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濤
(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 唐山樂亭縣 063600)
李大釗與青年的成長
王金濤
(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 唐山樂亭縣 063600)
李大釗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在中國革命的許多條戰(zhàn)線上進行過英勇斗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以民族解放為己任,以民生為重,忠貞黨的事業(yè),言行一致,磊落坦然,對我國青年的成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認為青年是國家的靈魂,是民族的未來,他寄無限希望于青年,他關心青年,熱愛青年,被一代青年視為良師益友。
一、珍視青春,指出青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應擔負起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重任。李大釗認為青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節(jié),他說“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也”。所以,他賦予青年以挽救民族之危亡的歷史責任,把青年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面對復興中華的使命李大釗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改變歷史、創(chuàng)造國家中的作用,青年是國家的中流砥柱。他鼓勵青年不要畏懼困難,要惟知躍進,惟知雄飛,要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在《都會少年與新春旅行》《今》《新的!舊的!》等文章中,李大釗提醒青年青春易逝,要把握美好的青春時光,并且應該拿出青春的精神,“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庇米约旱呐?,去開辟一條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等方面繁榮發(fā)展的新道路,去創(chuàng)造一種有趣味有理想的新生活,擔負起再造青春之中華的歷史責任。
二、關心青年的學習。一是明確學習目的。李大釗強調要培養(yǎng)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才。1920年李大釗贊助家鄉(xiāng)大黑坨村辦小學,學校成立時,他專門為學校寫了一副對聯(lián)“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作為學校校訓,后來這幅對聯(lián)一直流傳下來,這幅對聯(lián)也清晰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在教學中他率先垂范,認為“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應用要服務于社會,不能為個人名利”,他勉勵學生“為挽救危難中華而學”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服務于革命”。二是以德為先,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他要求教師“至少于每小時授課之余,當授以三五分鐘的人格教育?!边@里所指的人格教育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關心青年生活。李大釗關心青年的生活,他的長子李葆華曾經回憶“他很樂于助人,手頭上只要有錢,誰急需就送給誰,不講究還不還。自己也不講究吃,不講究穿,家里的日子夠過就行。”李大釗贈予羅章龍毛毯、為劉仁靜等入學緩交學宿費寫過擔保信等等都是他樂于助人的真實見證。李大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他的辦公室和住所是青年最喜歡去的地方,對于青年提出的問題,李大釗總是耐心解答,對于青年的困難,李大釗總是慷慨相助,他曾為毛澤東介紹工作,為實行半工半讀的學生征集勞務,與胡適等一起為謠傳傅斯年、羅家倫被安福俱樂部收買一事辯白,與蔡元培等發(fā)起組織北京女高師學生李超的追悼會等。
四、告誡青年要珍愛生命。因為對社會不滿又很難找到解救社會及自身的出路,許多青年陷入苦悶,選擇自殺,面對這種現(xiàn)象,李大釗指出時代文明與社會制度的缺陷是其根本原因,但李大釗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只知厭倦卑污的生活,不知創(chuàng)造高尚的生活,只知道向死里逃避舊生活,不知道向死里尋找新生活”這是不行的。青年不能做“舊生活的逃避者”,要做“舊生活的反抗者”,不能做“新生活的絕滅者”,而應做“新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青年要“拿出自殺的決心,犧牲的精神,反抗頹廢的時代文明,改造這缺陷的社會制度,創(chuàng)造一種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
五、指引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后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青年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他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把該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在北大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幫助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北大、女高師等校任教期間,利用合法講壇,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李大釗謙虛和藹,德高望重,因此許多青年把他看成自己的導師和引路人。
李大釗關心熱愛青年,在生命的最后關頭惦記的依然是青年,“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釗實當負其全責。惟望當局對于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釗感且不盡矣!”一顆愛護青年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鑒,李大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生命熱愛保護著青年,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堅定了青年的革命志向,純潔了青年的靈魂。
王金濤,女,(1978—),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從事講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