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金 艷
觀察丹紅注射液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泰嘉)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治療中的效果和不良反應。2011年1月—2011年10月78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給予丹紅注射液聯合泰嘉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患者78例,男48例,女30例,其中初發(fā)勞力型28例,惡化勞力型20例,自發(fā)型30例;年齡41歲~82歲,平均68歲。符合1997年WHO制定《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心絞痛分級根據1976年加拿大心血管病學會制定的分級標準。排除下列患者:2周內有活動出血、手術治療、行活體組織檢查,有外傷史或不能實施壓迫止血的血管穿刺等;高血壓經治療血壓仍>180/110 mmHg;有腦出血史或半年內有缺血性腦卒中史;近2年內有消化道出血;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有凝血障礙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有嚴重肝腎功能低下;既往對氫氯吡格雷藥物有嚴重過敏史。
1.2 治療方法 選擇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組年齡、性別及有關影響因素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46例,給予丹紅注射液3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續(xù)用14d,同時第1天予泰嘉(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分公司,25mg)口服或口含化即刻300 mg,隨后口服75mg,每日1次。對照組32例,給予丹參粉針劑800mg加入5%葡萄液250mL,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續(xù)用14d。兩組治療過程中可以合并使用口服腸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常規(guī)標準用藥。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和治療后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常規(guī)18導聯心電圖,過敏或出血副反應。
1.4 療效評定 心絞痛臨床療效。顯效:勞力型心絞痛嚴重程度改善2級以上,自發(fā)型心絞痛不發(fā)作;有效:勞力型心絞痛嚴重程度改善1級,自發(fā)型心絞痛次數減少2/3或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明顯縮短;無效:癥狀無改善。心電圖療效。顯效:心電圖恢復正?;虼笾抡#挥行В篠T段壓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倒置變淺;無效:心電圖改善不明顯或持續(xù)壓低。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心絞痛緩解率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UAP患者心絞痛臨床療效
2.2 心電圖療效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UAP患者心電圖改善情況
2.3 副反應 治療組有1例球結膜下出血,停藥后好轉,1例
上消化道出血。
UAP病程發(fā)展快,致死及致殘率高,病理生理學基礎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松動、裂紋或破裂,使斑塊內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質暴露于血流中,引起血小板在受損表面黏附、活化聚集,形成血栓,最終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損。在UAP發(fā)作期,冠脈造影和血管鏡檢查發(fā)現冠脈附壁血栓高達50%~86%,這為抗凝抗血小板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丹紅注射液是植物丹參、紅花提取物。丹參具有擴張微血管口徑,擴張動脈,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huán),并能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損傷,拮抗鈣離子內流,改善ATP酶活性等作用。紅花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作用,紅花提取物在體內、外均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對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激活抑制等作用[1]。丹紅注射液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主要機制與丹紅注射液的降低C反應蛋白,減少內皮素及增加一氧化氮含量,抗炎、擴冠、抗凝、改善微環(huán)、抗氧化、調脂作用有關[2]。硫酸氫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血小板藥,它能選擇性地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激活ADP與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影響磷酸二酯酶活性,達到抗血小板的治療[3]。本組資料結果顯示,丹紅注射液聯合泰嘉較單獨使用丹參注射液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聯合用藥更能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液黏度,控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心電圖改善明顯,從而減少患者心絞痛發(fā)作,預防急性血栓形成或急性心肌梗死,同時出現副反應輕,臨床應用較安全。
[1] 季紅慧,吳新東.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6例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療,2007,7(3):196.
[2] 邢曉春.氯吡格雷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yī)雜志,2005,6(17):1661-1663.
[3] 管高峰,華先平,王琳,等.丹紅注射液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癥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