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萍
(永和縣水務局,山西 永和 041400)
永和縣位于呂梁山南脈西端,晉陜大峽谷黃河東岸,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qū),總面積1 212 km2,轄5鄉(xiāng)2鎮(zhèn),306個自然村,總人口63 649人。
2000年以前,全縣共建有農村飲水工程28處,其中工程報廢或不能正常運行的工程25處,占總工程處數的89%。2000年以來,在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過程中,永和縣把運行管理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從明晰產權入手,不斷建立健全以承包經營為主體的管理體制,使全縣80%的提、引水工程初步實現簡單再生產,逐漸走上了“自我維修,長期運營,良性循環(huán)”的路子。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是前提和基礎,管理是關鍵和保障,長期發(fā)揮效益是目標和目的。從全縣多年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情況來看,工程建設后的運行管理尤為重要。截至2011年底,全縣共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234處,其中提水工程94處,占工程總處數的40%;引水工程51處,占工程總處數的22%;旱井集雨工程89處,占工程總處數的38%。145處提引水工程中,實現自來水入戶的工程99處,占總工程處數的42%(占提引水工程處數的68%);供水點供水的工程46處,占總工程處數的20%(占提引水工程處數的32%)。
根據調查摸底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普查結果顯示,全縣在2000年以前建成的農村飲水工程,由于工程運行管理不到位,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fā)揮。2000年以來盡管全縣在工程維護、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20%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運行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同的問題,亟待解決。為做好新形勢下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工作,有必要對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探討。
永和縣農村飲水工程中有51處自流引水工程,其中35處收費偏低。在收取水費中,不僅無法保障管理人員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設備的提取折舊大修資金更是無從談起。主要原因為:工程經過多年運行,管路和蓄水池老化、損壞情況嚴重,加之群眾水費上繳意識較差,導致工程因缺乏必要的維修資金而得不到及時檢修和維護,大多處于帶病運行狀態(tài),影響工程正常運行,現有供水設施及供水能力已不能滿足當地群眾生活和生產發(fā)展的用水需求,供需矛盾日益顯現。
水作為商品,其水價主要包括管理人員工資、燃料或動力費、材料費、折舊及大修理費、管理費和其他費用。但在設計時所計算的日用水量是根據該村年報中的人口、大畜和國家規(guī)定的日用水量標準來計算的,而目前當地群眾的實際用水量普遍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日用水量標準,加上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的不斷增加,大牲畜不飲用自來水,使得村莊現住人口不足年報人口的1/3。這樣按設計供水量測算的供水水價和實際供水的供水成本有較大出入,水價偏低,影響了工程的運行管理。但水價偏高,貧困地區(qū)的群眾又難以接受和承受。
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工作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技術服務性工作,管理人員不僅要認真負責,還要具備一定的機電設備原理、維修保養(yǎng)、檢修和故障排除等技能知識。就永和縣而言,由于地處偏遠山區(qū),加上農村群眾居住分散,鋪設管線長,工作難度和強度較大,收入較少,影響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穩(wěn)定性。另外,工程重建輕管現象比較嚴重,在工程運行一段時間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維修資金,致使工程得不到維修,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fā)揮。
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和省廳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要健全組織機構、明確管護職責、落實管理經費。同時又給115個農業(yè)縣(市、區(qū))內總揚程超過200 m的農村供水工程受益農業(yè)人口下撥專項補貼資金。這些政策的出臺給永和縣農村飲水工程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此,全縣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盡快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從農村轉移支付資金中劃撥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縣級農村飲水安全組織機構是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h級水務局應成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管護服務中心,7個鄉(xiāng)鎮(zhèn)依托鄉(xiāng)鎮(zhèn)水管站組建相應的分中心。
第二,明確管護職責。明確各中心的管護職責是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服務體系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縣級供水管護服務中心負責全縣供水工程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指導和協助供水單位核定水價,落實農村供水水價補貼方案,協助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做好農村供水水源地保護規(guī)劃;二是供水管護服務分中心負責本轄區(qū)內農村供水工程的統一維護,負責抗旱應急供水工程的統一建設和維護管理。此外要配置必要的應急供水設備及工程維護應急處理設備等。
此外,應在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服務工作中設置部分公益性崗位,工資補貼納入財政預算,以保證管護服務人員的穩(wěn)定性,確保工程正常、長期發(fā)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