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麗
《中國石拱橋》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一篇經(jīng)典說明文。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該文以趙州橋為例,旨在說明我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的特點,充分表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每次講到“趙州橋設計巧妙絕倫”這個特點時,筆者都感覺學生從課文說明的語言中,并沒有真切地體會到這一點。大拱和拱上加拱設計是趙州橋最具特色的地方,這就是趙州橋結構堅固的最重要原因,教學要緊緊圍繞這個重點及難點。但是因為缺少具體可感的教具模型,特別是沒有橋的內(nèi)部結構的直觀展示,教師講解和學生的理解總是不到位,在這樣的教學困惑中,筆者產(chǎn)生了自制趙州橋模型教具的想法。
趙州橋讓世人驚嘆的地方就是它的大拱設計。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大拱由28道拱券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边@段文字很好地說明了趙州橋結構堅固的最主要原因。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真正讓學生理解大拱設計到底巧在何處,就要在此處下工夫。趙州橋的模型不是固定的,教具主要分為橋身、橋拱、橋座三部分,它的橋身與橋拱可以拆分演示(如圖1~3所示)。教具模仿28道拱券,可以靈活展示,各道拱券先后施工。一道砌完攏合后,獨立站穩(wěn),移出橋架,依次砌筑下一道拱券,直至28道拱券全部完成。每一拱券都采用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lián)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這也是大拱“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的原因。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動手演示,具體、直觀、可感。因為有教具的幫助,教學難點迎刃而解,自制教具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圖3 橋座
圖4 拱石連接示意模型
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本教具還補充了28道拱券砌置連接的方法,“鐵拉桿”橫貫拱背,串聯(lián)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lián)系。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用“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如圖4所示)。正因為采取這樣的巧妙設計,使整個橋拱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難怪趙州橋歷經(jīng)風雨滄桑1 400年仍安然無恙。“鐵拉桿”和“腰鐵”在課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但是這些對學生理解橋的“結構堅固”又是非常必要的,設計制作教具的時候,有意識地把它體現(xiàn)出來。教師借助教具很輕松地給學生講明白了。
拱上加拱,這也是趙州橋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課堂上通過教具的直觀呈現(xiàn),引發(fā)學生研討:為什么趙州橋要拱上加拱呢?這4個小拱有什么作用呢?通過學生研討和教師的點撥,歸納出以下原因:其一增強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起到泄洪作用;其二減輕橋身的重量,可減輕整個橋身的五分之一重量;其三可節(jié)省石料,大約節(jié)省200多立方米,約500噸的石料;其四拱上加拱可使橋身更美觀。對照教具,學生不再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真正體會到趙州橋設計的巧妙絕倫,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課文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語言非常準確。而品味語言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特征。趙州橋模型教具為這個教學任務提供了便利條件。例如課文中有“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樣的描述,其說明精準,不能做刪改。筆者為此設計了品析語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對照模型教具說明為什么“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換成下列說法不好:
例1:“大拱上各有兩個小拱”
分析說明:少了“兩肩”,不能說清楚4個小拱的準確位置。
例2:“大拱的兩肩上有兩個小拱”
圖5 趙州橋模型教具實物圖
分析說明:少了一個“各”字容易產(chǎn)生歧義,也許是一肩上一個,變成大拱上只有兩個小拱了。
因為有趙州橋模型教具,學生可以指著教具進行講解分析,品析語言也變得很“實”了。
在教學中,教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以往教師赤手空拳、口干舌燥地講解,學生也只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現(xiàn)在依托教具,師生對趙州橋巧妙絕倫的設計可以逐一展開講解和研討,層層展開,水到渠成。尤其是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演示,直觀可感地認識了趙州橋橋拱設計的巧妙原理,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而自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去探究和思考,營造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