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宜興市新莊小學,江蘇無錫 214266)
語文教師常常會感嘆,學生不會寫作文,內(nèi)容空洞或者千篇一律,語言平淡或辭藻貧乏;而學生也常??吹浇處煹淖魑念}抓耳撓腮,一副搜腸刮肚而無能為力的樣子,他們實在不知道寫什么,有什么是好寫的。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突破“內(nèi)容關(guān)”、“語言關(guān)”一直是語文教師極為關(guān)心而又棘手的問題。我校開展了《基于有效教學的信息技術(shù)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作為語文教師,筆者不禁思考如何讓信息技術(shù)為作文服務,讓作文更“給力”。筆者結(jié)合蘇教版五年級作文教學,淺談信息技術(shù)如何與作文教學相結(jié)合,突破兩大難關(guān),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兩點一線”的生活與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生活素材和閱讀積累都很有限,在作文時往往會出現(xiàn)“無米下鍋”的窘境。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則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大量的素材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只要與作文主題相關(guān)的任何材料你都可以信手拈來。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大千世界是個豐富的習作資源庫,但由于小學生受思維的限制,他們往往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不夠,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模糊凌亂,自然就難以寫出真實的個性飛揚的文章。因此,學生在被動的考核壓力中不得不抄、背、套,出現(xiàn)了閉門造車、無病呻吟、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嚴重現(xiàn)象。
如何讓學生在寫作前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進行多側(c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從而獲得寫作素材呢?信息技術(shù)助了習作課堂一臂之力,因為它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再現(xiàn)于課堂,通過情境再現(xiàn),給學生以豐富的素材,從而引起認真地觀察。
例如,五年級下冊習作4要求寫一篇參觀記或者游記,如今禁止春游,對于農(nóng)村的學生來說外出活動的機會更加少了,作文布置下去,相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講根本就是無米之炊。而即使有的學生出去游玩過,但玩的時候很痛快,寫的時候卻是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寫什么,也想不起來有什么好寫的。于是筆者因地制宜帶著學生去了鎮(zhèn)上新建的一處廣場,他們玩得很高興,可是回來后讓他們寫,依然不知道寫什么。筆者把自己拍攝的游玩的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突兀的假山,曲折的走廊,綠樹紅花掩映,游玩的情境一下子歷歷在目。學生非常興奮,一下子就有話可說了,這時再引導學生將所看所想的一一表達出來,共同交流,思維的火花被激發(fā),學生有了寫作素材,作文也水到渠成。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重點突出,有詳有略,重點把握住,寫精彩了,作文也就出色了。然而學生作文往往重點不突出,或者分不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信息技術(shù)則能聚焦重點,在重點定格,便于詳盡地觀察,使重點更明確。
例如,在對動物、植物進行描寫時,首先就要仔細觀察某一種動物或植物,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五年級上冊習作3描寫秋天的樹葉,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可以播放一組組優(yōu)美的樹林風景,茂密的樹葉、優(yōu)美的意境讓人浮想聯(lián)翩。教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不同的感受。這時教師把焦點聚中于單片煜煜生輝的樹葉,樹葉脈絡(luò)清晰可見。筆者從網(wǎng)絡(luò)上找了銀杏、楓樹、冬青、栗子等許多樹葉圖片,形狀各異,顏色各不相同,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引導學生從形狀、顏色、感覺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作文中學生都能抓住樹葉的形狀、顏色進行描述,抓住了它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加上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獨特的感受,達到了作文重點突出這一目標。
每次批改作文,總有部分學生的作文句子流暢,文筆通順,敘事也還清楚,但總是淡而無味,有時是同一個題材,有的學生的文章就很耐讀,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怎么也忘不了,究其原因,并不是他們用了什么經(jīng)典華麗的詞語,而是這些學生成功地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信息技術(shù)的很多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去完善體悟過程,從而提高認識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習作2《拔河》,為了寫好這篇作文,教師會組織學生開展拔河比賽,有許多學生在作文開頭寫教師怎么布置任務的,或者比賽時大家說的什么話,事無巨細一一記錄,針對此教師可以播放比賽時錄像的開頭和結(jié)尾兩端,開頭的內(nèi)容是教師宣布比賽開始,結(jié)尾是宣布誰獲得了冠軍。
學生一個個看得意猶未盡,教師故意說:“這段錄像拍得滿意嗎?”有的說滿意,有的說不滿意。教師又故弄玄虛地說:“噢,不滿意在哪呢?”有學生說:“大家怎么比賽的還沒拍呢?”學生紛紛表示贊同。教師感興趣地說:“那如果你是導演,你還想拍哪些內(nèi)容呢?”學生說:“拍選手?!薄芭牟门小!薄芭挠^眾。”教師又說:“個個都很重要,其中給誰的鏡頭時間要相對多一些呢?”學生們都表示是選手。這時教師又問了:“選手怎么拍?”學生聯(lián)系平時看電視的經(jīng)驗說:“要拍表情?!薄芭膭幼??!币粋€同學還說:“最好要拍臉上的汗水。”這時屏幕播放鏡頭聚集在一個個選手身上,有的咬著牙,青筋暴露;有的汗水晶瑩閃爍,不相上下,場面氣氛相當熱烈。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觀看,交上來的作文選手的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相當出彩,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作文僅有內(nèi)容還是不夠的,語言的匱乏也是制約作文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學生日常經(jīng)常摘抄、積累,但往往臨寫作文卻又想不起來,或者摘抄了一大堆卻不能靈活運用。信息技術(shù)可以將豐富多彩的網(wǎng)絡(luò)資源運用于作文教學中,恰當?shù)亟o學生以提示,使學生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chǔ)。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筆者的理解是天下文章都有可借鑒之處。形形色色的作文書畢竟不可能在課堂上搬出來一一查看,而且用起來也有一定局限。如今的網(wǎng)絡(luò)中各式各樣的文章無以計數(shù),只要進行合理搜集加工整理,必能為課堂所用。
例如,五年級下冊習作3要求寫一篇新聞,而學生對新聞雖然熟悉,但要自己寫卻有一定難度。作文課上,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獲獎的知名新聞,讓學生參考文章的布局——開頭寫什么,正文寫什么,語言有什么特點,怎樣寫才是一篇好新聞。學生很羨慕別人的作品,寫作的激情也一下子被激發(fā)了,也許正是教師巧妙的引導激發(fā)了學生當記者的理想,讓他們樹立人生奮斗的目標。
同樣,同一題材的作文,敘述的順序多種多樣,開頭、結(jié)尾也各有各的特點,筆者也常常就同一題材的作文,同時出示許多篇順序不一,或者開頭、結(jié)尾各有特色的范文讓學生比較品評,這并不是抄襲,如果這些文章的優(yōu)點能被學生自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就是一種模仿能力的提高,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積累的語言因人而異,不愛看書的學生更是語言匱乏,感覺像是茶壺里煮餃子——肚子里有貨卻吐不出,也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符號來表達。而在作文課堂上,恰當?shù)臅r候提供給學生一定的語言素材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信息技術(shù)解決了一塊又一塊準備小黑板的麻煩,容量更大,內(nèi)容更清晰。
例如,五年級下冊習作6寫一下心中喜歡或者崇拜的人,教師精心準備,展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圖片,并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 “語言大餐”,有形容人物性格的,有描寫人物動作的,有描寫人物語言的,有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再引導學生敘述時,要求運用提供的語言,許多時候?qū)W生冥思苦想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一看教師的提示,必能眼前一亮,長此以往,語言素材就不斷地積累了下來。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通常學生個體自批,能力有限;教師單向面批,耗時耗力,收效甚微。而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使作文的評改成了一場多向度的對話作文,教學變得靈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生寫作的時候,筆者喜歡巡視,發(fā)現(xiàn)有精彩的片段,立刻展示在投影儀上,請小作者自己朗讀,大家共同欣賞,品評佳處;每次作文草稿完成后,筆者都會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作文展示給大家,大家一邊讀,筆者一邊改,并請學生給出修改意見;每次批改完學生的作文,講評時,筆者會把優(yōu)秀的作文輸入電腦,配上優(yōu)美的背景和音樂,讓學生朗讀;筆者要求學生將作文上傳到班級網(wǎng)頁,同時要求學生瀏覽別的同學的作文并加以點評。長期下來,學生特別愛上作文課,感覺自己的佳作被當眾展示和朗讀十分光榮,學生寫作也就有了動力。同樣,教師以一篇作文對全班學生講評,大大節(jié)省時間,而且評、改的過程清楚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便于學習。
總之,信息時代正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小學語文作文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挖掘潛力,讓信息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出“給力”的作用,用活信息技術(shù),激活作文課,使作文更有效!
[1]沈惠琴.讓多媒體激活作文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0,(22).
[2]唐文亞.網(wǎng)絡(luò),為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活水[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