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舞蹈是群眾文化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也是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一種主要活動方式。而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乃是群眾文化舞蹈的基礎與前提,就如同建筑藝術的設計一樣。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個人近年來群眾文化舞蹈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性思考,對于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要點,發(fā)表幾點拙見,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要點,可以分解為以下五個層面予以詳細分析與解讀。
創(chuàng)作是舞蹈藝術的基礎,而題材又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所以題材是舞蹈藝術基礎的基礎,是重中之重。
所謂題材,是指文藝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所描寫的、體現(xiàn)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xiàn)象。它來源于社會生活,是作者對生活素材經(jīng)過選擇、集中、提煉、加工而成的。作者選擇什么題材,如何處理題材,取決于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受其階級立場、世界觀和社會實踐的制約?!盵1]舞蹈藝術的題材,也是舞蹈創(chuàng)編者從客觀現(xiàn)實中或歷史資料中選擇出來構成舞蹈作品的原始材料,是創(chuàng)作者用以構成舞蹈文本的具體素材。
題材的選擇與處理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起步,它關系到一部舞蹈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有人曾說過:“題材好,就成功了一半,因為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边@一說法曾被安上“題材決定論”的罪名,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批判?,F(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事實充分證明,誰也無法否定題材選擇得好,確定會起到一個“占盡先機”的重要作用,會為作品的成功奠定一個堅實而又雄厚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歌德才明確地指出:“還有什么比題材更重要呢?離開題材還有什么藝術學呢?如果題材不適合,一切才能都會浪費掉?!盵2]我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魯迅也說:“選材要嚴……”[3]
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顧名思義,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因此題材的群眾性,就是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首要特點與頭等要點。
題材的群眾性,指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所喜歡、所感動、所接受的題材,而不是孤芳自賞、曲高和寡、高深莫測的題材。也就是說,是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通俗文化的題材。這也符合群眾文化舞蹈“興于民間,毀于廟堂”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為此,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者就要堅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選擇群眾直接參與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題材,以此吸引群眾的眼球,求得群眾的心動。
形象的親和性也是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要點之一。
形象的親和性是與題材的群眾性密切相關的,它指的是群眾文化舞蹈中的藝術形象,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擬人化了的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都與人民群眾心貼心、手牽手,成為人民群眾永遠也離不開、割不斷的形象。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東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傻柱子、小老媽等人物形象,都是群眾中的“小人物”的形象,倍受群眾喜愛與歡迎,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動人物”;又如漢族民間舞蹈龍燈舞中的龍、獅子舞中的獅子等動物形象,荷花舞中的荷花的植物形象,也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親近的舞蹈形象,其親和力也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在選擇舞蹈形象的時候,必須以具有親和力的形象為首選。
舞蹈的抒情性特征,是其本體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我國漢代的《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充分說明,舞蹈藝術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高手段,也是最后手段,它雖然只有形體動作并無聲音表達,但是卻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超常審美效果。
為此,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不僅要以抒發(fā)濃厚強烈、真摯動人的情感為重要任務,而且要特別以抒發(fā)平民情感為重中之重。
這種平民情感的內涵,是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情感,是真正老百姓的情感、老百姓的心聲。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建國初期的《紅綢舞》,就抒發(fā)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欣喜歡樂之情;《紅手絹》則抒發(fā)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普通農民的歡欣喜悅之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中要做到抒人民群眾之情、達普通百姓之意,必須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喜群眾之所喜,憂群眾之所憂,受群眾之所受,恨群眾之所恨,樂群眾之所樂。真正做到人民群眾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母親”,現(xiàn)實生活是文藝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藝術源泉。這正如革命導師列寧所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們?!币嗳缰芏鱽硗舅v:“……它之所以能夠存在,總有一個基本的條件,這就是我兩年說過的:‘廣大人民喜愛它。’毛主席曾說過:這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東西。它之所以為廣大人民所喜愛,是由于里面有人民性的東西,有符合人民生活的東西,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并且可能流傳到更遠的將來?!蔽覀儜斃斡涍@些原則性的話,不論任務時候,這些基本原則都不應當丟掉,不能倒臟水連同嬰兒一起倒掉。
風格的地域性也是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要點之一。
風格是藝術個性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藝術,無不以民族性作為立足之根。而地域性又系民族性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地域風格特色愈鮮明,民族風格特色也就愈強烈,所以魯迅才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與中國之活動有利?!盵6]
東北地區(qū)的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要強化關東地域風格特色;黑龍江省的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要凸顯黑土風格特色。
樣式的通俗性也是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要點之一。
樣式的通俗性,指的是選擇通俗的、廣泛的、普及的群眾舞蹈樣式,例如秧歌舞、交誼舞、迪斯科舞、街舞、集體舞等樣式,易于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并且易學、易跳、易于普及。
[1]辭?!の膶W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P11.
[2]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P11.
[3]魯迅.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J].魯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P294.
[4]列寧論文學與藝術[M](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P912.
[5]周恩來論文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P36.
[6]魯迅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P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