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從事生產勞動或其他工作而引起的肌肉骨骼損傷稱為職業(yè)性肌肉骨骼損傷(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injury,OMSI)[1]。護士是肌肉骨骼損傷的高發(fā)人群之一,威脅護士健康,而且OMSI也是目前醫(yī)院護士誤工原因之一。OMSI大大降低了護士的生活質量,對醫(yī)院日常工作管理造成影響。此次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我國護士OMSI現(xiàn)狀及自身的防護意識及措施,探討職業(yè)因素對護士OMSI的影響,針對OMSI找出目前可行的、有效的防治方法,促進護士健康。
1.1 肌肉骨骼損傷自我防護意識 護士職業(yè)多為女性,臨床工作的護士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較大,負擔較重。進入21世紀后,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女性不僅承受工作的壓力,作為家庭主要負責者,在工作之余承擔起家庭生活的主要工作。由于個人所能支配的自由時間不夠充裕,多數(shù)輕中度病人對OMSI重視度不夠,只是盲目的休息,沒有及時就醫(yī)及保健。而且,育齡期女性在孕育期間,腰背部需要強大力量支撐上半身重量,多數(shù)女性在孕育前都沒有掌握及應用保健方法增強腰背肌力鍛煉。OMSI病程長,且一旦患病就不易治愈,往往需要長期的精心調養(yǎng)、治療和保健方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2 國內護士肌肉骨骼損傷現(xiàn)狀研究 Hou等[2,3]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臺灣省護士及大陸護士的OMSI年發(fā)生率分別為91.60%、89.50%。莫文娟等[4]調查結果顯示,護士腰部、頸部、肩部OMSI的年發(fā)生率最高。以上部位損傷以手術室最高。
一般人群 OMSI的年發(fā)生率為15.00%~20.00%[5]。按OMSI年發(fā)生率從高到低排序,腰部、頸部、肩部是護士OMSI的好發(fā)部位,年發(fā)生率分別為56.62%、44.73%、38.11%[4],此結果高于國外的一些研究報道[5,6]。莫文娟等[4]研究結果還顯示,并存兩個部位以上損傷的護士所占比例達47.55%。這些結果表明護理行業(yè)存在較多的OMSI暴露因素。
1.3 護士肌肉骨骼損傷的影響因素 誘發(fā)OMSI的職業(yè)因素包括重體力勞動、搬舉重物、靜力作業(yè)、不良的工作姿勢、不良的工效設計、反復同一操作和工作中的組織管理[7]。
1.3.1 不正確的姿勢 不正確的姿勢是OMSI的主要病因之一:頻繁的彎腰、不正確的彎腰和突然由靜止狀態(tài)改為運動狀態(tài)且幅度和強度較大時,會增加脊柱的壓力負荷。Smith等[8]認為,腰椎在不同的運動過程中承受負荷的大小和方式是不同的,負荷的方向主要有垂直負荷、橫負荷和旋轉負荷。當人在做上半身前傾或彎腰搬運物品時下腰部是主要的受力區(qū),此時重力中心前移到脊柱的前方,其距離隨彎腰程度而定,此時韌帶、骶棘肌及腹肌等皆參與受力;彎腰越大,重力的中心越前移,豎脊肌承受的力越大,當彎腰超過90°,豎脊肌作用則消失而只靠韌帶維持,因此半彎腰工作容易產生腰肌勞損。相對靜態(tài)的工作姿勢易導致受力部位血液循環(huán)障礙、代謝產物易堆積,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慢性肌肉骨骼損傷[9]。
1.3.2 工作負荷及勞動強度 莫文娟等[4]的調查結果表明,手術室、外科、急診科、ICU護士腰部、頸部、肩部的OMSI年發(fā)生率較高,內科護士OMSI年發(fā)生率最低,不同科室護士腰部、頸部和肩部的OMSI年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表明,工作強度大的科室護士易發(fā)生OMSI。當人長時間精神緊張、超時超負荷工作,工作姿勢固定,在持續(xù)靜力負荷下肌肉處于等張收縮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受阻,組織缺血,代謝產物不易排除,易致局部肌肉疲勞,加之手術室護士很少輪科,使其長期處在OMSI的暴露因素之下,因此他們更易罹患頸肩部和腰背部肌肉骨骼組織的累積性損傷[10]
1.3.3 心理因素 有研究認為,緊張的工作環(huán)境,特別是同時伴有高體力付出的工作會增加腰部OMSI的發(fā)生機會,且工作越緊張,癥狀越明顯[11]。負面的工作情緒不利于日常工作與生活,不僅會增加肌肉骨骼組織對操作的易感性,還會導致機體痛閾降低,對疼痛敏感。因此,心理因素也影響OMSI的發(fā)生率。
1.3.4 自我防護意識 手術室、外科、急診科、ICU的護士OMSI發(fā)病率高于普通內科。手術室、外科、急診科、ICU的護士所遇的緊急狀態(tài)較多,壓力較大,工作強度相對于普通內科護士大,一定程度上,在遇突發(fā)緊急狀態(tài)時,手術室、外科、急診科、ICU的護士無法顧及自我身體的保護及正確姿勢的應用,降低了護士對OMSI自我防護行為的依從性。
1.3.5 缺乏運動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女性不僅承受工作的壓力,作為家庭主要負責者,承擔著家庭生活的主要工作。由于個人所能支配的自由時間不夠充裕,多數(shù)輕中度病人對OMSI重視度不夠,沒有適時保健。
1.3.6 醫(yī)院及科室對員工的OMSI發(fā)病重視不足 由于手術室、外科、急診科、ICU的OMSI多發(fā)率高于普通內科護士,醫(yī)院及科室如果對員工的OMSI發(fā)病給予重視,開展OMSI保健講座,引進保健器材,可降低員工的OMSI發(fā)病率,從而降低員工的誤工率。
1.3.7 局部受涼 濕寒侵入機體,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由于驟然受涼或外邪所感,致肌肉緊張,小血管收縮,使肌肉發(fā)生纖維變性,從而導致慢性局部疼痛。
已發(fā)生包括頸椎、手腕、腰部等的OMSI時,須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的進一步演變發(fā)展。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慢性勞損使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致。OMSI的治療以中西醫(yī)結合方法療效較好,包括手法治療、藥物治療、超短波治療、針灸治療、拔罐治療及拉伸療法[12,13]。
2.1 手法治療 多采用推拿、按摩等手法,可疏經止痛,改善氣血在腰部經絡的暢通運行,活血行氣,有助于散結止痛,松懈痙攣,改善循環(huán)。按摩結束后拔火罐,可促進康復。
2.2 藥物治療 中草藥熱敷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等作用。
2.3 超短波治療 有止痛、解痙、增強局部血運、促進組織生長、促進無菌性炎癥吸收等作用。
2.4 針灸治療 有消炎、解痙、止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新陳代謝,有利于致痛物質消除。
2.5 拔罐治療 通過局部的溫熱和負壓作用而引起局部組織充血和皮下輕微的淤血,促使該處的經絡暢通,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除濕、消腫、散結、退熱、祛風散寒等作用。
2.6 拉伸療法 孫遠航等[12]研究表明,拉伸對患有腰肌勞損的治療效果很明顯,有效率達89.3%。主要方法為腰部扭轉、弓腰上體前屈、坐位體前屈、側臥向后弓身和仰臥屈膝。拉伸練習方便易堅持,此練習可使肌肉變長、變細,血流通暢,防止和減少肌肉疼痛和僵硬;軟組織不因突然受力或用力過猛而發(fā)生拉傷;不能引起肌肉的牽張反射,可適當控制持續(xù)時間。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對 OMSI的治療效果顯著[14-18]。
OMSI的痊愈康復及預防貴在堅持。時刻提醒自己避免長時間的單一靜態(tài)姿勢,即使再忙再累也應堅持體育鍛煉,以防OMSI的再復發(fā)。
3.1 保持正確良好姿勢和適度活動 正確的姿勢應是抬頭平視、收腹、挺胸、維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頸椎過分前凸、彎腰駝背、脊柱側彎。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是導致OMSI的發(fā)病原因之一。對單一的勞動姿勢應堅持工間鍛煉或采用圍腰保護腰部。但圍腰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適度的活動及正確的保護措施有利于OMSI的康復及預防。
3.2 加強腰背肌鍛煉 早期主要進行拱橋練習,前1周進行5點支撐,第2周開始3點支撐,逐漸加強腰腹肌的力量練習,由輕到重,由少到多,循序漸進,逐漸到主動抗阻訓練。早期適量慢跑訓練、倒退跑訓練,加強腰腿柔韌性練習。力量訓練必須持之以恒[18]。
3.3 康復訓練 功能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代謝產物排泄,增強腰背肌力量,改善脊柱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祻陀柧毎ü伤念^肌收縮練習,以防止神經粘連;腰背肌鍛煉可提高腰背部肌力,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19]。
3.4 牽拉伸展練習 拉伸法是以緩慢的速度,盡量大幅度地拉長軟組織。要改變組織粘連、攣縮情況,必須以緩慢的速度拉伸,牽拉伸展練習對預防OMSI有較理想的效果。
3.5 FOCUS-PDCA程序的應用 FOCUS-PDCA程序[20]的應用可預防和減輕護士腰背痛。OMSI多由于勞累過度、身體運動失衡而發(fā)生的一種慢性病變。在此基礎上,因突然外力作用可發(fā)生急性損傷,繼而使受傷組織出現(xiàn)無菌性炎癥、攣縮、粘連萎縮,發(fā)生OMSI。OMSI一旦發(fā)生,短時間內不易治愈,給病人帶來很大生活問題。因此,臨床一線護士應在緊張忙碌的工作同時,細心照顧自己的身體,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1] 孫天國,趙勝典.職業(yè)性肌肉骨骼損傷及其研究進展[J].航空航天醫(yī)藥,2001,12(2):99-101.
[2] Hou JY,Shiao JS.Risk factors for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 in nurses[J].J Nurs Res,2006,14(3):228-236.
[3] 劉長俊,郭懷蘭,王建洲.職業(yè)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現(xiàn)況研究進展[J].鄖陽醫(yī)學院學報,2004,23(2):157.
[4] 莫文娟,張平.護士肌肉骨骼損傷職業(yè)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理管理,2009,24(19):54-57.
[5] Waddell G,Burton AK.Occupational healt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ow back pain at work:Evidence review[J].Occup Med(Lond),2001,51(2):124-135.
[6] Ando S,Ono Y,Shimaoka M,etal.Associations of self-estimated workloads with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mong hospital nurses[J].Occup Environ Med,2000,57(3):211-216.
[7] 雷玲,金克峙,梁友信.美國2001—2010年職業(yè)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研究方向[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02,19(2):128.
[8] Smith DR,Kondo N,Tanaka E,etal.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mong hospital nurses in rural Japan[J].Rural Remote Health,2003,3(3):1-7.
[9] 楊永麗,周意,劉慧珠.護士職業(yè)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8,23(2):76-78.
[10] 莫文娟,張平.護士職業(yè)性肌肉骨骼損傷自我防護現(xiàn)況的調查研究[J].全科護理,2009,7(1C):197-200.
[11] Han TS,Schou Ten JS,Lean ME,etal.The prevalence of low back pain and associations with body fatness,fat distribution and height[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7,21(7):600-607.
[12] 孫遠航,董揚.腰肌勞損與體育療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2):173.
[13] 周保軍.慢性腰肌勞損的綜合康復治療[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21):2971.
[14] 雷晴,李小紅.推拿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腰肌勞損[J].四川中醫(yī),2009,27(4):119.
[15] 蘇偉,王起印,王宏偉.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腰肌勞損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9(3):174.
[16] 劉麗華,殷瓊.護理干預在頸椎病保守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護理,2009,3:201-202.
[17] 林曉霞.頸椎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0:3468-3469.
[18] 張波,陳穎.腰肌勞損的綜合治療及預防[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26(3):123.
[19] 李英,高付蘭.腰肌勞損的綜合康復治療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807.
[20] 莊一渝,嚴林娟.FOCUS-PDCA程序在預防ICU護士腰背痛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2,17(3):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