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單正華
(四川大學,成都 050016)
作為文化研究領域“祖師爺級”的學術流派,自1964年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伯明翰學派就在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雷蒙·威廉斯等人的帶領下,立足英國社會的土壤,以文化研究為基礎,以歷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等眾多學科的相關理論為方法,探討了大眾傳媒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及其對受眾的影響、以及受眾最終的接受狀況,并由此而提出了媒介文本的多義性和受眾解讀模式的復雜性等相關理論。此外,作為批判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伯明翰學派也以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經驗學派研究之不足,并以其對受眾和受眾接收環(huán)境的關注,適應了現(xiàn)當代社會發(fā)展與理論研究的潮流,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應有的人文關懷,為世界傳播學的受眾理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伯明翰學派的相關研究成果,便受到了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在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的《媒介文化: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英國學者尼克·史蒂文森的《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媒》等著作中,都有專門的章節(jié)或內容探討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受眾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文化研究在西方學界的日漸“受寵”,伯明翰學派的相關理論也陸續(xù)被介紹到了國內——首先是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受眾研究理論,其后,內地學者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學術流派的重要性,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雷蒙·威廉斯等人的理論也被不同程度地運用到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中來,并由此而成為了當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傳播學界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源泉之一。
然而,相比西方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國內學界對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考察至今仍處于起步階段。以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為例,目前僅有潘知、林煒主編的《傳媒批判理論》、石義彬的《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陶東風的《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陸揚、王毅的《大眾傳媒與文化》等寥寥幾本著作,用部分章節(jié)對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與受眾研究予以關照。此外,盡管北京語言大學黃卓越教授[2]所率領的文化研究團隊近年來也將關注的目光投射到了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上,但是,上述種種研究成果,與伯明翰學派在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相較而言,甚至與西方學界的研究厚度相較而言,都顯得明顯落后。
2002年6月,伯明翰大學校方關閉了該校的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至此,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最終隱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正如黃卓越教授所言,“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隱退并不意味著文化研究本身的衰落”[3]換言之,這個在“文化界和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的事件的發(fā)生,也并不意味著國內外學界對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研究成果的關注熱度的衰退,這也應該是“兩碼事”——因為,不管是伯明翰學派的研究方法還是理論源泉,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深入到了文化研究的骨髓之中。
也正是在上述種種背景之下,河北師范大學位迎蘇副教授以其博士畢業(yè)論文為基礎出版的以系統(tǒng)研究伯明翰學派為己任的學術專著《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一書,也就具有了很強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對于該書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位迎蘇副教授的博士導師——四川大學蔣曉麗教授給予了十分中肯的評價。她認為,《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一書,從文化研究和傳播研究的結合入手,選取“受眾研究”作為主要視角,對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作了綜合闡發(fā),并以此為基點,對受眾理論的知識脈絡、方法論特征、經典案例和核心概念作了比較清晰的闡釋。這些論述,都“顯示出了作者較為扎實和全面的理論功底?!辈⑶遥谡撌鲋?,作者特別對伯明翰學派受眾研究的方法論價值作了準確的論述,“從而矯正了科學實證主義和管理學派對于受眾研究方法論的話語霸權,這是很有見地和啟發(fā)性的。”
實際上,《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一書的理論價值顯然還不僅于此。該書在對伯明翰學派不同時期的不同理論著書進行分析整理的基 眾研究、傾向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多樣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和抵抗性解讀的受眾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分別展開論述,重點梳理了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在各個時期的發(fā)展 變化,進而深度挖掘了該理論生成的社會語境和思想語境,探究該理論生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對該理論與其他相關受眾理論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揭示該理論在受眾研究史上的地位、影響及進一步的借鑒意義——這種詳盡而極具獨特視角的關于文化研究學派的總結,在目前國內學術界不僅因其極其少見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目前國內學術界尤其是傳播學界乃至大眾傳播實務界的具體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而言,也都具有一定的可資借鑒的現(xiàn)實意義。
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到200年6月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關閉,在長達四、五十年的時間里,伯明翰學派不同時期的領軍人物們在總體研究取向不變的前提下,建立了紛繁復雜的分支理論譜系,要在如此復雜的理論迷宮中深度揭示伯明翰學派和其他學派受眾理論研究的異同,進而彰顯其現(xiàn)實借鑒意義,這顯然需要作者具有超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理論駕馭能力。在《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采用文本分析、個案研究等方法,結合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等相關理論,在綜合考察英國社會各因素的具體影響的前提下,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將伯明翰學派各時期、各代表人物的理論著述的結構和內涵一一展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這,不僅正是作者上述能力的綜合展現(xiàn),也更進一步彰顯了《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當然,《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在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前提下,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又主要體現(xiàn)在該書對伯明翰學派受眾理論對國內研究和實務操作的啟示的研究稍顯單薄上——盡管該書用了最后一節(jié)來談論這一話題。眾所周知,任何一種理論的價值,都不能僅僅停留于歷史的塵埃之中,它對當代乃至當前學術研究,甚至是實務操作的指導、借鑒意義,才是它最大的價值之所在。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書如果能在其最后的篇章中,以更為厚重的內容,更加詳盡地分析伯明翰學派受眾研究理論對當代中國學界乃至傳媒實務界的指導、借鑒意義,該書當會更加完美。
[1]位迎蘇. 伯明翰學派的受眾理論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
[2]黃卓越. 教授同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該中心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而文化研究正是黃卓越教授近年來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
[3]黃卓越,鄒贊. 追述與反思:伯明翰學派與文化研究. 社會科學家,200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