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知壯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美”字所使用的領域非常廣泛,含義也非常豐富,幾乎涉及了自然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既涉及語言文詞之美,也涉及風景動植物之美,既有倫理社會之美,也有我們最為關心的典章制度與政治法律之美[1]396。美的范疇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是指能夠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觀事物某種共同屬性的本質概括;狹義的美既包括崇高和優(yōu)美,還包括諸如悲喜、荒誕、幽默等范疇[2]。李澤厚先生分析美至少具有三種相聯(lián)系而又有區(qū)別的涵義:第一種,表示感官愉快的強形式;第二種,它是倫理判斷的弱形式;第三種,專指審美對象[3]。這里我們所討論的法之美,就是在這第三種“美”的范疇內做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美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雖有普遍性的一面,但其特殊性更為強烈,美更多的是民族的、階級的、歷史的、地域的、國別的[4]。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當中,法的美更多的便是一種和諧。當然在這里我們要首先明確一點,即法律規(guī)范與法律精神是絕對不同的。如果我們僅僅從法律規(guī)范的角度去看法的美,那樣就太過于狹隘了,我們應當從法律精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待法之美。我們不能僅僅從“息訟”、“止訟”這樣的觀點就推斷傳統(tǒng)社會對法律持絕對的排斥態(tài)度。相反,正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是以一種和諧的態(tài)度展現(xiàn)出來的,這是一種法律精神,深深地埋藏在人民的生活當中,潛移默化地指引著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當然,現(xiàn)代和諧社會與傳統(tǒng)和諧社會頗有區(qū)別。這種區(qū)別表現(xiàn)在:首先,傳統(tǒng)和諧社會以義務為本位,忽視個人權利;現(xiàn)代和諧社會重視個人權利與社會義務的統(tǒng)一。其次,傳統(tǒng)和諧社會追求一種倫理和諧,而非以民主法治為根基;現(xiàn)代和諧社會是一個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的法治社會。最后,傳統(tǒng)和諧社會只注重靜態(tài)的和諧而忽視動態(tài)的和諧;現(xiàn)代和諧社會追求一種動態(tài)的充滿活力的和諧。應當指出,盡管傳統(tǒng)和諧社會與現(xiàn)代和諧社會存在上述差異,但它們對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道德、自然等問題的思考也有相通之處,特別是在追求和諧目標的方法與在和諧理念中體現(xiàn)人道精神方面,它們之間存在著近似性,這也是傳統(tǒng)和諧社會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的地方[5]3。
在先秦諸子的思想中,雖然都同樣表露著對和諧的向往與追求,但是其各自對和諧的理解以及所追求的卻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儒家眼中的和諧是一種等級秩序上的和諧,即在“禮”的標準下,社會各個不同的等級森嚴有序;道家眼中,和諧更多的則表達為一種對自然的遵從,等級的劃分恰恰是對自然的一種無情的破壞;在法家眼中,和諧則是一種嚴謹?shù)囊?guī)范制度,不容許任何的破壞或是逾越;在墨家眼中,和諧表現(xiàn)在人人平等、互利、兼愛上,這是一種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下面就具體的諸家思想進行闡述。
和諧可以說是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儒家重“和”的言論可謂俯拾皆是。如“君子和而不同”、“保和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 為貴,先王之 道,斯為美?!比寮已壑械暮椭C,是一種有序的等級制度,也就是儒家的“禮”。《荀子?儒效》:“曷為中?曰:禮義是也。”而禮的一個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其效果是“和”。只有用“禮”有效地調節(jié)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形成社會秩序,才能最終完成社會的和諧,這也是儒家法律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儒家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社會圖景?!抖Y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儒家眼中的和諧狀態(tài)是有差等的,但是這種差等恰恰就是一種和諧的體現(xiàn)?!墩撜Z?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比税凑兆约旱摹胺帧边M行社會活動,從而“各得其宜”?!盾髯?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p>
儒家的和諧觀非常注重天人合一?!抖Y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意思是天地之道是和諧并行的,天地萬物是和諧共生的,而天地之所以盛大完全是德化的結果。在此,孔子將“天道”完全寓于“人道”之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6]10。孟子將孔子的天、地、人和諧觀進一步發(fā)展為“天人相通”的思想?!睹献?萬章上》:“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薄笆怪骷?,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避髯痈沁M一步地闡述人民應該順天而行,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人利用“天”之利來發(fā)展自我,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理天地”?!盾髯?天論》:“制天命而用之?!薄盾髯?禮論》:“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薄盾髯?王制》:“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p>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寮业摹昂汀?,無論是手段還是目的,都與德有關,或者說是與他們的中心“仁”這一概念有關。通過道德教化與自我修養(yǎng),使人人通力合作、和睦共處,最后“與天地和其德”。而道家的“和”,雖然也有目的與手段之分,但都是就順應天道流行的自然而言[6]57?!爸轮泻汀钡囊馑际钦f按照中庸之道去做就能達到和諧,因為中庸之道是一種利益平衡的藝術、實現(xiàn)和諧的方法。儒家認為,司法乃是一種利益平衡藝術,它可實現(xiàn)和解與和諧。儒家推崇的調解制度就是和諧司法理念的制度化,它通過利益上的平衡實現(xiàn)了當事人的和解,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和諧[5]4?!爸泻汀?,意謂貫徹中庸之道就能實現(xiàn)和諧。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按照漢代儒家的解釋,“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標準去做?!爸小笔且粋€“恰到好處”的標準,是一種“完善”的象征,而“過”與“不及”都是對它的偏離,因而都是不好的。但應當指出,將“中庸之道”當成折中主義是一大誤解,“中”并不是一個在表面上或數(shù)量上對事物進行所謂“半斤八兩”式平分的標尺。“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實質性的平衡,是一種真正的勿過勿不及的狀態(tài)[5]10。中庸之道反對極端,提倡適中和公正,作為一種方法論有其廣泛的使用領域,在司法領域它要求司法公正、量刑適中,尋求當事人與國家利益之間的平衡[5]143。
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特質就是中和。中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中和思想乃是原始先民對天道規(guī)律體認后所得出的決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規(guī)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從音律上講,“和六律以聰耳”;從羹調上講,“和五味以調口”;從人際交往上講,“和為貴”;從事物生成上講,“和實生物”;從邦國關系上講,“協(xié)和萬邦”,九族既睦;從治國方法上講,“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從法律規(guī)制上講,“刑罰尚中”,“刑罰清”[6]175。
道家思想中的和諧,更多地表現(xiàn)為清凈自然的理念。老子以道為萬物之源,其規(guī)律表現(xiàn)為陰陽交合,非人力所能改變。因此,老子認為在靈肉之間、人人之際、天人之際,人們以“有為”的態(tài)度處理,就會重此而輕彼,甚至舍此而取彼,以致打破各種關系之間的平衡。正確的態(tài)度是“無為”,不違背道所彰示的規(guī)律法則,全面地認識和對待事物,即達到老子所說的“容”,使各種關系的平衡得以維持,才能與天地共長久[7]?!肚f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钡兰业暮椭C觀與其他諸家的思想不同,他們不認為通過人為的規(guī)制或是調控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道家對儒家的仁義禮樂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認為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東西?!独献?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莊子?馬蹄》:“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相反,道家認為只有一切都順其自然,才是和諧之道。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認為,“無為”是宇宙的本來狀態(tài)和普遍規(guī)律,它是一種自然的力量,這種自然的力量能夠產生天地萬物并左右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這就是《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及《莊子?則陽》“無為而無不為”的含義。在社會政治領域,“無為”是指為政者應該順應事物本來發(fā)展的趨勢,不用一種強制性的人為力量去主宰和干預事物自然發(fā)展的進程[5]1。當然,老子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而是強調順應本然之態(tài)而為,不強為,不妄為。作為統(tǒng)治者,應該依循人民生活之本然狀態(tài),不應過多地進行干涉,而應任其自由發(fā)展[8]63。
道家從很多的角度去論證清凈無為思想,莊子引天地之道來說明?!肚f子?至樂》:“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薄肮试惶斓責o為也而無不為也?!薄叭艘笆肽艿脽o為哉!”進而引出,人應當去遵從并適應這種天地之道,自然而然的清凈無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莊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人之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這就是說,實現(xiàn)了人際和諧與天人和諧,就會有一種真正的快樂。
按老子的說法,《老子?三章》中“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無為,社會自然就會和諧穩(wěn)定,達到大治?!爸巍毕鄬τ凇皝y”而言,在道家的語匯中,它指的就是社會的全面和諧與穩(wěn)定。而導致“亂”局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人們互相“爭”,“爭”是由貪欲驅動的?!独献?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薄独献?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總之,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被統(tǒng)治者,都應力戒貪欲、抑制爭心,然后社會生活才會由“亂”而“治”,實現(xiàn)和諧[5]2。《老子?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钡兰艺J為只有消減人們各種各樣的欲望,讓人民能夠“無知無欲”,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無為之治了。
出于一種對和諧秩序的追求,道家反對法律的嚴酷,主張立法、司法當以寬和為本?!独献?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法律越多對百姓的限制就越多,百姓也就越難以致富,而且法律的繁多也導致百姓動輒觸犯法律,故“犯罪”現(xiàn)象也就激增。在那個時代,法律往往缺乏人道精神,這樣的法律越多民眾就越受其害。因此,老子才極力反對法律的嚴密,而提倡法律的寬和。正如《老子?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立法與司法的寬和精神也應合乎“無為而治”的真義,它體現(xiàn)了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5]3?!肚f子?天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莊子也強烈地反對刑罰的運用,認為這是對萬物和諧狀態(tài)的一種嚴重破壞。
《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钡兰业氖ト擞^也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要以自然無為、法天貴真的理想人格為圣人品質,正是這種“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才是順應自然的表現(xiàn)。這也正是道家主張人們去追求的目標。
道家思想當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對美的追求與向往。《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是樸素自然之美的表現(xiàn)?!独献?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边@是朦朧迷離之美的表現(xiàn)。崔大華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分析,《莊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崔大華先生分析這是“頑強地表現(xiàn)他的批判現(xiàn)實社會和與儒家對立的自然主義立場”[9]。精辟之極!
法家的和諧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制度的嚴格,一切都預先規(guī)設的井井有條,并且不得有任何的破壞。法家從功利主義出發(fā),認為審美有害于法律和法治,文與法是相違背的,是要不得的[1]405。但這并不表示法家不認同和諧的重要性,在法家眼中,這樣有序不紊的社會秩序便是和諧?!渡叹龝?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騖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貪盜不取?!薄懊侄?,則大詐貞信,巨盜愿愨,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狈艺J為,社會的混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明確地區(qū)分出“名分”,只要預先明確無誤地確定了每個人的“名分”,那么一切社會秩序自然可以按照事先的規(guī)定而有條不紊地運行。
《商君書?壹言》:“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zhàn)?!狈业闹螄枷胝腔谄鋵χ贫冗M行規(guī)范以控制社會和諧的觀點而發(fā)的,法家認為嚴苛的規(guī)定就可以使得“民從制”、“官無邪”。同時,法家也非??粗亟y(tǒng)一的重要性,只有統(tǒng)一這個前提的存在,才能進而推行具體的規(guī)范。
《慎子》:“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于無君?!薄笆谷司m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專制;雖有忠信,不得釋令而不禁?!睆倪@里我們可以注意到,法家強調的統(tǒng)一并不是單單強調君主的重要性,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法家心目中的君子只是一種標志性的意義。當然這不是說法家認為君主無用,只是相比之下,法家尤為重視規(guī)范制度的重要意義。
《商君書?修權》:“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于君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惟明主愛權重信,而不以私害法?!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法家對社會規(guī)范的強調與君主的統(tǒng)治并無實際的沖突。恰恰是君主權威的存在才能保證法紀的實施與實現(xiàn),君主的“權”既是“法”的前提與保證,也是“法”的規(guī)定。而這三者的相互結合正是法家眼中的社會和諧。
《商君書?賞刑》:“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shù)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彪m然法家是在保證君主權威的前提下倡導法的重要性,但是從法家的典籍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其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法”、“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法之預設,必須嚴格地按照法之預定來行事。正是如此,才能讓這個國家在法之規(guī)定下井然有序。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法家的嚴刑主義雖然目的是加強與鞏固社會安定,但是正因為這種嚴苛的刑罰,反而使得社會增添了許多不安定因素。《商君書?墾令》:“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訟,很剛之民不斗,怠惰之民不游,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薄妒酚?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墨家的思想以墨子所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等十大主張為主要內容,在春秋時期是與儒家并列的“顯學”[8]49。墨家設想在理想社會建立一種平等的、不分厚薄親疏的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在社會政治領域舉用賢能之人參與國家管理,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去愛人、利人,他自己也必然會為人所愛、為人所利,人們互濟互助,過上豐衣足食的安樂生活[8]53。
墨家墨子的和諧觀更注重人人平等互愛?!赌?法儀》:“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痹谀涌磥恚巳私蕴熘用瘢髧?、小國皆天之邑。墨子鮮明地闡發(fā)了這種人與人平等、國與國平等的思想?!赌?兼愛中》:“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庇纱丝梢姡拥钠降人枷氩⒉粌H僅體現(xiàn)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在國與國的關系上也是如此?!赌?非樂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痹谶@里,墨家思想體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與儒家的森嚴的等級制度思想相比,墨家更強調天下一家的集體平等主義。
從這種天下大同的角度出發(fā),墨子強烈地表達出了他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孫光妍教授指出,墨子敢于揭露戰(zhàn)爭的不義,倡導非攻,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反對大國侵伐小國,提倡維護諸侯國之間的和平,體現(xiàn)了他的平民意識與和平共處的天下觀[6]134?!赌?魯問》:“厚為皮幣,卑辭令,亟遍禮四鄰諸侯,驅國而以事齊?!边@里記載了墨子勸告被齊國威脅的魯國,要聯(lián)合小國的力量共同對付大國,與之抗衡,主張小國要結為盟友以保證整體實力。
墨子非常強調集體主義內部的和諧,墨家的“兼愛”主張普遍、平等地愛一切人,不分厚薄,一視同仁,即“愛無差等”,并以“交相利”作為基礎,認為愛人就是“利人”[8]50。《墨子?非命下》:“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薄赌?兼愛中》:“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想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蹦悠诖@樣一種平等、兼愛的社會圖景,并且不遺余力地去實踐著。
墨家也非常注重實務性。墨家重質輕文,認為儀式是無用的,音樂藝術活動奢靡揮霍,勞民傷財,貽害刑政及物質生產,因此應該“禁而止也”[1]405?!赌?天志上》:“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這里可以看出,墨子是極其重視天人合一的,認為人應該法天,應該順天意而行。墨子認為其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互愛的和諧天下,恰恰就是天之運行規(guī)律,所以人民才應當去遵行。
《墨子?天志中》:“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蹦拥钠降群椭C思想并不是一味地強調父慈子愛,墨家思想當中也包含著嚴格的賞罰思想。也就是說,墨子的平等觀也體現(xiàn)在刑罰上面,當有人犯罪破壞了這種人人平等的關系,必然將受到懲罰。但是同時墨家也強調法必須“仁”,否則就失去了法應該扮演的角色的效力,這也便是《墨子?法儀》中所說的“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美作為包涵真又高于真、蘊藏善又超越善的實證形態(tài)和價值形態(tài),可使法的真與善得到更充分的實現(xiàn),因為美是社會歷史長久積淀的產物,美既可啟真,又可求善。符合審美規(guī)律的東西也往往是真和善的。反過來看,一旦我們偏離美的角度去考慮真與善時,則往往沒有真和善可言。法律中的美,使民眾在欣賞的愉悅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或自覺不自覺地趨近法、信仰法,把法這一客體主體化,內化為主體的新質,從而時時處處以法為則進行思考和行動,嚴格地守法護法[1]411。
而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當中,和諧一直都是作為一種基調存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和諧”為最高追求,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整個宇宙之間的洽合無間。家族中的親人之間、地域上的鄰里之間、社會中的行業(yè)之間、朝堂上的君臣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等的和諧美滿,被視為太平盛世的標志[8]2。當今,我們更是高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先秦子學當中的和諧思想對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無疑是具有巨大借鑒意義的。我們應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看待其思想當中的有益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家的和諧思想注重社會整體秩序的安定,強調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其道。當今,我們如何來調整大眾評價與精英評價之間的重重矛盾、如何調節(jié)越來越大的社會貧富差距、如何調節(jié)行業(yè)之間的不均等等現(xiàn)象,這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大力發(fā)揚儒家的和諧精神,把握對“度”的調節(jié),使之在社會的各個矛盾處形成一種內在的、實質性的平衡。道家講究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形式主義,強調一切以自然清靜為主,盡量減少對民眾的干預,正如同很多學者奔走呼吁的一樣,我們要讓市場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我們要相信“市場要比政府更聰明”這一說法,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讓市場去發(fā)揮其調節(jié)與導向作用,減少行政上的不必要的干預。法家主張堅持法律的權威性與至上性,社會活動要嚴格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這也正是要求我們在當今社會要堅守法律獨立。法律的日臻完善并不等同于社會正義的完整實現(xiàn),正如同黃宗智老師所說的,法律是一回事,實踐又是一回事。我們的法律實踐情況是否能跟得上我們現(xiàn)在立法的先進程度,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問題。墨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愛,重視社會的公平性與正當性,法律最終還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與公平的,我們是否能夠在立法層面和司法執(zhí)法層面徹底地消除特權階級的存在,也是社會是否和諧的一種體現(xiàn)。和諧社會既是一個理想狀態(tài),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但和諧社會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問題是社會關系和諧。法通過權利監(jiān)督與制約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平衡機制和生態(tài)調控機制來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和諧之美。
[1]呂世倫.法的真善美:法美學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楊成寅.美學范疇概論[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93
[3]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70
[4]司有侖.新編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79
[5]崔永東.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與和諧社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孫光妍,桑東輝.法律視野下先秦和諧思想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龍大軒.道與中國法律傳統(tǒng)[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27
[8]馬志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意識與和諧理想[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9]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