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這一趟的亞太之行是“滅火”還是“澆油”?國際輿論對此的看法充滿矛盾,盡管希拉里4日晚已經抵達整個行程的第三站———中國。美國國務院官員堅持聲稱,“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平息本地區(qū)整個夏天都十分激烈的爭端。”美國《紐約時報》相關報道標題是“希拉里斡旋中日爭端”。但另外一些分析認為,希拉里的言行怎么看也不像是“救火隊員”。她3日在印尼的講話被英國《金融時報》解讀為“美國再就南海問題警告中國”。中國外交部4日對此的回應則被路透社說成是,“中國警告美國不要插手南海主權爭議”。美國自己聲稱的中立立場也在菲律賓等的“盛贊”聲中歪歪斜斜?!度A盛頓郵報》4日評論說,美國過去4年里都在為一個難題所糾結:如何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向盟國保證重返亞太的持久性。這是一種謹慎的平衡,也是希拉里和她的繼任者在未來幾年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為釣魚島緊張局勢降溫
希拉里4日晚抵達北京,并與中國外長楊潔篪舉行會談。在訪華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國務委員戴秉國將分別會見她。
希拉里是從五六千公里外的印尼首都雅加達飛往北京的,對中國訪問結束后,她還要飛回雅加達附近的文萊和東帝汶,然后再飛往比北京還靠北的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對于這樣一個南北來回兜大圈子的行程,“俄羅斯之聲”解讀說,APEC峰會完全可以向中美提供給兩國緊張關系降溫的可能,但形勢急轉直下,以至于雙方都不想把談判推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華盛頓和北京都不愿讓緊張進一步升級,所以中國外長楊潔篪邀請希拉里來訪就是為了遠離危險邊緣,在尖銳的軍事政治對抗與巨大的金融經濟關系中找到某種理智的平衡。
中日之間的島嶼爭端被認為危險性大大高于南海爭端,也被認為是希拉里訪華的重要議題之一。日本《產經新聞》4日評論說,希拉里4日正式開始訪問中國,中美兩個大國在西太平洋的風波中緊急尋求協(xié)調。作為日中間懸案的釣魚島問題顯然成為兩大國會談的焦點,但是就這一問題達成實質成果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希拉里斡旋中日爭端”,《紐約時報》4日在標題中這樣概括希拉里的訪華目的。報道說,近日來,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戰(zhàn)略要道附近島嶼的爭奪中,取得了一些微妙的勝利,使得美國及其盟友越來越為潛在的武力沖突感到擔憂。一名陪同希拉里訪問北京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說,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平息本地區(qū)整個夏天都十分激烈的爭端。他還說,“每個國家政府首腦都應保持頭腦冷靜,這是至關重要的。”
《環(huán)球時報》記者近日在美國國務院舉行的記者吹風會上聽到類似的說法。有國務院高官說,希拉里此次亞太行想傳遞的訊息之一就是希望涉及爭端的各國保持頭腦冷靜。關于釣魚島問題,該高官稱美方向來敦促中國與日本謹慎處理爭端,“向前看”并更多地著眼于雙方關系中的合作方面。鼓勵“對話與外交”,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采取挑釁性措施、導致沖突。
對于釣魚島局勢帶來的緊迫感,“俄羅斯之聲”說,近期,美日以及中國有史以來首次同時按同一版本進行演習,即登陸無人島,保護它免遭假想的敵方的攻擊。雙方都不明指但顯然是指釣魚島。俄羅斯國際安全中心主任阿列克謝·阿爾巴托夫認為,美中已處于危險邊緣。他說:“有可能發(fā)生武裝沖突,甚至非常有可能。美國把自己的戰(zhàn)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在這里繼續(xù)擴大自己的軍事存在,為可能發(fā)生的沖突做精心準備。”
中美相互確認對方底線
希拉里4日與印尼總統(tǒng)蘇西洛舉行會談,但她印尼之行最受關注的講話卻是關于南海問題的。印尼《雅加達郵報》4日的文章揶揄說,南海“似乎是希拉里訪印尼的主要議程”。印尼大學國際關系專家安迪·維察延多稱,希拉里此次匆匆訪問印尼,“除了南海爭端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急迫的印尼—美國問題討論”。
據《華爾街日報》4日報道,希拉里3日在雅加達呼吁東南亞國家在解決南海主權問題上對中國采取一致立場。她還要求這些國家與中國在11月前就解決南海問題取得“實質進展”。希拉里說,美國在南海主權爭執(zhí)中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我們認為該地區(qū)國家應當通過合作解決爭執(zhí),而不是要挾和恫嚇,當然更不能使用武力。”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希拉里這是就南海問題警告中國。該報稱,希拉里訪問北京之前發(fā)表的這番有針對性的言論,目標顯然直指中國。
對于希拉里的講話,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我們注意到美方多次表示在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不持立場,希望美方言行一致,多做有利于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事,而不是相反。”英國路透社認為,中國是在警告美國不要插手南海主權爭議,并認為美國在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未發(fā)揮正面作用。
菲律賓的反應則正好相反?!斗坡少e每日問詢者報》4日的報道標題是“希拉里讓東盟聯合起來對抗中國”。另據法新社報道,菲律賓國防部長加斯明4日對希拉里就南海問題的表態(tài)表示贊揚,并稱美國依然支持菲律賓的立場。加斯明說:“我們需要統(tǒng)一的聲音。如果能夠團結起來,我們就能夠應對一個大國。”
希拉里幾乎每次來亞太都會有幾次反對“脅迫、恐嚇和威脅”的講話。復旦大學中美問題專家吳心伯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說,希拉里在南海問題上不斷重復類似聲音,傳遞出的信息就是,美國在南海地區(qū)有利益存在,希望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發(fā)出一個聲音反抗中國。
法國《論壇報》的文章稱,寧可不出席本周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也要跑到看上去在地緣政治上無足輕重的印尼進行訪問,希拉里所圖的,無非向中國發(fā)出強烈信息,即美國將不會坐視中國在該地區(qū)擴大影響力而不理。
日本《讀賣新聞》4日評論稱,對中國的訪問無疑是希拉里亞洲之旅相當重要的一站,兩國希望借助難得的高層訪問互通消息,相互確認底線。就中美而言,都不希望太平洋掀起沖天波浪。
美國年底就要舉行大選,民主黨在9月4日公布的2012年黨綱中表示,奧巴馬總統(tǒng)致力于繼續(xù)努力與中國建設一種合作關系,但又稱在與中國具有分歧之時,美國的態(tài)度“必須明確和坦率”。《華盛頓郵報》4日稱,希拉里周二抵達中國,這可能是她任期內對中國的最后一次重要訪問,也是最后一次機會來解釋和加強奧巴馬政府的美中關系政策。她在任職期間,一直是亞洲政策形成的主要力量之一。希拉里在亞洲之行中花了很多功夫來向盟國確保美國亞洲支點政策的實質性和持久性。但是,她得花同樣的功夫來向北京解釋美國的這些措施是善意的,并非針對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對《環(huán)球時報》說,重返亞太戰(zhàn)略被希拉里視為自己政治生涯的品牌,因此她自己需要起帶頭作用推動這一戰(zhàn)略,不遺余力地奔波,即使顯得“很辛苦”。希拉里每次來亞洲,大方向是一致的,只是每次跑的地方不一樣。
金燦榮認為,希拉里此次亞洲行主要是進行戰(zhàn)略平衡。比如對于東海,美國采取的是“滅火”的態(tài)度,因為中國和日本關于釣魚島的爭端已經吵到很危險的地步。在南海問題上,采取“澆油”的立場,一方面呼吁東盟各國對華一致,甚至帶領他們制定美國版的南海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壓中國履行南海各方行為準則,從而最終主導亞洲島嶼爭端議題。
美國“在戰(zhàn)略被動中進行戰(zhàn)術反攻”
“自從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以來,亞太地區(qū)局勢在發(fā)生變化,而且變化的廣度和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新加坡學者鄭永年4日在《聯合早報》撰文評論美國的政策給亞太帶來的影響。文章說,最近幾年美國在大力縮減其它地區(qū)“維持秩序”的力量的同時,把注意力放在了“維持亞洲秩序”上。同時,亞洲一些國家也希望美國能夠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區(qū)域國際秩序。結果,往日那些被其他議題諸如經貿合作掩蓋的所有矛盾,都紛紛浮上臺面。
人民幣匯率問題曾是中美關系中最火爆的議題,它現在依然存在。美國《華爾街日報》4日報道稱,在希拉里訪華之前,人民幣兌美元最近幾日一直穩(wěn)步上行,讓人想起人民幣匯率的政治敏感性。
不過,在大多數媒體的報道中,人民幣匯率問題排在許多問題之后。路透社4日說,希拉里面臨著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一方面要推動海上爭端的解決,一方面要保持在其他問題上的合作,包括在朝鮮和伊朗的核計劃、敘利亞危機,以及長期困擾兩國的經濟爭端。
“不可否認,美國主動涉及兩國關系議題的能力依然很強,炒熱一個議題之后,能接著炒熱另外一個議題,到處惹是生非,美國看似牽著中國的鼻子走。”金燦榮說,但中國以靜制動的方式也讓美國很難受。與其說是美國的強勢使其保持著設置中美關系議題的能力,不如說中國的崛起使美國陷于被動,在被動中進行貌似主動的突圍,是戰(zhàn)略被動中的戰(zhàn)術反攻。
吳心伯認為,中美關系有三個層面:雙邊層面、亞太層面和全球問題。自奧巴馬強調回歸亞太后,美國制衡中國的方面被過分突出,反而把中美關系的另外兩個層面邊緣化了,整個中美關系被扭曲成只有亞太制衡和反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