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松茸身居野生菌金字塔的頂層,身價不菲。
天地之間,高貴者大都脾性不俗,特別挑剔。松茸也是,生長地選得絕,只長在云南香格里拉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中。特別矜持,只在短暫的雨季拋頭露面,平時難覓芳蹤。單珍卓瑪跟隨母親采摘松茸已有些年頭了。小時候,松茸遍地開花,摘回來用酥油炒著吃,是山里人的尋常美味。如今,食尚自然,松茸成了餐盤上的珍饈,為食客們競逐。物以稀為貴,在大城市高檔餐廳的菜單上,一份炭烤松茸標(biāo)價近兩千元。母親和單珍卓瑪在原始森林里每走一公里才能采到一朵松茸,一天下來。得趕幾十公里山路。這樣的苦累,她們心無怨憤,唯有感恩。感謝上天的恩賜,讓她們一家在雨季可以憑借采摘松茸獲利萬元。母親從小就教導(dǎo)單珍卓瑪,采松茸的時候,下手要輕,避免傷到地底下的菌絲,采摘之后,再把松動的土連同枯萎松針輕敷回去。保護好菌絲,才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山里收獲這一人間珍寶。一直以來,單珍卓瑪都是這么做的。
包根基是浙江省遂昌縣的農(nóng)民,家里種有郁郁蔥蔥的大竹林。冬來新筍在地里萌發(fā)。新春一場暖雨,像是士兵聽見號令似的,便齊刷刷地破土而出……挖冬筍是門技術(shù)活,老包是行家里手。冬筍長在什么地方,一鋤下去,準(zhǔn)能挖到。不是火眼金睛,也非竹仙,他的判斷源自竹鞭的長勢。順著竹鞭挖。開始是使蠻力,接近冬筍時,為了不傷根,輕刨輕取,像是面對一款名貴的青花瓷。
只有根不斷,冬筍方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江浙名菜“油燜冬筍”方能鮮活于人們的餐桌上,永不謝幕。
七旬高齡的石寶柱是老漁民了。他15歲開始就在吉林查干湖里打魚,是諳熟水性魚性的老把式,被人們敬稱為“石把頭”。老石的拿手好戲,是從寒冬冰封的湖面上鑿冰下網(wǎng)捕魚。在這種情況下,捕魚的多寡全憑經(jīng)驗和運氣。
一般來說,老石出場,收獲小不了。起網(wǎng)了,一條條肥魚在漁網(wǎng)里活蹦亂跳,一水兒肥碩的大魚呀,沒有一條小的。奇怪吧?一點兒也不奇怪,玄機藏在漁網(wǎng)里。6×6寸的網(wǎng)眼只能網(wǎng)住5年以上或者2斤以上的大魚。那些低齡小魚,都成了漏網(wǎng)之魚啦。網(wǎng)眼的這個尺寸,是千百年來查干湖漁民們的約定俗成。他們深知,唯有保護小魚,才可能源源不斷地捕獲大魚,不致枯竭。
在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我認(rèn)識了單珍卓瑪、老包和石把頭他們,這些可愛的人以自然為生,與自然親近,悠然活在自然中。張愛玲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他們懂得生靈之不易,故而以慈悲之心獵取,以感恩之心消受。
地球上沒有什么東西能經(jīng)得住人類毫無節(jié)制地索取,它們以緣盡的方式,決絕而去,像恐龍一樣徹底消失在我們的視野。因為人類的貪婪,地球上每20分鐘就有一種物種消失——多可憐的事實,隱藏著多么可怕的現(xiàn)實。當(dāng)這個世界只剩下我們?nèi)祟惖臅r候,還有什么意思,還有什么意義呢?
——生息有緣,善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