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紀要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于201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本次大會實際與會人員96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9人.年刊《中國地球物理-2011》收錄了930篇論文摘要.來自內(nèi)地、臺灣的學者和美國、日本等專家共570多人在大會上做了學術報告,其中大會報告14篇.
10月18日上午舉行了大會開幕式,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陳颙院士致開幕詞,并主持了第一階段的大會報告.大會報告有:何繼善院士的“廣域電磁法研究”;秦大河院士的“氣候變化科學新進展”;賈承造院士的“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fā)的新成就與勘探地球物理學技術進步”;許厚澤院士的“精密重力測量新進展”;2011年度顧功敘獎候選人、中國石化油田部朱鉉的“物探技術在川東北油氣勘探中的應用”;董樹文研究員的“我國深部探測(Sinoprobe)新進展”;孫和平研究員的“高精度超導重力儀器在地球內(nèi)部動力學和結構的應用研究”;史建魁研究員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的科學技術成果”;曹晉濱教授的“地球磁尾動力學觀測研究”;張捷教授的“近地表問題的新挑戰(zhàn)以及世界各地石油勘探的應對方案實例”;關達研究員的“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中的地震技術”;黃清華教授的“地震電磁現(xiàn)象的物理學研究”;陶春輝研究員的“中國大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diào)查現(xiàn)狀與前景”;Caltech韋生吉博士的“Sources of shaking and flooding by the Tohoku-Oki Earthquake,a case for thermal pressurization”.同時2011年度傅承義青年科技獎候選人裴順平、馬堅偉、周義軍、敖紅和王彥飛也分別作了學術報告.
大會期間,在16個會場進行了27個專題的學術交流會(其中包括一個國際專題):1)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2)地殼流體與地震預報、成礦成藏及碳封存;3)特大地震發(fā)震構造研究;4)“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研究進展;5)古地磁學與全球變化;6)地熱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7)電磁方法研究與應用;8)地球內(nèi)部結構及其動力學;9)巖石圈結構及大陸動力學;10)地震學與地震構造學;11)區(qū)域尺度重復震源探測;12)計算地震學研究進展;13)地球介質(zhì)各向異性;14)中國巨災、災害鏈綜合預測與減災對策;15)信息技術與地球物理;16)地球物理儀器與觀測技術;17)油氣田與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8)儲層地球物理;19)地質(zhì)調(diào)查與礦產(chǎn)勘查地球物理;20)地震波傳播與成像探查;21)工程地球物理;22)空間大地測量、地殼運動與天文地球動力學;23)地球重力場變化與在地學中應用;24)地磁與高空物理;25)空間天氣與人類活動;26)海洋地球物理學;27)InSAR技術與地殼運動.
本屆聯(lián)合學術大會展示了許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觀點,突顯了新技術手段對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性.在本屆年會學術交流和討論中有以下的特點:(1)研究成果較多;(2)關注熱點、前沿問題,本屆年會部分參會代表來自我國臺灣地區(qū)和美、日等國家,為大會帶來了國際最前沿的新理念;(3)各個專題學科交叉融合且規(guī)模宏大,開展跨學科、跨行業(yè)、跨部門的綜合性交流.(4)中青年地球物理學家,特別是青年學生已經(jīng)成為會議的主體.通過本屆聯(lián)合學術大會還看到以下不足或需要進一步發(fā)展的地方:(1)學科創(chuàng)新方面還略顯不足;(2)適當規(guī)范專題邀請報告的設置,使其更好地發(fā)揮提高學術報告質(zhì)量的作用.
第27屆年會于10月21日閉幕,閉幕式由秘書長郭建主持.27屆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倪四道教授做了年會總結報告.劉光鼎院士、姚振興院士以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趙國澤研究員為5位“2011年傅承義青年科技獎”和5位“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獲獎人頒發(fā)了獎金和證書,為51位學術大會“學生優(yōu)秀論文獎”獲獎人頒發(fā)了證書.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7屆年會由學會承辦,會務組以及近20名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學生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