病程最短2.5年,最長18年,平均(6.94±3.84)年;臨床分級(改良Pillisbury法[1])Ⅰ級(輕度)11例,Ⅱ級(中度)14例,Ⅲ級(中度)10例。對照組中年齡最小26歲,最大44歲,平均(31±4)歲;病程最短4年,最長 19年,平均(7.29±3.49)年;臨床分級Ⅰ級(輕度)12例,Ⅱ級(中度)13例,Ⅲ級(中度)1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及皮損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選取40例年齡26~50歲健康無痤瘡女性設(shè)為正常組,作為陰性對照。
①年齡26~50歲的女性;②有典型的痤瘡皮損;③符合尋常痤瘡改良Pillisbury法輕度和中度的患者;④治療前1個月內(nèi)未使用過與本病相關(guān)的內(nèi)服藥物和外用藥物,7 d內(nèi)未用過與本病相關(guān)的外用藥;⑤自愿同意參加者。
①短期內(nèi)需生育女性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②重度尋常痤瘡、職業(yè)性痤瘡、藥物性痤瘡及其他類型痤瘡;③近30 d內(nèi)服過治療本病的藥物,7 d內(nèi)外用過治療本病的藥物;④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其他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
取合谷、曲池、三陰交、阿是穴。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5 mm×40~50 mm毫針進行針刺,合谷、曲池、阿是穴用瀉法,三陰交用補法,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共計3個療程。
口服米諾環(huán)素,每日2次,每次100 mg, 連續(xù)治療5 d為1個療程,共計3個療程。
詳細記錄治療前后粉刺、丘疹、膿皰、結(jié)節(jié)、囊腫的數(shù)目及不良反應情況并檢測健康組和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采血于月經(jīng)后3~8 d,早晨8:00-9:00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后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測,血清IL-4、IFN-γ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試劑及檢測由上海西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和操作。健康對照組只測1次,入組痤瘡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各測定1次。
治愈 皮損全部消退,僅留色素沉著,無新疹出現(xiàn)。
顯效 皮損減少>70%,偶有新皮疹出現(xiàn)。
好轉(zhuǎn) 皮損減少>30%,仍有新皮疹出現(xiàn)。
無效 皮損減少<30%或皮損無改變、增多。
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算。
處理數(shù)據(jù)用SPSS10.0軟件,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進行卡方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3.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 1可見,治療組愈顯率為 77.1%,對照組為55.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治療組有 3例治療后出現(xiàn)面部瘀斑,治療結(jié)束后自行消退;對照組有5例出現(xiàn)輕度胃腸道不適反應,調(diào)整服藥時間后自行緩解。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3.4.2 3組患者外周血IL-4,IFN-γ表達水平比較
由表 2可見,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血清細胞因子IL-4水平均高于正常組(P<0.05),IFN-γ水平均低于正常組(P<0.05)。兩組治療后IL-4水平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IFN-γ水平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3組患者外周血IL-4,IFN-γ表達水平比較 (±s)
表2 3組患者外周血IL-4,IFN-γ表達水平比較 (±s)
注:與正常組比較1)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2)P<0.01
組別 n 時間 IL-4(pg/mL) IFN-γ(pg/mL)治療前 16.34±0.96 78.96±9.70正常組 40 治療后 - -治療前 24.35±1.351) 49.08±6.081)治療組 35 治療后 19.07±1.302) 53.37±7.97治療前 25.38±1.381) 46.61±7.731)對照組 38 治療后 18.00±1.022) 48.34±9.14
中醫(yī)學一般稱本病為粉刺,認為其發(fā)生由肺經(jīng)風熱,熏蒸肌膚;或過食辛辣油膩之物,脾胃濕熱蘊積,侵蝕肌膚;或因沖任不調(diào),肌膚疏泄功能失暢而發(fā)。針灸治療本病療效顯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3-5]。近期研究表明,痤瘡患者存在免疫應答異常, Thl/Th2特征性細胞因子失衡,表現(xiàn)為 Th2介導的體液免疫占主導地位,呈現(xiàn)優(yōu)勢應答[6]。而 IL-4主要由主導體液免疫的 Th2細胞產(chǎn)生,IFN-γ主要由主導細胞免疫的Th1細胞產(chǎn)生,針刺治療后,患者 IL-4水平降低,而IFN-γ無明顯改變,提示針灸治療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體液免疫,改善痤瘡患者的免疫失衡,達到治療效果。其調(diào)節(jié)機制,可能是針灸影響神經(jīng)生長因子(NGF),而 NGF作為一種B細胞刺激因子而促進B細胞增殖和調(diào)節(jié)免疫應答,促進免疫細胞釋放IL-4、IL-5,增加IgE和IgG的合成[7]。從而調(diào)節(jié)體液免疫,以達到治療痤瘡的目的。
[1] 靳培英.痤瘡的分型論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2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89-90.
[3] Chen H, Fu JY. 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 on Warm Needling for Keloidal Acn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3):145-148.
[4] Wang QF, Wang GY. 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Acne with 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and Blood-lett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4):212-214.
[5] Huang S, Zhou JW, Zhang Y,et al. Clinical Study on 1068 Cases of Acne Treated by Fire Needle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4):204-208.
[6] 李佳妍,王朔桂,黃映善,等.痤瘡患者血清白介素-4、1 2 和γ-干擾素水平與痤瘡嚴重程度相關(guān)性研究[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9,38(7):427-429.
[7] 蘭東,司天潤,趙樹玲,等.針藥結(jié)合治療不同證型女性遲發(fā)性與持久性痤瘡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6):37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