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杰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鄭州 450067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沉淀。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特指某一領域或某一范疇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有著鮮明的文化特性,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xiàn)的較為明顯,了解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及其成因對于學習語言有著重要意義。
(二)中西兩國文化的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在話語風格方面,中國人多依賴暗示性的陳述,避免直接闡述,并偏愛使用比喻和類推來解釋闡明觀點,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中國人在陳述、解釋、闡明、辯論其觀點時是循環(huán)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種復雜而有力的辯論方法和詞令。運用遵循一定的論證模式:先描述某一個具體事件,然后是回顧其歷史,解釋目前采取的措施,最后是展望和道德性勸戒。批評或勸告對方時,中國人常常使用委婉語、雙重否定、低調陳述或歷史典故,雖然間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請求時,中國人會盡力避免說出傷面子的話,力免表現(xiàn)出妄為、渴望、自私的語氣和態(tài)度。通過闡明請求的緣由,說話人為對方留有答應或拒絕的自由,因而保全了雙方的面子。這些言語風格和交際策略源于中國人文化上注重整體和諧的思想傳統(tǒng)。在中英語日常交際中,雙方經常鬧笑話或交際失敗,是因為中國人常以自己模式和策略,常常以己度人,錯誤地評估、應答對方的話語,反之,英美人亦如此。
(1)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成長歷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因為各個平易近族和國家的歷史成長歷程分歧,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不異。在兩種說話之間進行寒暄時,會經常碰著因為歷史文化差異而呈現(xiàn)的寒暄理解難題。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可采用類比的歷史文化的一個主要內容浮現(xiàn)為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平易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它具有濃密的平易近族色彩和光鮮的文化個性,蘊含著豐碩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浮現(xiàn)分歧歷史文化的特點。要對這些歷史典故進行適當?shù)睦斫?,就必需體味它們豐碩的歷史文化內在,并運用適當?shù)睦斫怏w例,否則就不成能很好地浮現(xiàn)和傳遞歷史典故的涵義。
(2)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前提和地輿情形所形成的文化,默示在分歧平易近族對統(tǒng)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采用分歧的說話表達形式。分歧平易近族在例如和審美情趣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地域文化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立場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惡毒心腸”、“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yǎng)龐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添,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說話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伴侶。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門因受其他說話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門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例如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常人皆有寫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白叟學不了新工具)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采璦”例如人饞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例如“居心叵測的女人”。
文化差異下的翻譯策略
翻譯不單純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還包含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兼容。劉宓慶先生也認為:文化的可譯性是由認識的同一性 及語義系統(tǒng)的同構原理和人類思維形式的同一性原理決定的。但同構的相對性及語言的模糊 性決定了文化的可譯性是相對的。為此,譯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遞文化信息。
(1)直譯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語的詞句轉譯成譯語的詞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語形式 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這種方法既可保留原語的民族色彩,又讓譯語讀者能 夠接觸大量的異族文化,從而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如:“條條大路通羅馬”,“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都是從英語直譯過來并被大家所接受的習 語。再比如:將“揮金如土”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要比選用現(xiàn)成的英語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這樣既不影響正確地理解原文含義,又保留了漢語的特點??傊?,直譯重在忠實原文,從內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決不等于提倡在翻譯中搞形式至上的機械轉換。直譯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獨特的文化風格,尤其適用于那些只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詞。
(2)意譯
如直譯無法盡顯原作風姿或造成目的語讀者理解困難,則有必要借助意譯。意譯是指將別的 民族語言中的無等值物詞按照漢語的構詞方法和構詞成分進行仿照。如將“hold a wolf by ears”譯成“騎虎難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譯成 “親密無間”;“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譯成“ 本末倒置”。反過來,把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譯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譯手法。和直譯相比 ,意譯更注重意義,忽略細節(jié),要求譯文自然流暢。換而言之,直譯和意譯的關系實際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關系。
(3)音譯
音譯適用于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音譯中,漢字已經不表意,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國影響很大的吉他樂隊,音譯成漢語為“ 披頭士”,由這個詞我們中國人便可聯(lián)想到此樂隊樂手的形象、風貌。再如:“cool”音譯 成漢語“酷”。一個“酷”字把時下年輕人追求新潮、前衛(wèi)、崇尚與眾不同、尋求個性發(fā)展 的言行與心態(tài)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
(4)闡釋
越是民族色彩濃重的詞語和事物、越是作家個性鮮明突出的地方,翻譯越是離不開“釋”。 通過下面兩段文字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到闡釋對文化差異的有效彌補。
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經濟大權。)purse set ring是錢袋子,握著錢袋子即掌握著經濟大權。
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譯者為使 原 文涵義明朗化,直接解釋說明了“關雎”與“三百篇”的關系及其內容,點出了作品的文化淵源。
綜上所述,漢英兩種語言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載不同的文化,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 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要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譯者除了要具備對兩種 文化的領悟、感應能力以及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努 力使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為構筑文化交流橋梁的譯者,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做到既尊重別國文化, 也尊重本國文化,使譯文盡可能達意、傳神,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1]陳茂新.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2]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李源.英漢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5]陸升、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6]李源.英漢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