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彭立軍
隨著科學技術在醫(yī)療上的發(fā)展,診斷冠心病的手段日益增多。本文將63例冠心病患者的冠脈造影(CAG)結果與心電圖(ECG)、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UCG)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ECG、MRI和UCG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
1.1 臨床資料 入選病例63例,均為ECG、MRI、UCG、CAG資料較完整者。其中男51例,年齡45歲~70歲(58.0歲±3.7歲);女12例,年齡39歲~64歲(51.8歲±2.1歲)。其中典型心絞痛33例,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絞痛18例(最后確診為高血壓病12例,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6例)。
1.2 方法
1.2.1 ECG 包括常規(guī)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及踏車運動試驗心電圖,其中一項符合心肌缺血者則定為ECG陽性,判定病變范圍定位標準同心肌梗死。
1.2.2 MRI 美國GE 1.5TMR成像儀。仰臥位,用長方形體部線圈。橫斷面和矢狀面心電門控SE成像,層厚5mm,層間距1.5mm ~2.5mm,視野32cm~36cm,矩陣128×256。T1WITR為RR間期(681ms~1 052ms),TE 12ms~30ms;T2WITR/TE(2 068~2 769)ms/60ms和100ms。MR影像取心臟長、短軸,TR/TE=33/8~15,偏轉角30°,每個心動周期16幀。屏氣快速梯度回波成像(B-FGRE),平掃后肘靜脈內團注Gd-DTPA 0.1mmol/kg,5s~10s內注完后即刻連續(xù)成像5次~6次,3min、5min、10min間斷成像3次。單次成像時間為7s~16s。
MRI異常表現(xiàn)的判斷標準:室壁局限性變薄,變薄部需小于或等于同一層面其他正常肌壁厚度平均值的65%;節(jié)段心肌灌注:Gd-DTPA增強30s內有低信號區(qū)視為灌注異常,與正常心肌無明顯信號差別為灌注良好;室壁信號強度異常,與鄰近心肌信號相比,T1WI為低或稍低信號,T2WI和Gd-DTPA增強T1WI呈高信號;室壁節(jié)段性運動:動態(tài)觀察同一層面收縮、舒張過程中各節(jié)段室壁運動情況,如發(fā)現(xiàn)局限性運動減弱、消失或矛盾運動視為異常。將左室壁分為前、前側、后側、下壁、前間隔、后間隔及心尖7個節(jié)段;室壁增厚:收縮末期與舒張末期室壁垂直徑之差,如小于2mm為異常。
1.2.3 UCG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以發(fā)現(xiàn)室壁節(jié)段性運動異常為陽性。左室采用9段劃分法,與冠脈供血的關系大致定為:左前降支主要供應心尖部、左室前壁、室間隔;左回旋支主要供應左室側壁,部分也供應心尖、左室后壁;右冠脈主要供應右心室、室間隔后1/3及膈面。
1.2.4 CAG 采用Judkins法作選擇性左右冠狀動脈造影。攝影左冠狀動脈不少于3個體位,右冠狀動脈不少于2個體位。冠脈狹窄程度的表示與判斷采用狹窄直徑減少的百分數(shù)來表示,取狹窄大于50%為有意義的狹窄(即陽性)。
63例中最后確診為冠心病的有45例,其中CAG陽性36例,敏感性為80%;3例CAG陰性患者均有典型的心絞痛及ECG,MRI示有明顯缺血表現(xiàn),可能為冠脈痙攣。但非冠心病組(18例,其中12例為高血壓病,6例為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無一例CAG陽性,故特異性為100%。若以CAG結果為對照標準,ECG、MRI、UCG的敏感性為 MRI(100.0%)>ECG(91.7%)>UCG(75.0%);特異性為 ECG(83.3%)=UCG(83.3%)>MRI(50.0%)。詳見表1。
表1 ECG、MRI、UCG、CAG對冠心病患者的診斷價值
ECG、MRI、UCG對單支病變的檢出率分別為85.7%、100.0%、71.4%,多支病變的檢出率則分別為100.0%、100.0%、80.0%。ECG、MRI、UCG對冠脈病變支的判斷與CAG的符合率:21例單支病變中分別符合15例、18例、15例;15例多支病變中分別符合15例、15例、12例。63例CAG中共檢出有明顯病變者57支,以左前降支受累最為多見(57.9%)。
CAG為診斷冠心病最有價值的手段,本文45例確診為冠心病患者中CAG發(fā)現(xiàn)狹窄大于50%的有36例,敏感性為80.0%,其結果與其他文獻相似[1,2]。故CAG正常并不能排除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組中無一例CAG陽性,特異性為100.0%。ECG為診斷冠心病的最基本、最普遍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新的診療手段不斷增多,人們對ECG的診斷價值有所忽視。本文顯示ECG對冠心病的敏感性仍高達91.7%,特異性也在80%以上,且對冠脈病變支的判斷與CAG的符合率也達83.3%,大致能對任一支冠脈病變作出正確判斷,故ECG仍是診斷冠心病最可靠的手段之一。MRI因其在判定心肌是否缺血及缺血的部位和范圍具有高敏感性,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1]。本文示其敏感性為93.3%,與其他文獻相似[2-4],若以CAG為對照,則敏感性為100.0%。根據(jù)心室缺血區(qū)對冠脈病變支的判斷與CAG的符合率為91.7%,較ECG、UCG高,但其特異性偏低[2-4],降低了其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MRI特異性低的原因有:①心肌疾病的影響,如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因其對心肌細胞有影響,故MRI也可呈陽性。本文中即有9例高血壓病患者其MRI結果呈陽性。②存在生理性不均,如心尖、心底部常顯影不足而判為陽性[2]。但因其高度的敏感性,故陰性者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可作為CAG前的篩選檢查手段,這樣可使部分病人免于不必要的CAG檢查。UCG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也不容忽視,本文顯示除其敏感性稍低外,其他均與ECG相似;若結合運動試驗和藥物負荷試驗則可明顯提高敏感性,據(jù)報道平均可達88%,明顯高于ECG[5],并能判斷病變程度、心功能和預后。因此,認為UCG應作為診斷冠心病的常規(guī)檢查手段。
[1]劉秀云,孟慶義,李小鷹,等.潘生丁-201鉈心肌斷層顯像在冠心病中的診斷意義[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3,9(5):264-265.
[2]李勛,宋建平,汪康平,等.冠狀動脈造影和心肌斷層顯像診斷冠心病的對比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9,31(10):611-612.
[3]劉秀杰.核醫(yī)學在心血管病應用的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21(6):367-369.
[4]馮義柏,曹林生,李裕舒,等.心電圖、核素心肌顯像及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結果對比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7,10(5):259-260.
[5]陳在嘉,徐義樞,孔華宇.臨床冠心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