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釣魚島爭端近日激起中國民眾大規(guī)模自發(fā)示威游行,這極大激發(fā)了國人的愛國熱忱,增進了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很自然地,“抵制日貨”的主張也再次在社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呼應。
按理說,進口能力就是一種權力。一般情況下,一國作為最終消費者進口的數量越大,對出口國的潛在影響力也就越大。因為出口國企業(yè)和政府為了保住這個重要市場,往往會不得不接受進口國的游戲規(guī)則。鑒于中國已是世界第二進口大國,我國通過進口渠道影響其他國家的能力正在日益增強。2011年中國自日本進口高達1946億美元;在這個意義上,通過抵制日貨、特別是有選擇地抵制親極右勢力的日本企業(yè)產品,我們能夠在和平環(huán)境下懲罰日本極右翼勢力,讓他們?yōu)樽约旱某龈裱孕懈冻龃鷥r。
然而,只有在進口品容易替代時,上述進口權力形成機制才能成立,尤其是進口國本國就有強大同一產業(yè)時,進口權力就會變得強大。但在進口品缺乏替代來源時,情形就要倒過來了。具體到中日經貿,日本對華出口絕大部分并非消費品,而是以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居多。日本是全球先進制造業(yè)領域尤其是汽車、電子等產業(yè)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的主要供應者。在我們不容易找到替代日本貨源的情況下,抵制這部分進口日貨,必然讓我們自己的制造業(yè)、出口和就業(yè)蒙受重創(chuàng)。
就總體而言,中國制造業(yè)和出口的成就,相當一部分要歸功于深深嵌入了“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場銷售”這樣一條國際產業(yè)分工鏈條。中國大量進口日本高技術產品、上游中間產品和設備,以滿足國內市場和出口生產之需,并形成中國大陸對美歐貿易巨額順差。盲目抵制日貨,可能損害跨國產業(yè)鏈條正常運行,令先進制造業(yè)對中國的轉移止步不前,進而傷害中國自己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我們要積極探索運用經濟手段打擊敵對勢力,但不能愚蠢地選擇自傷。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增長,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弱點。
筆者支持國內消費者自主自愿地抵制某些日本消費品,特別是抵制其控股股東、高管為反華親極右勢力的日企產品,但抵制日貨行動應把握好分寸,不能無限擴大而傷及我國產業(yè)自身,某些打砸行為更屬于刑事犯罪。我們還需充分認識到國際斗爭的復雜性,特別是在中美日俄四大國聚集的東北亞區(qū)域,任何兩方之間的矛盾激化都是另兩方的佳音。日本國內不是鐵板一塊。日本中央政府決策層不會有強烈興趣推動釣魚島爭端升級。中日民間倘若一味激化局勢,反而可能幫助石原慎太郎等日本極右翼勢力上位,而這并非我們所樂見。
熱情與冷靜理智的盤算缺一不可,旨在維護領土主權的斗爭尤其需要把握分寸,以免造成的結果與我們的期望適得其反。中日兩國經濟社會基本面決定了兩國綜合國力發(fā)展趨勢更有利于中國,只要我們能保持國內政治穩(wěn)定,時間就站在我們一邊,別因沖動而落入他人的圈套。▲(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