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召欣 宋永欣 安朋朋 宋東慶△ 姜志明 趙德民 解 建
(1.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2.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膿毒癥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是燒傷、嚴重創(chuàng)傷、體克、大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可進一步發(fā)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病死率高達30%~50%[1]。筆者采用益氣通腑逐瘀方灌腸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膿毒癥,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及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ICU膿毒癥患者126例,診斷符合文獻[2]的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3例。其中共7例(治療組3例,對照組4例)因中途中斷治療轉出ICU外,其余119例均住ICU用藥超過2個療程。兩組資料(見表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控制感染、吸氧(需要者給予機械通氣)、維持血壓及腸內、外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益氣通腑逐瘀方灌腸。藥用黃芪 30 g,生地黃 15 g,桃仁 15 g,大黃 9 g(后下),枳實 15 g,丹參 15 g,當歸 15 g,赤芍 9 g,牡丹皮9 g,川芎9 g,紅花9 g。水煎濃縮至每毫升含生藥0.5 g(3 mL/kg),每日2次。對照組加用0.9%氯化鈉注射液灌腸(3 mL/kg),每日2次。兩組均以7 d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癥狀、體征(包括發(fā)熱或惡寒、神志改變、氣促、汗出、脈象、尿量);體溫、心率、呼吸頻率每6小時測1次,連測7 d或至病情痊愈。白細胞計數(shù)隔2日復查1次。血、尿、便常規(guī)及心電圖、肝、腎功能,C反應蛋白等。
1.4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3次均恢復正常;療效指數(shù)n≥90%。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3項中有1項未完全恢復正常;70%≤n<90%。有效: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30%≤n<70%。無效:用藥后病情無明顯進步或有加重者;n<30%[3]。療效指數(shù) n=[(療前積分-療后積分)/療前積分]×100%。癥狀療效評定采用積分法[3],并計算治療前后總積分值。發(fā)熱:無0分;輕度(體溫38~38.5℃)1分;中度(體溫 38.6~39℃)2分;重度(體溫>39℃或<36℃)3分。氣促:無0分;輕度(呼吸頻率20~25次/min)1分;中度(呼吸頻率 26~30次/min)2分;重度(呼吸頻率>30次/min)3分。舌紅:無0分;有1分。脈率:90~119次/min 1分;≥112次/min 2分。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7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2療程后,治療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28 d死亡率比較 治療組死亡11例,死亡率18.33%;對照組死亡25例,死亡率42.37%。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膿毒癥屬中醫(yī)學“溫病”范疇,主要以高熱、面赤、呼吸窘迫、脈洪大、舌紅、便干等為主要癥狀。主要病機為津虧氣弱,血液瘀滯,熱結腑實。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貫穿始終,兼以益氣養(yǎng)陰、通腑泄熱。筆者根據(jù)病因病機,采用益氣養(yǎng)陰、通腑逐瘀為主要治法,研制了中藥復方益氣通腑逐瘀方,采用灌腸給藥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益氣通腑逐瘀方由黃芪、生地黃、桃仁、大黃、枳實、丹參、當歸、赤芍、牡丹皮、川芎、紅花等組成,具有益氣養(yǎng)陰、通腑瀉熱、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為益氣養(yǎng)陰類藥物有較強的抗內毒素作用,主要是通過激活網(wǎng)狀內皮吞噬系統(tǒng),能明顯提高機體對靜脈攻擊致死性內毒素的能力[4];通里攻下類方藥可以保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MODS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腸源性細菌移位;同時還能降低炎性介質C反應蛋白含量,減輕急腹癥膿毒癥患者術后的炎癥反應及組織損害;并能有效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IL)-6等促炎因子的過度分泌,下調抗炎介質IL-10、前列腺素E的產(chǎn)生,促進Th1細胞漂移和HLA-DR表達的上升,有利于免疫平衡的恢復[5-9];活血化瘀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機體細胞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從而阻止炎癥反應進一步發(fā)展,對SIRS治療起到積極作用[10]。
筆者曾對使用益氣通腑逐瘀方灌腸治療的膿毒癥患者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進行觀察[11],發(fā)現(xiàn)益氣通腑逐瘀方對膿毒癥患者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有保護作用,并且能夠降低腸道細菌/內毒素的移位,因此,保護腸道黏膜是益氣通腑逐瘀方治療膿毒癥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
[1]姚詠明,盛志勇.我國創(chuàng)傷膿毒癥基礎研究新進展[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3,19(1):9-12.
[2]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危重病專家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急救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膿毒癥的定義、診斷標準、中醫(yī)證候診斷要點及說明(草案)[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6(8):797.
[3]李建國,程津新.成就卓越六十載光輝業(yè)績譽全球——記王今達教授從醫(yī)六十周年[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406-409.
[4]張藝平,韓鵬.中藥抗內毒素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1,8(2):122-124.
[5]陳海龍,吳咸中,關風林,等.中醫(yī)通里攻下法對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時腸道屏障功能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0(2):12.
[6]姚睿智,謝曉華,陳銘.通腑瀉熱灌腸劑對急腹癥膿毒癥術后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19(2):96-98.
[7]萬幸,劉倩嫻,王培訓.大承氣湯對全身性炎癥反應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20(2):153-156.
[8]于泳浩,崔乃強,傅強,等.大承氣湯顆粒對重型膿毒癥促炎—抗炎反應平衡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4,10(6):409-412.
[9]曹書華,王今達.大承氣湯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治療過程中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4,20(12):720-723.
[10]郭昌星,楊興易,林兆奮,等.血府逐瘀湯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氧自由基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2,9(4):228-229.
[11]魯召欣,高翠翠,張明,等.益氣通腑逐瘀方灌腸療法對膿毒癥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530-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