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麗,蘇振興,劉宏業(yè),白 莉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病因復雜,近年來研究發(fā)現消化道幽門螺桿菌(Helie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能與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系,但研究結果尚存爭議[1-4]。本研究通過檢測患者及健康體檢者血清中HP-IgG抗體并比較兩組陽性率,以探討HP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以及感染HP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本文采用抗組胺藥聯合抗HP藥物治療感染HP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病例入選標準: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1];治療前1個月內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調節(jié)劑、抗生素及胃黏膜保護劑,1周內未服用過抗組胺藥;非妊娠、哺乳者;無嚴重心、肺、肝、腎等器官及系統(tǒng)疾?。蛔栽附邮苤委?,且能遵從治療方案。入選的90例患者均為我科門診就診者,其中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齡34.84歲(18~70歲);平均病程29.32個月(2個月~28年)。 對9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HP-IgG抗體進行檢測,陽性者再分為A、B兩組,A組為單一療法組(對照組),B組為聯合療法組(試驗組)。40例健康體檢者來自我院體檢中心,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38.46歲(18~70歲)。
1.2.1 HP檢測 采用鹽域(上海)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的人幽門螺桿菌IgG抗體(HP-IgG)ELISA 檢測試劑盒,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HP-IgG水平,實驗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2 治療方法 試驗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10 mg/d,連續(xù)用藥12周,同時給予根除HP的三聯療法(口服埃索美拉唑鎂 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連續(xù)用藥1周。對照組僅口服西替利嗪10 mg/d,連續(xù)用藥12周。兩組患者分別在第2、4、8、12周計算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SRI),并評判療效及記錄不良反應。于治療結束后第2、4、8周觀察復發(fā)情況。
1.2.3 療效觀察及評判標準 治療前后記錄患者的瘙癢程度、風團數目和大小,按4級(0~3分)評分法記錄癥狀和體征。瘙癢: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可忍受;3分=重度,不能忍受。風團大小(cm):0分=無;1分=直徑≤0.5;2分=直徑0.5~1.9;3分=直徑≥2。數目(個):0分=無;1分=數目≤6;2分=數目6~11;3分=數目≥12。痊愈:SSRI≥90%;顯 效:90%>SSRI≥60%;好 轉:60%>SSRI≥30%;無效 :SSRI<30%。有效=痊愈+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1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0例CU患者HP陽性者58例,陽性率為64.4%,40例健康體檢者HP陽性者15例,陽性率37.5%,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將58例HP-IgG抗體陽性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12周,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平均積分下降情況見表1,療效見表2,復發(fā)情況見表3。
表1 兩組HP-IgG抗體陽性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平均積分下降情況 (分)
表2 兩組HP-IgG抗體陽性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 (例)
表3 兩組HP-IgG抗體陽性慢性蕁麻疹患者療程結束后第2、4、8周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實驗組中有1例出現嗜睡、1例出現便秘;對照組有1例出現嗜睡、1例出現口干。發(fā)生率均為6.90%。以上癥狀出現后未行特殊處理,繼續(xù)用藥至療程結束。
HP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胃黏膜,一般認為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致病因素。檢測HP的方法很多,臨床上常用的是血清HP-IgG抗體檢測和14C尿素呼氣試驗。HP-IgG是HP感染的標志性抗體,而抗HP-IgA反映了感染的嚴重程度[1]。但血清特異性抗體的檢測對于研究活動性HP感染是不夠的,14C尿素呼氣試驗則是檢查是否有活動性HP感染的有效方法[2]。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其誘發(fā)的因素很多,約75%的患者找不到明確的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認為HP感染可能與蕁麻疹的發(fā)生有關,但研究結果尚存爭議[3-6]。也有研究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與HP感染無關,根除HP感染對慢性蕁麻疹無明顯效果,這可能與HP檢測方法、HP治療方法、入選標準、入選人群例數不同有關,也可能還與入選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本次試驗結果顯示慢性蕁麻疹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HP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采用幽門螺桿菌三聯療法,同時抗組胺治療亦有較好的效果,表明HP感染可能與慢性蕁麻疹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本研究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未能檢測治療后HP-IgG抗體的變化,如果能有治療前后HPIgG抗體水平的對比,研究結果將會更有說服力。本研究的樣本數相對較少,且未設計HP-IgG陰性對照組,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擴大樣本數,改進實驗設計方案,以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結果。
[1]Romagnani S. The role of lymphocytes in allergic disease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0, 105(3):399-408.
[2]Hizal M, Tüzün B, Wolf 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gG antibody and autologous serum test in chronic urticaria [J]. Int J Dermatol, 2000, 39(6):443-445.
[3]趙寒冰, 張永宏, 周力.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J]. 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 2010, 12(4):297-298.
[4]李志堅, 潘銳光, 李燕娃, 等.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 [J]. 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 2007, 14(1):19-20.
[5]郭竹秀, 謝勇, 王萬春. 慢性蕁麻疹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系 [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4, 37(6):360.
[6]Carnevale P, Bierti L, Pigatto P, et a1.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ronic urticaria: the role of eradication [J]. Gastrogenterology,1998, 1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