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陳力巖
哈爾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現(xiàn)代城市,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達到城市建設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爾濱建筑的美麗風格和獨特文脈,當時的哈爾濱堪稱一座匯展人類建筑文化的博物館。哈爾濱城市建筑作為近代哈爾濱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世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研究和保護哈爾濱的近代歷史建筑,對于建筑與城市史學研究均有重要意義與學術價值。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沙俄帝國在我國東北修筑中東鐵路開始,哈爾濱殖民化即不斷強化,西方建筑文化也大規(guī)模進入哈爾濱,哈爾濱城市建筑在繼承、延續(xù)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同時,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兩種文化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民族傳統(tǒng)建筑、不同基調的各式西洋建筑完美統(tǒng)一地共存于同一座城市中,呈現(xiàn)出中西建筑相結合的局面,包括:新藝術運動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義建筑、浪漫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俄羅斯建筑、猶太建筑、現(xiàn)代建筑、民族建筑及中華巴洛克建筑等藝術形式,造就了哈爾濱老城區(qū)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城市文脈。
建筑的時代性是建筑的一種時間屬性,不同的歷史時代,它的社會形態(tài)、科技生產力水平、人們的審美觀都不同,反映在建筑形態(tài)、結構、材料上有著較大的差異。哈爾濱的城市建筑史僅有百余年,在上世紀上半葉短短的幾十年中,它匯集了跨越歐美建筑史千余年的各種風格的建筑,體現(xiàn)了建筑時代性的交叉混雜。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筑源于20世紀初的比利時,濫殤于法國,隨著歐洲移民的東進而滲透到哈爾濱,哈爾濱的新藝術運動建筑幾乎是與歐洲同步出現(xiàn)的。除此之外,風行于紀元初的羅馬式建筑、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建筑;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義建筑在哈爾濱的出現(xiàn)都已是當時建筑師對千百年前建筑形式風格的抄襲與復制了,可以說哈爾濱的建筑是在脫序狀態(tài)中發(fā)展的,各種建筑形式的出現(xiàn)不像歐洲那樣有明顯的時代先后順序,各種西洋建筑風格又不十分嚴謹,多是各種風格相互滲透,各種表現(xiàn)手法符號交叉混雜,成為博采眾家之長的折衷主義風貌。哈爾濱的建筑折衷主義作品比重很大,這是時代性交叉混雜的產物。
哈爾濱的城市風情受西方文化熏染日漸強烈,城市建筑更多地反建筑的時代性是建筑的一種時間屬性,不同的歷史時代,它的社會形態(tài)、科技生產力水平、人們的審美觀都不同,反映在建筑形態(tài)、結映西方文化,而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卻無道可尋,乏民族特色。因此在城市建設上,就出現(xiàn)了雕梁畫棟、紅墻碧瓦的民族式建筑。如文廟、普育中學、極樂寺等,力圖為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增添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原道外區(qū)的傅家甸就是在1898中東鐵路開始建設,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哈爾濱地區(qū),由中國工匠融合西建筑方文化創(chuàng)造的中華巴洛克風格建筑,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及東北地方特色,將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居住模式很巧妙地與西方建筑體系,建筑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彰顯民俗色彩的中西何必式建筑風格,這些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且完整保存大量集中的中華巴洛克風格建筑,不僅在國內城市中獨樹一幟,在國際上也有極大影響,它們是城市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生的載體,是城市風貌特色的具體體現(xiàn),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的建筑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了大量以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手法,融現(xiàn)代建筑與傳統(tǒng)民族風格于一體的仿古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哈爾濱船舶學院、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中共哈爾濱市委等。這些建筑以中國固有的合乎傳統(tǒng)理念的翬飛式翹檐“大屋頂”為顯著特色,含蓄自然、寓意深遠,詮釋出中國悠久文化的無窮魅力并帶給人們東方文明的啟示。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lián)成為我國的指路燈和坐標軸。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同時,蘇聯(lián)也派來了大批的專家?guī)椭袊M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城市建設上,從理論、技術到法則標準都搬用了蘇聯(lián)現(xiàn)成的體制,哈爾濱的建筑師潛移默化地全盤接受了蘇聯(lián)的建筑理念,復制出許多充滿濃郁前蘇聯(lián)風格的建筑。哈爾濱量具刃具廠、亞麻廠、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中醫(yī)學院、東北林業(yè)大學等都清晰地展現(xiàn)在哈爾濱的城市建筑當中。建筑敦厚樸實、端莊巍峨,樸素的裝飾更突出了建筑高雅、深沉的氣質。
對被毀的城市建筑藝術精品應根據(jù)史料對其進行修復,再現(xiàn)其昔日的風采。要本著“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和歷史文脈。如道里區(qū)透籠街的圣·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Ⅰ類保護建筑,原為哈爾濱最大的東正教堂,在全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并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就是這樣一座重要建筑,一度曾被某單位用做倉庫,其室內空間、外部形體、周圍環(huán)境都遭到嚴重破壞,十分可惜。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淮,該教堂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為此,哈爾濱市政府于1997年6月做出決定,對圣·索菲亞教堂及周邊環(huán)境。
在這次修復過程中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對破損墻體進行修補、屋面重新修復和油漆,屋頂十字架也重新補裝,以及地面的修補和室內墻裙的粉刷等工程。為保護原貌,特燒制一批紅磚進行外墻修補。同時,教堂周圍環(huán)境也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整治,共拆除具有火災隱患的相鄰建筑,開辟成巨大的室外廣場,供游人進行文化休閑活動。在教堂修復整治竣工之際,哈爾濱市政府又決定將其開辟為哈爾濱建筑藝術館和哈爾濱建筑藝術廣場,使古老的教堂轉化為新時代人民群眾休閑場所和來哈旅游觀光的又一景點。為保護有價值近代建筑并進行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做了一次十分有意義的成功嘗試。
總之,哈爾濱原有的城市風貌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她與國內的上海、天津、武漢等近代興起的大城市有許多不同之處,長期以來被譽老建筑的保護與開發(fā)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大課題,除了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外,設立歷史建筑保護的專項基金也是必要的。另外還必須開展廣泛的宣傳,提供詳盡信息,使公眾共同參與,繼承城市文化的精華,對此社會各階層均有不同的職責與義務。有全社會形成共識,才有可能把保護歷史建筑和創(chuàng)建一個有歷史感的精神家園的夢想將得以實現(xiàn)。
[1]侯幼彬.中國近代建筑總攬.哈爾濱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2]聞玉智.百年滄桑鑄就的建筑文化豐碑———關于哈爾濱多元化建筑風格的思考[J].北方論從,2002,(2).
[3]趙瑩.城市建設中的近代建筑保護再利用———以哈爾濱市為例[J].城鄉(xiāng)建設,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