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愛,李傳鳳,楊貴志
(山東省萊蕪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萊蕪271100)
糖尿病并動脈硬化成為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死、致殘率逐年上升,并且更趨年輕化。頸動脈血管重構是其重要的因素,早期對2DM進行頸動脈重構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100例2DM(觀察組)和同期100例健康查體者(對照組),觀察組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 例,年齡(56.4 ±10.6)歲,病程為2.5 ±0.6 年;對照組共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55.6±11.4)歲;兩組均除外高血壓病、急性冠脈綜合征、陳舊性心肌梗死、腦硬死、心功能不全。兩組年齡、性別、血壓、心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頸動脈測量指標:采用 Phlipis SONOS 7500型彩色多普勒診斷儀,行兩側頸動脈檢查。探頭頻率3~11 MHz,采用預置的頸動脈檢查軟件及外周遠端血管檢查固定設置?;颊呷⊙雠P位,先從鎖骨的內側端橫向自下至上檢查頸總動脈,然后將探頭沿頸動脈走行方向從鎖骨上向頭側移位,跨過分叉部,分別檢查患者兩側頸總動脈、頸動脈竇、頸內動脈起始部、頸外動脈內膜-中層(IMT)厚度,以及有無斑塊形成及斑塊形態(tài)、大小、范圍、軟硬度[1]。斑塊定義為內膜局部回聲結構突出管腔,厚度 ≥0.13 cm[2]。斑塊面積測量方法,用軌跡球描繪每個斑塊的面積。自動測量頸總動脈管腔內徑、內膜-中層厚度(內膜厚度>1.0mm即為增厚)、阻力指數(shù)(RI)、脈動指數(shù)(PI)、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S)、舒張期峰值血流速度(D)。
2.1 兩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斑塊面積及IMT的比較:觀察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斑塊面積及IMT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及IMT的比較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及IMT的比較
注:**P <0.01,*P <0.05
組別 斑塊檢出率(%) 斑塊面積(cm2) IMT(mm)觀察組 92.00** 1.78±0.22* 1.65±0.35*對照組 5.00 0.74 ±0.18* 0.75 ±0.15*
2.2 兩組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及內徑的比較:觀察組頸動脈PI、S、D及管徑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 RI則明顯增高(P<0.05),見表2。
動脈血管重構是動脈硬化導致血管內膜增厚、斑塊形成、管腔狹窄及動脈彈性降低,是引起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3-4]。腦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國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而2DM早期即可出現(xiàn)血管重構,是腦血管病上升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高頻彩超觀察2DM頸動脈血管重構的各項指標,發(fā)現(xiàn)2DM患者頸動脈血管重構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且年齡愈大、病程愈長、血糖愈高,重構愈重。
IMT不僅是2DM血管病變發(fā)生的早期標志,還能反映病變的嚴重程度及治療干預后的消長狀況,是無癥狀As的無創(chuàng)有效檢測指標,可反映冠狀動脈及全身As的程度[5]。IMT對判斷2DM對血管的損害,指導2DM的治療,逆轉動脈內膜—中膜損害,防止靶器官的進一步損害有臨床價值。IMT可作為血管重構的重要指標,為動脈硬化的防治提供一個重要的臨床判定標準。IMT可準確反映斑塊的穩(wěn)定性,并與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相關。
表2 兩組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及管徑的比較
表2 兩組頸動脈超聲參數(shù)及管徑的比較
注:*P <0.05,**P <0.01
組別 血管腔直徑(mm) S(m/s) D(m/s) RI(%) PI(%)觀察組 左 7.24±0.56** 0.66 ±0.24* 0.21±0.10** 72.4 ±11.12* 172.7±41.3*右 7.18 ±0.22** 0.68 ±0.20* 0.16 ±0.11** 73.2 ±11.23* 165.6 ±40.4*對照組 左 8.29±0.63** 0.89 ±0.12* 0.37±0.13** 62.6 ±10.3* 193.2±40.6*右 8.24 ±0.64** 0.88 ±0.18* 0.38 ±0.11** 63.8 ±10.2* 187.6 ±41.9*
超聲多普勒評價頸動脈血流動力學的主要指標為S、D、PI、RI。血流動力學改變是頸動脈As不穩(wěn)定性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檢測患者的S、D、PI、RI,可判定血管重構所造成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為防治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提供臨床依據(jù)。
本研究表明2DM勁動脈血管重構的患病率高、發(fā)病年齡輕、病情進展快。利用高分辨率超聲檢查技術,對臨床檢測和干預血管重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尤其在頸動脈血管重構的判定方面優(yōu)勢明顯,為防治2DM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提供重要的臨床判定指標。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720.
[2]Bots ML,Evans GW,Riley WA,et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measurements in intervention studies:design options,progression rates,and sample size considerations:a point of view[J].Stroke,2003,34(12):2985 -2994.
[3]李莉,姜玉新,烏正賁,等.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126-129.
[4]孔學軍,劉莉.超聲檢查在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4,6:50 -51.
[5]Salonen JT,Salonen R.Ultrasound B -mode imaging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atherosclerotic progression[J].Circulation,1993,87(3):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