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通信設計院 程德杰 許云剛
電信圈從來不缺新聞和熱點,從2011年末的“寬帶壟斷”、“假寬帶”風波,到2012年初的全球寬帶網速排名墊底,以及最近的中國手機上網速率全球倒數第二,無一不在新聞媒體上掀起波瀾。一時間中國的電信運營商仿佛處于風口浪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在各種場合宣布2012年將推出各自的“寬帶升級”戰(zhàn)略,借以平息公眾的怨氣。
如果說媒體在輿論上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聲討,電信運營商還可以進行危機公關的話,那么在面對主管部門的壟斷調查,以及最近爆出的哈爾濱工商局提議對電信運營商通話“按分鐘計費”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進行查處時,運營商又該如何平息事件呢。
以上種種,再加上最近所爆出的某電信運營商高層腐敗窩案,更加劇了普通電信消費者的疑惑,現在的電信服務還值得信任嗎?現在的電信收費合理嗎?電信資費公平嗎?
眾所周知,電信服務作為一種基礎服務,早已和普通大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中國自從2009年初發(fā)放3G牌照以來,經過3年的建設和市場孕育,基于固網寬帶移動寬帶的互聯網經濟迅猛發(fā)展,更凸顯出電信服務對新經濟的重要性;而電信資費的公平,直接關系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移動互聯網產業(yè)的發(fā)展,筆者將從兩個角度對電信資費問題進行闡述。
簡單說,電信資費必須確保公平,使電信業(yè)能夠真正起到推動新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公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電信服務提供者和電信服務使用者之間的交易公平;另一層意思是確保所有電信服務使用者都能夠公平地使用電信資源,即使用公平。
交易公平,從字面來說,就是電信運營商以合理的價格銷售電信服務,不能夠以壟斷地位限制市場競爭,不能夠以壟斷地位制定壟斷價格,侵犯電信消費者的利益。
電信壟斷的害處是顯而易見的,其對整個通信行業(yè)發(fā)展的阻滯性作用也是眾所周知的,這也是國內改革開放后幾次重大電信重組最基本的出發(fā)點。
近年來,雖然電信資費水平一直在降低,但顯然并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大家對任何有關電信的負面新聞都津津樂道,莫不與此有關。
公允地講,考慮到國內的人均收入水平,國內電信運營商現行的電信資費水平與國外的電信運營商相比,確實有下降的空間。
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營收和利潤來源主要來自基礎電信服務,即語音和數據接入服務。而國內電信運營商所提供的基礎電信服務,目前主要掌握在三大電信運營商手里,根據國內目前的電信管理體制以及當年所簽訂的WTO的相關協定內容,基礎電信業(yè)務在短時間內不會向國內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開放。
即便在三大電信運營商內部,其在基礎電信業(yè)務上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無線領域。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南北各自固網主導的局面,使得在固網寬帶接入領域事實上存在著電信和聯通在各自區(qū)域獨大的局面。所有這些造成了在國內的基礎電信業(yè)務領域,缺乏真正有效的競爭。
另一方面,國內電信運營商的轉型又顯得過于慎重,其向ICT全面轉型和國際化的步伐也遠落后其國外的同行。
因此當BT、FT等國外電信運營商憑借其ICT成功轉型的優(yōu)勢,在國際通信服務領域攻城略地,對國內市場和基礎電信業(yè)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的時候,國內的電信運營商仍主要依靠國內市場、基礎電信業(yè)務和用戶規(guī)模來拉動收入和利潤。
由此可見,國內電信運營商在業(yè)務轉型上的躑躅,以及國際化的逡巡不前,使得運營商過于依賴語音和數據接入等基礎電信業(yè)務;也就造成了國內的基礎電信服務,其資費水平相對于國民收入相對較高的局面。
在沸騰的民意和不斷的質疑面前,運營商即便有心大幅降低資費水平,也是有心無力。更何況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都是國有上市公司,既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任務,又在資本市場承擔著確保股價穩(wěn)定的義務。
因此,要真正做到電信業(yè)務資費水平的降低,尤其是關系到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基礎電信服務資費水平的降低,除了加大市場競爭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推動電信運營商的業(yè)務轉型,降低其對國內電信市場和基礎電信業(yè)務的依賴程度,使其有意愿,也有能力降低電信資費。
如果說交易公平是確保電信運營商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向用戶提供服務的話,那么使用公平則是確保每個公眾電信用戶都能夠公平地使用網絡資源,對網絡的使用享有平等接入的權力。
一直以來,各國在固網寬帶接入業(yè)務上,大多采用的是固定帶寬、包月不限流量的計費方式。
這種計費方式簡單明了,易于管理并有利于早期拓展用戶,自固網寬帶業(yè)務出現以來,基本上成為了固網寬帶的主流計費模式,以至于不少電信運營商在開展3G無線寬帶接入業(yè)務時,早期仍采取了固定帶寬的包月不限流量計費模式。
包月計費模式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但隨著固網寬帶和無線寬帶用戶的增加,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原因很簡單,互聯網文件分享技術的發(fā)展、基于P2P技術的軟件工具的應用,以及互聯網視頻業(yè)務的發(fā)展,使得包月計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對通信網絡的過度占用,從而侵占了其他用戶對網絡的合法使用權。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不到5%的用戶,占有了互聯網70%以上的流量。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盡管大家都支付了同樣的包月費用,在網絡應用高峰時段,部分用戶依靠P2P工具占用了網絡的大量帶寬,而有的用戶卻連基本的網頁瀏覽和郵件收發(fā)都無法完成。顯然,在同等資費水平的包月模式下,少數用戶對網絡資源的過度占用,侵害了普通用戶公平使用網絡的權力。
如果說網絡的過度占用,在固網寬帶應用上對普通用戶的影響還可以容忍的話,那么在移動寬帶應用上,由于無線帶寬的有限分配和無線頻譜利用率的限制,無線網絡的過度占用行為,已經對普通用戶的正常網絡接入速率,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那些早期推出了無線寬帶包月服務的電信運營商,一方面逐步停止辦理移動寬帶的包月服務;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對現有包月客戶的無線接入行為加以限制,即在3G網絡中引入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技術,具體方法包括:用戶在達到一定無線流量前,可以享受最高的接入速度;而在達到設定的正常使用流量上限后,即降低用戶的接入速度,以體現對其他用戶的公平。
而在固網寬帶服務領域,電信運營商也出現了按照流量進行計費的呼聲和嘗試,部分運營商也采用了類似于移動寬帶那種對超正常流量用戶進行限速的手段,雖然其步伐并不算大,但這代表了運營商確保用戶公平接入網絡的決心。
由此可見,電信用戶在與電信運營商有關資費的博弈過程中,既要追求資費水平的公平,也要追求在網絡使用上的公平,確保每個用戶都能夠公平地使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