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妍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科,南昌 330006)
霉菌性腦膜炎是由于人體免疫力低下,肺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真菌經(jīng)體液到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的腦膜炎。目前治療首選甘露醇和兩性霉素B。臨床治療常采用一次性靜脈穿刺方法,因反復穿刺,血管容易受損,經(jīng)常導致藥物外滲引起靜脈炎和局部組織壞死,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影響輸液治療計劃。為探討對霉菌性腦膜炎患者早期PICC置管在臨床治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08-2010年對60例霉菌性腦膜炎患者分別行早期和后期PICC置管,現(xiàn)對二者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將60例行PICC置管治療的霉菌性腦膜炎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0歲;對照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2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置管時機選擇
試驗組在治療早期(3d內(nèi))血管完好情況下行PICC置管,對照組采用治療后期(30d后),血管遭較為嚴重破壞,普通留置針留置困難情況下行PICC置管。
1.2.2 PICC置管
1)導管選擇:2組均采用貝朗公司生產(chǎn)的深靜脈穿刺包一套。2)靜脈選擇:2組均選擇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但以貴要靜脈為首選[1]。3)置管方法:患者取去枕平臥位,穿刺上肢外展90°,消毒范圍15~20cm,鋪洞巾,沖洗PICC導管,穿刺見回血后將穿刺鞘送入少許,再退出鋼針,輕柔送入擬定長度導管,在鞘外端壓迫止血并固定導管,然后撤出穿刺鞘,將導絲慢慢撤出,接生理鹽水檢查是否通暢,固定,注明穿刺時間。
1.2.3 置管成功的標準
一次性穿刺成功是指一針見血,或皮下探測血管動作3次以下;二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選穿刺點進行穿刺,包括皮下探測血管動作3次以上[2]。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置管一次成功30例(96.8%),二次成功1例(3.2%),對照組置管一次成功18例(62.1%),二次成功11例(37.9%),試驗組置管一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置管留置時間(51.8±5.2)d,顯著長于對照組的(14.6±2.5)d(P<0.05)。
目前霉菌性腦膜炎患者治療有甘露醇、高滲糖、速尿、大蒜素、氟康唑、兩性霉素B。首選甘露醇和兩性霉素B,這2種藥物在靜脈給藥時對血管均有強烈刺激。甘露醇為臨床最主要的脫水、降顱壓藥物,其發(fā)揮作用取決于給藥濃度和速度,使用過程中常因高濃度快速滴注對局部血管造成較嚴重的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脹、痛、血管變硬、彈性消失、管腔閉塞,穿刺點以上靜脈塌陷。兩性霉素B為抗霉菌藥物,治療療程長,經(jīng)常達3~5個月,藥物刺激性大,每天滴注時間要求大于6h,臨床常出現(xiàn)藥物外滲引起靜脈炎和局部組織壞死,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影響輸液治療計劃。傳統(tǒng)的輸液一般采用一次性穿刺方法,遵循血管選擇原則(從外周小血管開始注射)。所以霉菌性腦膜炎患者在治療后期大多血管條件遭受嚴重破壞,穿刺困難,而被動選擇PICC置管。并造成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留置時間短,以及多次穿刺導管的成本費用增高?,F(xiàn)采用疾病早期主動PICC置管,由于早期血管未破壞,彈性好,置管成功率高,加之PICC的管端進入上腔靜脈,循環(huán)快,藥物輸注體內(nèi)很快得到稀釋,局部藥物濃度低,可避免因靜脈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且減少了刺激性藥物外滲引起的化學性靜脈炎和組織壞死。所以,霉菌性腦膜炎治療早期行PICC置管較晚期置管有顯著優(yōu)點,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張靜.PICC在內(nèi)科重癥監(jiān)護室的應用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0):785-786.
[2]東文霞,喬愛珍,李新華.PICC插管與鎖骨下靜脈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