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敏
(鄭州大學 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比喻是語言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通過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來描寫或說明另一事物。在日語當中包括直喻、隱喻、寓喻、換喻、提喻、活喻、張喻等比喻修辭手法。通過這些修辭手法,主要是把語言化平淡為生動;或把表達意義化深奧為淺顯抑或化抽象為具體;或把篇章語句化冗長為簡潔??傮w上來說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在日語的比喻表達方式當中,主要以下面幾種形式出現(xiàn)。
(1)「…よう…」的類型,這種類型和漢語中表示比喻的短語“好像…”、“…似的”等在意義上基本相同,可以直接代替互換直譯,是日語學習者最常用的比喻表達方式。與之表達意義基本相同,接續(xù)方式不同的「…みたい…」類型,也常常會出現(xiàn)在日常交流當中。
比如下面兩個例句:
①鈴木さんのマンションはまるでホテルのようです。
(鈴木先生的公寓宛如酒店一樣。)
②あの二人の會話は喧嘩をしているみたいだ。
(那兩個人好像在吵架一樣。)
像這樣的日語和漢語能直接互譯的比喻表達方式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漢語還是日語,最基本的明喻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給予兩者事物的相似性,或是從已知的現(xiàn)象來推測未知的現(xiàn)象。
(2)「…如し」的類型,多用于日語中的諺語、格言等慣用語表達方式當中,當然出現(xiàn)的幾率遠遠比不上第(1)中類型的比喻表達方式。但是由于語言的多樣化和獨特化,產生了「…如し」這樣類型的比喻表達方式。
比如:
③光陰矢の如し(光陰似箭)
④赤貧洗うが如し(一貧如洗)
這種表達方式多用于中國成語當中,多是一些膾炙人口,不乏道理的表達方式。它的產生與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淵源和長期以來人們對語言的凝練有很大的關系。由此可見這種比喻方式承載著中國厚重的語言文化和交際智慧。
(3)「…にたとえ(る)」的類型,多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表達方式。 最常見的“比如”、“例如”、“比方說”等,翻譯成日語就是「…にたとえ(る)」而派生出來的「たとえば」這個單詞。先看看下面兩個例句:
⑤美しい女性の歩く姿をゆりの花にたとえる。
(把優(yōu)美的女性的步姿比喻為百合花。)
⑥人生はよく航海にたとえられる。
(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航海。)
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兩個比喻當中,本體和喻體之間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也沒有明顯的相似點,卻作為比喻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存在。對此我們可以成為是一種抽象的語言信息表達成具體語言信息的比喻,從兩者所具有的本質特征而連接到一起的。例句⑥把起伏無常的五味“人生”看做是在漫無邊際、乘風踏浪的一種“航?!?,從而具體形象說明了“人生”的特點。這種比喻的運用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兩者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從根本上區(qū)別于(1)類型的表達。
(4)「言わば…」的類型,直譯成漢語就是“可以說”、“相當于”的意思。這種表達方式多用于不能用合適的普通的語言來具體形象的表達本體的時候,同時又為了通俗易懂,而采用的一種假定的比喻,本質上來說不是真正的比喻。
例如:
⑦これは言わばかけのようなものだ。
(這可以說是一場賭博。)
⑧萬里長城は言わば中國のシンバルだ。
(萬里長城可以說是中國的象征。)
例句⑧中把“萬里長城”當做“中國的象征”,不能說是一種純粹的比喻,萬里長城是中國形象的具體代表之一,就好比富士山是日本形象的具體代表之一一樣,對比喻的本體進行擴大化,但這種比喻應用的前提應該還是說兩者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但不是表面或本質的相似性。
比喻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現(xiàn)形式中施以韻味,收到“不想說得太直接,也許用語言文字還表達不出來,更讓受眾有足夠的想象空間”的功效而采用的。在日本固有的農本文化當中,比較崇尚“以心傳心”的交流方式,避免不和諧或承擔責任,少說甚至不說,但是不得不說的時候,往往是把語言美化、形象化之后再加以表達。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均是本體和喻體的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或是具有一定聯(lián)系,或是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積累所需。
比喻作為一種語言修辭手法而存在,但最主要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而比喻也是通過人有意識的活動而產生的。同時在施(2003)論文中提到比喻就是將客觀上的遠距離相似在心理上近距離地聯(lián)系起來。比喻義與本義的關系體現(xiàn)了語言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聯(lián)。比喻義的本義本身有一種外張力,外張力的大小會引導比喻義生成的趨勢。說到這一點,人們在尋找喻體的時候通常是從大家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詞或句著手,進而把語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化功能重疊起來,就構成了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比如形容高峰時間的公共汽車的擁擠狀況,日語說“ラッシュアワーの電車の車內はまるで蒸し風呂のような暑さだ”,這句話當然可以譯為 “高峰時的公共汽車簡直像蒸汽浴室一樣熱”,但是這個比喻不如像“蒸籠一樣熱”明快而貼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兩方都是為了表示熱的程度,本義是相同的,但喻體卻不盡然,從各自的生活文化習慣、心理需要等選擇喻體。可見本體外張力不同會引起喻體的選擇方向不同。由此可知,比喻修辭方式的產生是一種表達心理的需要。
又在康(2011)一文中涉及比喻的心理基礎是聯(lián)想,人們通過聯(lián)想常把某些事物的品質、特征與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進行類比。這種聯(lián)想的產生會受到人們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比喻中本體和喻體各代表一類事物,通過相似聯(lián)想,把二者組合到一起。所謂的相似聯(lián)想,來源人心理的需要,這種動機形成的喻體從而觸及人類大腦皮層的興奮點,易于接受。比如:形容人多的比喻「芋を洗う」(直譯:洗芋頭)(而相對應中文意譯:煮餃子)、形容好事情來的比喻「棚からほだ餅」(直譯:從架子上掉下來小豆餡年糕)(而相對應中文意譯:福從天降)、形容地方小的比喻「貓の額ほどの庭」(直譯:像貓額頭大小的院子)(而相對應中文意譯:巴掌大的院子),等等。沒有選擇直譯,而采用意義本質上相似點的意譯方法,進一步說明了無論哪一種語言在比喻修辭的運用上,都仍然遵循文化習俗規(guī)則。從中日異曲同工的比喻表達方式來看,選擇喻體的同時受到各自文化的牽制。因而對于不同的語言來說,比喻同時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反映。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喻體,不同的喻體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比喻修辭手法的存在源于文化對語言的詮釋,單純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蒼白無力的,承載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確實羽翼豐滿。于是,借助文化的載體比喻應運而生。
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說,比喻修辭手法的誕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比喻修辭手法的存在不僅僅是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關聯(lián)。從本義和喻義的角度來說,更是人們在正常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所需,為了順利完成語言交際,為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更容易接近對方的心理等語言和心理需求,我們就會選用一個好的喻體,達到雙方心理的共鳴。而喻體的選擇同時受文化習俗的牽制,不是說僅僅為了共鳴、為了需求而選擇喻體,是在考慮比喻的相似、類似、關聯(lián)本質特點的基礎上,緊扣比喻修辭所承載的文化而選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從本質上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加以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運用日語的比喻修辭手法。
[1]張有志.淺談日語中比喻的運用[J].現(xiàn)代外語,1984,(3).
[2]付黎旭,雷鳴.日語修辭及表現(xiàn)手法欣賞[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0,(18).
[3]陳佳.淺析日語中的比喻表達[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16).
[4]張?zhí)炜?淺析日語中有關類似、比喻的幾種表達方式[J].日本醫(yī)學介紹,1994,(15).
[5]施春紅.比喻義的生成基礎及理解策略[J].語文研究,2003,(4).
[6]康健.試論漢語比喻的心理基礎及文化觀照[J].江漢大學學報,2011,(1).
[7]黎立.比喻的心理基礎[J].江漢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