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貞
自傳記產生以來,歷史真實性與文學性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寫作者和研究者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史記》作為中國古代傳記的成熟之作,一向是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實精神傳世,錢基博先生卻認為 “太史公的《史記》不為史。何也?蓋發(fā)憤之所為作,工于抒慨而疏于記事,其文則史,其情則騷也”,這是對“持中記事”客觀性的強調。而郁達夫則認為《史記》以后的中國傳記都是一種“刻板舊式”,新的時代需要用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來代替這刻板的舊式的行傳,他明確提出:“傳記文學,是一種藝術的作品,要點并不在事實的詳盡記載,如科學之類;也不在示人以好例惡例,而成為道德的教條?!粢獙懶碌木哂形膶W價值的傳記,我們應當將他外面的起伏事實與內心的變革過程同時抒寫出來,長處短處,公生活與私生活,一顰一笑,一死一生,擇其要者,盡量來寫,才可以見得真,說得像?!边@無疑是對傳記文學性的召喚。
時至今日,當代傳記顯然要承擔起對歷史與文學進行雙重書寫的職責,真正實現胡適所說的“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的雙重價值。而宋清海先生的《石瑛傳》,正是從這兩個層面展開了自己的藝術追求。
作為有著“現代‘古人’”、“民國第一清官”、“辛亥革命元勛”、“湖北‘三杰’之一”等聲譽的辛亥名人,石瑛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二十幾歲即中舉人,之后又兩次赴歐洲留學,盡學鐵道、海軍、采礦、冶金等現代科學技術,期間陪同孫中山先生在國外開展外交活動、宣傳革命,其后隨孫中山先生回國,先后任大總統(tǒng)軍事秘書、全國禁煙公所總理、國會眾議員、中央委員、北大教授、武昌大學校長、上海兵工廠廠長、湖北省建設廳廳長、南京市市長、湖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等職,一生中命運跌宕起伏、悲壯奇特,并以一人之經歷勾勒出波瀾壯闊的民國大歷史。如何從繁多的史料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再現石瑛先生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成為《石瑛傳》首當其沖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意識,從“知識分子”這一角度切入,用“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將傳主的一生緊密串連在一起,在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敘事中彰顯出傳主獨特的哲學理念和精神情操。
作者在《石瑛傳》后記里說:“我認為先生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風骨和現代科學民主精神的曠代愛國知識分子,我將此作為先生的思想與精神內核?!闭窃趯@一思想和精神內核的把握中,作者為我們呈現出傳主精彩的一生和其背后宏大的歷史背景:小時候祖父對小石瑛的讀書習慣、勞動習慣、實踐習慣和人品操守的培養(yǎng),使其形成了一生不變的傳統(tǒng)士大夫風骨,這種以“入世”、“自守”為主要訴求的傳統(tǒng)士大夫風骨,又讓傳主在風云變化、外憂內患的民國歷史時期選擇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從而放棄仕途、遠赴歐洲留學,走向實業(yè)救國的道路。而在國外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涯,不僅讓傳主掌握了多種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理念,更培育了他堅定的現代科學民主精神,從而使他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國民革命和國民建設。
“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風骨和現代科學民主精神”不僅是《石瑛傳》的選材標準,更成為這本傳記的內在敘事線索。這一主線索的選定,使作者找出了傳主不同人生階段的內在聯系,寫出了他的執(zhí)著堅守、勇于實踐、哲學思想和各種現代理念,為他的言行舉止找到了內在的一致性:作者在講述石瑛的幼年生活時,著重描述祖父對他刻苦好學、勤儉節(jié)約、熱愛勞動、心懷天下等高尚品格的培養(yǎng);在講述石瑛海外留學生涯時,又濃墨重彩地渲染了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民主思想和制度對他的沖擊。
因為有了貫穿始終的主線索,洋洋灑灑接近50萬字的《石瑛傳》才能繁而不雜,吸引讀者一路讀下來。更可貴的是,作者采用了多元化的敘事技巧,為本書提供了更多的趣味性。
從整體布局來看,《石瑛傳》采用了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和同步敘事的時態(tài),這樣有利于帶領讀者全面了解傳主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甚至是他未來的命運走向。特別是在寫傳主人生轉折的關鍵之處,作者用自己的評論引導讀者去注意其內在的思想和精神理念:書中寫到1937年國民黨三中全會上石瑛與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人聯合提出“恢復總理三大政策,國公合作,聯合抗日,團結御侮”議案時,作者將這一行為界定為“石瑛政治觀念上一個歷史性的飛躍”——即從“與共產黨員交朋友”轉向“與共產黨合作”,并把這一轉變的內在原因歸結于“石瑛是個具有儒家傳統(tǒng)風骨的現代知識分子,始終堅持國家第一、民族第一、人民第一”。
除此以外,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內聚焦敘事手法,站在某個特定人物的角度上來講述,產生了多重敘事效果:比如說作者在寫傳主第一次到異國求學時,通過傳主對“另一個世界”產生的震驚感來描寫中西方當時的社會差異及其帶給傳主的震撼;寫傳主因祖國的召喚第二次留學歸來時,從同船工人的眼中來寫傳主“不像當官的,像是有學問的人;不像商人,可是又帶這么多的貨;不像一般華工,可是又坐通艙”的奇怪之處,傳神地寫出了傳主嚴于克己、一身學問、實業(yè)救國的形象。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的傳主,作者在《石瑛傳》中對石瑛這個人物形象進行了以“愛國”為性格主導因素的多方位描寫與塑造。可貴的是,作者并未因此將傳主寫成“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更多地將傳主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寫他對英國姑娘英蘭“發(fā)乎情止乎禮”的情感,寫他在會議上拍桌子罵人、冷漠對待主動來訪者的古怪脾氣,寫他堅決不滿足父親臨終前“過過煙癮”的固執(zhí),寫他對華鄂陽的不理解和斥責……在對這些性格側面的描寫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背面敷粉/注此寫彼”的手法,使其“愛國”的性格主導因素更為突出。
所謂 “背面敷粉/注此寫彼”,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個常用手法,指從反面著墨,用與人物主導性格相反的言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種手法在《紅樓夢》里面得到了最為成熟的體現:作者處處寫林黛玉尖酸刻薄小心眼,實際上是寫她的單純善良無心機;處處寫賈寶玉玩世不恭太多情,實際上是寫他反叛封建習俗尊重人人平等;處處寫薛寶釵賢惠得體落落大方,實際上是寫她明哲保身圓滑世故……在《石瑛傳》里,作者同樣使用了這種手法:傳主之所以冷酷地拒絕英蘭姑娘的示愛,是因為骨子里難以舍棄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傳主寧愿背上“不孝”的罪名,堅決不滿足父親臨終前要吸鴉片的愿望,是因為他要以身作則誓死禁掉南京的煙毒;傳主之所以對專門來訪者和衣著華麗者怒言相向,是因為他把耽誤工作和奢靡行為視為對國家資源的浪費?!氨趁娣蠓?注此寫彼”手法的價值在于,通過對比來強化人物的主要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生動,更能深入人心。
《石瑛傳》的藝術魅力并不僅僅局限于傳主本身,從人物這個層面來說,作者以傳主為中心,塑造出一大批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一生為革命奔走的孫中山先生、從嬉笑怒罵轉向山林歸隱的曹亞伯、和石瑛一起被稱為“湖北三怪”的張難先、嚴立三……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說作者在塑造石瑛這個人物形象時主要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手法,那么他在描寫石瑛周圍的眾多人物時,則非??少F地選取了各種現代主義敘事技巧。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對復調小說的嘗試。
復調小說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指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這確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的基本特點。在他的作品里.不是眾多性格和命運構成的一個統(tǒng)一的客觀的世界.在作者的統(tǒng)一的意識支配下層層展開。這里恰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他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某個統(tǒng)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間不發(fā)生融合?!痹谶@里,每個人物都有著平等的話語權,在相互交流、眾聲喧嘩中構成文本的張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石瑛傳》里面的一些人物確實發(fā)出了自己獨具個性的聲音,比如說石瑛的父親,作為一個標準的莊稼人,對兒子既沒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也沒有激烈的反對:石瑛高中舉人,家中熱鬧非凡,親友都來道賀,他的回答卻是:“他中個舉人,倒誤我?guī)滋斓墓?!他中他的,我干我的!”當石瑛決定辭職再次留學海外時,他的反應是勃然大怒:“你說,你是嫌官小,還是嫌錢少?”這是典型的農民式的實在,與革命者、知識分子的思維模式迥然不同。再如從性情激烈轉而退隱山林的曹亞伯,雖然屢屢成為石瑛不得志時的投靠對象,但他并沒有對石瑛無條件地肯定,反而總是在關鍵時候清醒地指出石瑛過于憂國憂民、不可能真正退隱,表現出隱士對入仕者的態(tài)度。又如石瑛在恩施期間一直想制約的對象陳誠,既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而與石瑛對峙,又始終堅持著對這位元老應有的尊重,是另一種豐滿人格的真實體現。
當然,作者對復調小說的寫作技巧,還停留在嘗試的階段,并未寫出各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和主體間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作者“以文為史”的創(chuàng)作追求所決定的。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重文”傳記風格和班固秉從的“重史”傳記風格都在后來的傳記寫作中有所傳承,現代文學史上的林語堂和胡適便是這兩種模式的代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傳記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人實事的寫作對象要求傳記必須以“歷史”為內在支撐,而讀者對趣味性、可讀性和深刻性的需求又要求作者對主題、人物和語言進行文學化的提煉,因此,用文學手法再現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并從中提煉出深刻的主體內涵,成為當代傳記寫作的出路之一,《石瑛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以文為史”的當代傳記典范。
①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3-4。
②郁達夫.什么是傳記文學[A].傳記文學研究[C].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50。
③胡適.四十自述[M].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3。
④宋清海.石瑛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69。
⑤宋清海.石瑛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2。
⑥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A].詩學與訪談[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5。
(《石瑛傳》,宋清海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