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林,肖 云
(武漢科技大學(xué)城市建設(shè)學(xué)院,湖北 武漢,430065)
曝氣生物濾池集污水生物處理和濾池本身的截留過濾作用于一體,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各種污染物。它因占地面積小、工藝流程簡單、出水水質(zhì)好、基建和運行費用低、易于管理、可間斷運行、對沖擊負荷的適應(yīng)能力強等優(yōu)點而引起廣泛關(guān)注[1-5]。在曝氣生物濾池的處理工藝中,濾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污水處理效率和成本[6]?;钚蕴恳蚓哂邪l(fā)達的孔隙結(jié)構(gòu)、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良好的吸附性能而在污水處理領(lǐng)域倍受青睞,但其生產(chǎn)過程復(fù)雜,生產(chǎn)成本偏高。相比之下,木炭的制造工藝簡單,制作原材料來源廣泛,價格較低,雖然其吸附性能比活性炭略差,且質(zhì)地疏松易碎,但在污水處理領(lǐng)域仍具有良好的應(yīng)用前景。與目前常用的陶粒填料(比表面積為3.99m2/g,對氨氮的吸附能力為0.21mg/g)相比,木炭的比表面積(100m2/g)較大,對氨氮的吸附能力(0.24mg/g)略強[1]。同時,木炭的孔隙結(jié)構(gòu)更有利于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也使其反沖洗周期稍長于陶粒填料。因此,本文以木炭作為曝氣生物濾池的填料,以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沉池回流污泥為接種污泥,以初沉池出水為原水啟動掛膜,研究兩級木炭曝氣生物濾池的各級掛膜啟動狀況,考察其在不同實驗條件下對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情況。
試驗裝置如圖1所示。兩濾柱均采用內(nèi)徑為80mm的有機玻璃柱加工而成,其有效高度為2000mm,柱內(nèi)裝填粒徑為2~8mm的木炭,底部配水區(qū)高度為100mm,以保證進水的均勻性。濾料層高度為1600mm,清水區(qū)高度為200 mm,濾料層沿水流方向每隔300mm設(shè)一取樣口,每級濾柱共設(shè)5個。高位水箱用來保證水壓恒定,出水用儲存箱收集,以便為反沖洗提供水源。在兩個濾柱的底部均設(shè)曝氣和氣水反沖洗裝置,采用上向流方式運行。
圖1 試驗裝置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 equipment
試驗開始于2011年7月9日,在水溫為25.4~29.6℃的條件下,兩濾柱均采用接種掛膜法,以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沉池的回流污泥作為接種污泥。掛膜分為兩個階段:(1)靜態(tài)掛膜,即向兩濾柱內(nèi)分別注入活性污泥進行悶曝,曝氣量為20 L/h,2天后放空悶曝后的濾柱,注入新的活性污泥;(2)連續(xù)培養(yǎng),7月14日排出濾柱內(nèi)沒能有效掛膜的懸浮微生物(放空濾池),以初沉池出水為原水連續(xù)進水(濾速約為1m/h),同時進行曝氣,啟動過程中DO濃度控制在3~5mg/L,7月19日開始將兩級濾柱改為串聯(lián)運行并逐漸提高濾速,使其適應(yīng)進水水質(zhì)的變化。在整個通水運行期間對原水和各級出水的COD以及NH3-N濃度進行檢測。
另外,在掛膜啟動期間,為了避免掛膜后濾柱內(nèi)微生物的過量繁殖以及進水中攜帶的部分懸浮固體使濾柱內(nèi)的孔隙率減小、水頭損失增大甚至造成堵塞,需要對濾柱進行定期的低強度反沖洗。一級濾柱(除碳段)每5天反沖一次,二級濾柱(硝化段)每8天反沖一次。兩個濾柱的反沖洗周期不同,當其中一個濾柱處于反沖后的恢復(fù)期間時,另一個能有效地穩(wěn)定出水水質(zhì)。
運行初期,木炭填料漂浮于水中,位于濾柱中下部的填料表面有透明黏性物質(zhì),隨后木炭表面出現(xiàn)淺黃色絮體,并沿濾柱高度上升;從第3天開始,濾柱上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斑點不斷擴散;到第7天,木炭上已附著了一層黃褐色的生物膜,木炭也因此而逐漸沉下來。通過顯微鏡可觀察到生物膜中包裹著大量絲狀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如線蟲、草履蟲、鞭毛蟲、輪蟲等。
啟動過程中原水和各級出水的COD變化如圖2所示,COD去除率的變化如圖3所示。圖2中虛線所示位置為兩級濾柱串聯(lián)運行前后的分界點。由圖2和圖3可見,盡管原水的COD(168~345mg/L)波動較大,兩個濾柱分別通水運行5天后,其出水COD均可達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一級濾柱出水COD平均值為116.4mg/L,二級濾柱出水COD平均值為117.8mg/L,兩個濾柱對COD的初始去除率均超過60%。
圖2 原水和各級出水的COD變化Fig.2 COD changes of raw water and outflow water
圖3 COD去除率隨時間的變化Fig.3 Changes of COD removal rate with time
從圖3中可以看出,串聯(lián)運行后一級濾柱對COD的去除率較高且很穩(wěn)定,其平均COD去除率為82.27%;二級濾柱對COD的去除率較低且波動較大,COD去除率最高時達到27.42%,最低時為-5.44%,其平均值僅為11.47%。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曝氣生物濾池對COD的去除效果與進水COD值有關(guān),進水COD越高,COD去除率就越高[7]。由于二級濾柱的進水為一級濾柱的出水,易于降解的污染物已經(jīng)在一級濾柱中分解,當一級濾柱的COD去除率達到飽和后,如果其出水COD仍然很高,那么二級濾柱對COD的去除率會相應(yīng)提高,反之則降低,甚至出現(xiàn)COD去除率為負的現(xiàn)象。
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在每次反沖洗之后,各級濾柱的COD去除率均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反沖洗在去除濾柱堵塞物的同時,也沖掉了木炭中生長的部分懸浮態(tài)微生物,導(dǎo)致濾柱對COD的降解能力下降。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濾柱內(nèi)懸浮態(tài)微生物減少,固著態(tài)微生物大量增殖,反沖洗后COD去除率的降幅減小。掛膜啟動后期,COD的累計去除率均達到80%以上且相當穩(wěn)定。
啟動過程中原水和各級出水的NH3-N濃度變化如圖4所示,NH3-N去除率的變化如圖5所示。由圖4可見,原水NH3-N濃度為10~41 mg/L,串聯(lián)運行后,二級濾柱出水的 NH3-N濃度很快就低于10mg/L。由圖5可見,一級濾柱對NH3-N的去除率極不穩(wěn)定,平均去除率僅為35.70%,而二級濾柱對NH3-N的去除效果明顯好于一級濾柱,啟動運行后第7天和第10天,二級濾柱對NH3-N的去除率分別達到64%和88.9%,其平均NH3-N去除率為75.30%,因此,二級濾柱對NH3-N的去除起主要作用。
圖4 原水和各級出水的NH3-N濃度變化Fig.4 NH3-N concentration changes of raw water and outflow water
圖5 NH3-N去除率隨時間的變化Fig.5 Changes of NH3-N removal rate with time
在兩級濾柱串聯(lián)運行后的第20天(此時水力負荷為4m/h、進水 COD 為237mg/L、NH3-N濃度為15mg/L),曝氣生物濾池中 COD和NH3-N濃度的沿程變化如圖6和圖7所示。
由圖6和圖7可見,各級濾柱的出水COD和NH3-N濃度均隨填料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沿水流方向前60cm填料對COD的去除效果最好,第2個取樣口處出水COD去除率已達到59.1%,填料高度在60~150cm之間時,COD去除率增速變緩。這是因為,進水中有機物濃度沿濾柱高度方向不斷降低,導(dǎo)致其降解速率也不斷降低。沿水流方向60cm以后,填料對NH3-N的去除率迅速上升,第5個取樣口處的出水NH3-N去除率已達到57.3%。這主要是因為,此時異養(yǎng)型微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而處于減速增殖期[8],致使生物膜的增長速度緩慢,而隨著填料高度的增加,溶解氧越來越多,自養(yǎng)型硝化細菌增殖速度加快,活性增強,NH3-N的氧化速度加快,其去除率迅速上升。
圖6 不同取樣口處的出水CODFig.6 COD of outflow water at different sample taps
圖7 不同取樣口處的出水NH3-N濃度Fig.7 NH3-N concentration of outflow water at different sample taps
(1)采用木炭作為曝氣生物濾池的填料來處理生活污水,對COD和NH3-N的去除均能達到滿意效果,掛膜啟動后期COD和NH3-N的去除率均達到80%以上。
(2)采用接種掛膜法使木炭表面及內(nèi)部空間積存大量的活性污泥,并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在填料表面形成穩(wěn)定的生物膜,顯著提高了污染物的初始去除率,啟動初期兩個濾柱對COD的初始去除率均達到60%以上。
(3)兩級曝氣生物濾池能充分發(fā)揮各級優(yōu)勢,使營養(yǎng)類型不同的微生物在各自適宜的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一級濾柱主要用于去除COD,二級濾柱主要用于去除氨氮,同時穩(wěn)定出水水質(zhì)。
[1]周愛姣.木炭曝氣生物濾池的特性及效能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8.
[2]Boller M,Gujer W,Tschui M.Parameters affecting nitrifying biofilm reactor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4,29(10/11):1-11.
[3]Mukherjee S,Kumar S,Misra A K,et al.Removal of phenols from water environment by activated carbon,bagasseash and wood charcoal[J].Chem Eng J,2007,129(1/3):133-142.
[4]Pujol R,Canler J P,Iwema A.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an attractive and alternative biological proces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2,26(3/4):693-702.
[5]Rogalla F,Lamouche A,Specht W,et al.High rate aerated biofilters for plant upgrading[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4,29(12):207-216.
[6]徐秉坤,胡小兵,鐘梅英.兩級沸石曝氣生物濾池工藝特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與管理,2007,32(6):103-104.
[7]付金祥,許海良,趙玉華,等.曝氣生物濾池在污水回用中的掛膜啟動試驗研究[J].工業(yè)水處理,2007,27(3):39-40.
[8]王英,朱文亭,呂德華.兩級曝氣生物濾池工藝的小試研究[J].環(huán)境保護科學(xué),2007,33(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