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平
(逸心閣 江蘇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壺書法的氣韻美*
戚永平
(逸心閣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陶刻書法作為一種裝飾藝術(shù),如何精擅書法、傾心于紫砂銘刻,方法之多,無論是正、草、篆、隸、魏碑、漢瓦、鐘鼎銘文等各種書體,都應(yīng)達到藝術(shù)裝飾氣韻美的最高境界。設(shè)計時既不能裝飾過度,又得充分表達內(nèi)涵意韻,從而起到畫龍點睛、增強陶刻書法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用。
紫砂壺 陶刻 書法 氣韻美
宜興紫砂陶歷史悠久,中外馳名,博大精深,以千姿百態(tài)的壺藝造型,豐富多彩的泥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而聞名于世。陶刻作為一門裝飾藝術(shù)伴隨紫砂陶的發(fā)展大放異彩。
紫砂陶刻是紫砂主要裝飾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筆,以刻代繪,融詩、書、畫刻諸藝術(shù)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陶刻基本表現(xiàn)手法分為:清刻、砂地刻、看色刻、陽刻、空刻等。精細的作品,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陶刻品種則用平刀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這就所謂“單刀石刻”,俗稱“空刀法”。以刀代筆,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脫秀氣,刀法要深,但細微的部分則應(yīng)淺刻,挺秀的線條用刀刻得圓潤而具有靈秀。
欣賞一幅陶刻書法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氣勢,韻味。優(yōu)秀的陶刻作品給人第一印象是氣象萬千,令人神往。陶刻行草書則參差錯落,疏密相間,大小相稱,虛實相映,抑揚頓挫,其韻律之美,猶如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攝入魂魄,其姿態(tài)雖俯仰揖讓,左右傾側(cè),但字字相屬,一氣呵成,整幅作品上下提攜,痛癢相關(guān),形成有機整體,望之似滿壺?zé)熛?。這種氣韻因用刀得勢得力,熟中生巧,情真意切,故能淋漓酣暢,妙趣橫生,令人看了后心胸豁達,趣味無窮,這樣的藝術(shù)主要來源于大自然,沒有單純技能的賣弄,沒有涂脂抹粉的化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從“返璞歸真”中表現(xiàn)陶刻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修養(yǎng),是一種高層次的美。反之,若刻寫時心有疑慮,下筆遲鈍,用筆生疏,或東堆西砌,生搬硬套,或扭捏作態(tài),賣弄風(fēng)情,由此而成的所謂章法,因刀勢不連,點畫生疏,或連綿失勢,忘卻控制,此皆情氣不足,韻味缺乏,有嘩眾取寵之意,無情意摯誠之實,作品也就無藝術(shù)魅力可言。
陶刻書法初學(xué)者,必出現(xiàn)諸多問題,在運刀中,折角的刻法,常出現(xiàn)敗筆,如“橫豎折”、“橫折”在刻的過程中先刻里后刻外等。用刀精熟,性情才能得以表達,然而,“熟”忌爛熟,熟在法而非熟陶刻書法在貌,千篇一律,反而落入俗套,失去勃勃生機,使欣賞者感到厭煩,陶刻書法作品如果一味爛熟,就是藝術(shù)生命停滯不前的一種跡象。故熟中還應(yīng)摻“生”,再從變革中創(chuàng)新,把情感不斷地充實到作品中去,使作品能不斷孕育出清新悅目之美。
欣賞者要從陶刻作品的氣韻中體會作者的意蘊:或雄健、或纖麗、或堅毅、或深沉、或活潑,書法家憑借著書法藝術(shù)的抽象和含蓄,運用書法所特有的藝術(shù)手段,使作品虛虛實實,變幻莫測;欣賞者則追蹤著線條、結(jié)體、章法的變化,去捕捉作者的巧思妙得與內(nèi)心意蘊。因而,欣賞時不但要看實處,還要看虛處,要探求作者的匠心。以行草書的行距為例,若行與行之間距離相等,空白規(guī)則,形似條條筆直的空間在眼前,作品就頓時呆板,韻味全無,這種刻板式的空間,直接損害著作品的藝術(shù)效果。故陶刻書法中有“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fēng)”的要求,正如潘天壽大師的所謂:“實,有畫之也,須虛而不悶,乃見空靈,即世人‘實者虛之’之說也;虛,空白也,須虛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虛者實之’之謂也。以此論之,始為得氣韻之妙”。
總之,紫砂陶刻裝飾是一門藝術(shù),既然是裝飾藝術(shù)就一定要考慮到書法與壺面的主次之分,設(shè)計時既不能裝飾過度,又要能充分地表達壺的內(nèi)涵意蘊,從而起到畫龍點睛,增強陶刻書法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用,達到裝飾氣韻美的最高境界。
1 胡傳海.彩筆新題芳蘭句.參花·文化視界編輯部,2011(11):10~12
2 屠美如.美術(shù)欣賞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普出版社,2001
TQ174.72
B
1002-2872(2012)04-0039-01
戚永平(1976-),大專,工藝美術(shù)員;研究方向為陶瓷工藝美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