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伲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qū)文化館 安徽 六安 237000)
皋陶,又名皋繇、咎繇、咎陶、大業(yè),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lǐng)。生于堯帝之時,《史記正義》載:“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卒于夏禹之前,經(jīng)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輔佐堯舜禹,功高德厚,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备尢张c堯、舜、禹齊名,被后人尊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載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唐書·玄宗本紀》)。皋陶部落與堯舜禹等部落聯(lián)盟,是華夏族的核心。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謀劃的,皋陶從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yè)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后階段,正處于文明時代的門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并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于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chǎn)生,都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皋陶文化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一)興“五教”。在《尚書·大禹謨》中,舜帝評價皋陶:“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尚書·舜典》:“敬敷五教在寬?!彼^“五教”又稱“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拔褰獭睘楫敃r社會最基本的幾類社會關(guān)系確立了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使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及行為趨向文明,為文明社會正常秩序的初步建立打下了基礎(chǔ)。
(二)定“五禮”。《尚書·皋陶謨》中皋陶提出:“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蔽宥Y根據(jù)古人的解釋就是“吉、兇、賓、軍、嘉”。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兇禮乃喪禮,哀憫吊唁憂患之禮;賓禮系部落之間以及部落與部落聯(lián)盟之間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是用于親近人際關(guān)系、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活動?!拔宥Y”把社團內(nèi)部的傳統(tǒng)規(guī)定,發(fā)展成為各種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各種人際關(guān)系的行為禮儀,并逐漸滲入了反映血緣親疏、等級尊卑的內(nèi)容,是一種制度與文化上的建構(gòu),是符合“天秩”的,因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遵循的。
(三)創(chuàng)“五刑”?!渡袝?、《竹書紀年》、《左傳》、《史記》等古籍經(jīng)典都記載了“皋陶作刑”等事跡。皋陶五刑的內(nèi)容,根據(jù)《尚書·舜典》和《史記·五帝本紀》所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薄跋笠缘湫獭本褪峭ㄟ^公布圖像讓民眾知道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和違法后要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從而以恐嚇為手段達到威懾的目的;“流宥五刑”就是對那些應受大辟、宮、劓、刖和墨等殘損肢體的刑罰的罪犯以判處流放的方式來從輕發(fā)落;“鞭作官刑,撲作教刑”就是對違法的官員和學生分別處以用鞭和棍擊打的刑罰;“金作贖刑”就是罪犯以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銅錢為代價,使自己免受刑罰。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chǔ)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chuàng)我國刑法之始。
(四)立“九德”。在《尚書·皋陶謨》中,皋陶又提出了“行有九德”的觀點:寬而栗(秉性寬弘而有原則)、柔而立(性情溫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質(zhì)樸而能尊賢)、亂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擾而毅(謙和而有主見)、直而溫(正直而不傲慢)、簡而廉(具大略而能務實)、剛而塞(果敢而不魯莽)、強而義(剛強而不任性違理)[1]。皋陶制訂的“九德”,內(nèi)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zhì)、品德、才干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
(五)親“九族”?!熬抛濉敝f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以親九族。”在《尚書·皋陶謨》中,皋陶提出:“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币馑际且褂H屬寬厚順從,使眾多賢明的人努力輔佐,由近及遠,首先從這里做起。何謂九族?九族是指九種親屬的合稱。具體內(nèi)容說法不一。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二是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可見,“九族”泛指親屬,即部落聯(lián)盟核心的親屬部落,既包括父系的親屬部落,也包括母族和妻族婚姻關(guān)系的親屬部落。親“九族”實際是為了把親屬部落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形成核心力量,鞏固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部的團結(jié),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的貢獻體現(xiàn)在皋陶文化中,主要是破天荒地系統(tǒng)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觀念,而就是這些思想觀念,蘊含了中國最初的治國安邦之道,其思想精華被后世諸子百家吸收并發(fā)揚光大,竟成為千古鑄造華夏民族之魂的圣火和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源頭。
一是“人”的觀念。根據(jù)《尚書·皋陶謨》記載,皋陶同禹討論安邦之道時說:“在知人,在安民?!庇砺牶蠛苤匾?,接著皋陶的話說:“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即能理解人的是最聰明的,知人才能善用,對不同能力的人委以不同的職務,真正做到任人唯賢,人盡其才。給群眾以恩惠,群眾自然就感念帝王的恩德,統(tǒng)治地位就必然穩(wěn)固。禹對皋陶的話所作的精辟注解,實質(zhì)就是要以人為本,人安則邦安。這就是后世的民本主義思想的源頭。
二是“德”的觀念?!陡尢罩儭烽_篇就載皋陶說:“允迪厥德,謨明弼諧。”這也是在同禹討論時提出的。接著又對禹說:“行有九德”。要求加強自身修養(yǎng)(“慎厥身,修思永”),并詳述具有三德可以為卿大夫,具備五德就可以為諸侯,而天子就應具備九德,強調(diào)“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意思是強調(diào)修之以德,任人惟賢,順應自然規(guī)律,萬事可成。皋陶的“道德觀”為道儒兩家所傳承,從而發(fā)展成為統(tǒng)治中國二千多年的道儒兩家學派的思想體系。
三是“禮”的觀念。皋陶對禹說:“天秩(品級)有禮,自我五禮有庸(用)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币馑际钦f:既然天意制定了區(qū)別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的禮節(jié)并設計了五種服飾,就應順應天意,同心同德理政。既然安排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間的倫常關(guān)系,就應該有遵守的禮節(jié)規(guī)范,相處和睦。皋陶“禮”的觀念成為儒教理論的主要源頭,以“仁政”、“三綱五常”、“忠孝”為內(nèi)容的儒家封建禮教思想,實際上是對皋陶五典、五禮、五服的倫常觀的繼承延伸。
四是“法”的觀念。皋陶對禹說:“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睋?jù)文獻載“黃帝李法”,皋陶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系統(tǒng)提出了“五刑”,使法具備了真正意義上法的觀念。尤其可貴的是,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皋陶已經(jīng)提出“慎刑”、“輕刑”,從而達到“刑期于無刑”(《尚書·大禹謨》)的目的,即提出刑罰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消除犯罪的法制思想,為后世的法制起了典范作用,因此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他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與儒家的“德主刑輔”和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guān)系。
五是“和”的觀念。《皋陶謨》開篇指出:“謨明弼諧”,這是對輔臣而言的,要求他們之間和諧團結(jié),同心同德,治理國家。在講“五禮有庸”時又強調(diào)“同寅協(xié)恭和衷”,這是對天下所有人而言的,要求他們互相尊重,協(xié)調(diào)和諧,精誠團結(jié)。在舜帝聽完虁的匯報后,《皋陶謨》寫道:“庶尹允諧”,即確實和睦,收到實效。
皋陶確立的這五大觀念,落腳點還是一個“和”字,其關(guān)鍵又在“人和”。俗話說:“人和萬事興”。人和則社會和,社會和則百業(yè)興旺,人民安居樂業(yè)。所謂“和”,在這里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并歷經(jīng)幾千年而心心相傳,已經(jīng)深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里,縱貫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全過程,積淀于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為中華文化開了源頭,使中華文化綿延至今,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引用皋陶的話說,這正是“五觀五用”的結(jié)果,而其后一直主導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影響尤為深遠。
[1]王昌舜.尚書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