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和文化的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對審美意象有重要的影響。主體是客觀世界的認識者、適應者和改造者, 是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的人。作為主體的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生活環(huán)境、歷史演變的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客觀世界的對象,即便是同一對象,其映射到主體心靈中的結果也不盡相同,由此,同樣的對象所引出的象征又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徑庭。所以筆者試圖通過對中西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中的象征為題進行初步探索。
詩歌是語言最精粹凝練、藝術技巧最豐富多彩的一種藝術形式,十分講求形象思維,善于用簡潔的語言和新穎生動的形象來描摹景物,抒發(fā)情感。詩人的工作“就在于將外在世界的一切化為他的主觀情思,而后又將主觀情思化為客觀的意象,再將這種意象通過特殊的媒介傳遞給讀者?!?呂進1997 :40) 于是便產生了詩歌的象征。所謂寓“意”之“象”,是寄寓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物象入詩即為意象。詩歌意象和象征的構成,并非是詩人隨心所欲的任意選擇,而是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制約的。詩歌象征的背后隱含著深邃的文化意義鏈或文化語境,這個語境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風俗民情、歷史文化、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倫理取向等復雜的交互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賦予詩歌意象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使詩歌意象具有獨特的國俗語義,蘊涵著深沉的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在作品中帶給讀者強烈的藝術趣味和審美快感。
中西詩歌中有很多表現歡樂主題的作品,詩人通過選擇具體的客觀物象來寄予“喜悅、快樂”之情。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各民族詩歌中表達“歡樂”的客觀物象也不相同,如中國詩歌中常常以“龍鳳、喜鵲、花燭”等等作為“歡樂”意象,而英語詩歌則不然。下面就從民俗的角度,簡要論述一下英語詩歌中獨特的“歡樂”意象。
1、“東風”和“西風”的意象象征
風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之一,中外詩歌史上有不少以風為意象、借風抒情的作品。但是由于各國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外詩歌作品中“風”意象所蘊涵的民俗語義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東風一向是中國人崇尚的風,她是嚴冬過后春天的向導,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鼻赜^《畫堂春?東風吹柳日初長》:“東風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寶篆煙銷龍鳳,畫屏云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薄都t樓夢》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眲⒋蟀住逗I晚眺》詩:“微波吐露東風語: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而西風在中國人眼中是“蕭瑟之風”,是引起“草枯葉敗、景色凄涼”的風,如“古道西風瘦馬”。因此,中國詩歌中多以東風為意象來描寫春意,象征“歡樂”,而以西風為意象表示“蕭條、悲涼”。但是與漢語西風相對應的英語west wind 在英語詩歌中卻是常常以“美好、歡樂”的形象出現的。因為從地理位置上看,歐洲位于西風帶,當春天來臨,west wind 給大地帶來充沛的雨水,給萬物帶來勃勃生機。對于英國人來說,west wind 是溫和的風,從詩歌中我們便可以體會到那種風和日麗、萬物競長的情景,進而可以理解為什么west wind 意象在英語詩歌中的國俗語義就如同中國詩歌中的東風即“春風”,象征“歡樂”。
英詩中有大量歌頌west wind的詩句,如詩人喬叟(Chaucer)《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 The Canterbury Tales)中的 Zephyrus 即指西風。詩中描述道:“四月里普降甘霖,滋潤了早春三月干枯的大地,誘發(fā)出勃勃生機,引起花蕾競放,而這時,西風輕吹留下清香縷縷,田野復蘇吐出芳草綠綠。”再如,英國詩人梅斯菲爾德(John Masefield)《西風》( The West Wind) 中的第一節(jié):“這溫暖的風兒是西風,它充滿了鳥兒的叫喚;每當我聽見西風吹拂,淚水就涌上我的雙眼。因為它來自西方鄉(xiāng)土,來自古老的褐色山嶺,而且,西風還帶來了陽春四月、帶來了水仙。(黃杲火斤譯) (見吳巖等1983 :112) 此外,在雪萊(Shelley)的《西風頌》,彌爾頓(John Milton)的《致勞倫斯先生》以及彭斯(Robert Burns)的《琴》等詩歌中,都含有頌揚西風帶來歡樂和生機的詩句。由此可見,不同的地域給各自的民族文化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2、“白水仙”和“黃水仙”的意象
水仙中外都有,但是種類不同,中國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個變種,顏色為白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們喜愛,是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在中國野生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以上海崇明縣和福建漳州水仙最為有名,在數百年前,蘇州、嘉定等地也出產水仙。
每年春節(jié),能工巧匠們創(chuàng)作出的水仙盆景雕刻藝術,且能依照人們的愿望,在預定的期間里開放,給節(jié)日、壽誕、婚喜、迎賓、慶典增添了不少光彩。那栩栩如生,生氣盎然,耐人尋味,怪不得人們贊譽水仙一青二白,所求不多,只清水一盆,并不在乎于生命短促,不在乎刀刃的“創(chuàng)傷”,不在乎于嚴寒的“凌辱”,始終潔身自愛,帶給人間的是一份綠意和溫馨。
中國詩詞中也多有描繪贊頌,如黃庭堅:“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宋朝詩人劉克莊:“歲華搖落物蕭然,一種清風絕可憐。/不俱淤泥侵皓素,全憑風露發(fā)幽妍。/騷魂灑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卻笑涪翁太脂粉,誤將高雅匹嬋娟?!?/p>
而黃水仙在歐洲栽培歷史悠久。19世紀30年代以來,荷蘭、比利時、英國等國對黃水仙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栽培品種已達到26000個,每年還有新品種誕生。daffodil (黃水仙) 是石蒜科水仙屬植物,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daffodil 碧葉如帶、軒昂翠綠,其花狀似杯,幽香沁人肺腑。英國是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daffodil 在那里栽培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英國,最先感受春天氣息的就是daffodil 。每年三、四月份,這種daffodil 就搖搖曳曳地開遍了英倫三島。daffodil是組成英國的四大地區(qū)之一“威爾士”的區(qū)花,還是西方“愚人節(jié)”的象征,過此節(jié)時,人們通常用水仙花和雛菊裝飾房間,并組織家庭舞會。daffodil 開花郁郁蔥蔥,花色溫柔,清香誘人,給人帶來春的信息,帶來春的快樂,因而在英語詩歌中,daffodil 多作為意象象征“春天”,含“歡樂、喜悅”之義。如英國詩人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 )《黃水仙》( The Daffodils) 中的詩句:
裝配是產品制造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產品的可裝配性體現了產品及其裝配元件(零件或子裝配體)容易裝配的能力和特性,而可裝配性評價是基于產品的設計階段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獨地游蕩,象一片浮云,
That floats on high open vales and hills , 高高地飄在峽谷群山的上空,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忽然我看見一群,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 一大片金色的水仙花叢。
Beside the lake , beneath the trees , 它們在樹下、湖邊,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隨風起舞翩躚。
For often ,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我常常心緒茫然,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這些水仙便在我心頭閃現,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它們安慰了我的寂寞;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此時我心中便感到十分歡快,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隨著那些水仙跳起舞來。(饒健華譯) (見饒健華1990 :201 - 202)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詩人將一簇簇daffodils 看作是“歡樂、喜悅”的象征,為孤獨寂寞的心靈帶來了慰藉。詩句不但描繪出了daffodil 的迷人光彩和嫵媚風姿,也表現出了由daffodil 形成的令人陶醉的美景給詩人孤寂的心靈帶來的歡樂和慰藉。
再如布萊克(William Blake)《春之頌》( Spring Song)中的詩句:
Spring is coming , spring is coming ,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Flowers are coming too : 千萬朵花兒正綻放:
Pansies , lilies , daffodillies 紫羅蘭、百合花、水仙花,
Now are coming through.一朵一朵笑彎了腰。
(靜之譯) (見羅志野2001 :95)
這首詩歌以“Pansies”、“l(fā)ilies”、“daffodillies”等多種意象渲染了春天帶來的“歡樂”。
一個民族的詩歌是其所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發(fā)展是與民族文化藝術的演變同步的。作為詩歌基本構成單位的意象,就理所當然地被鍍上了形形色色民族文化的印記,積淀著民族文化深邃的內涵和情感。因此,中西藝術中意象的比較研究對我們翻譯和鑒賞詩歌有很大的幫助和借鑒意義,詩歌的賞析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風俗傳統(tǒng)。這樣,我們在真正深刻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意蘊的同時,也領略了東西方文化歷史的差異和傳統(tǒng)的演化歷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 1972.[Z]北京: 人民出版社,
[2]劉湛秋,陳敬容.1996.世界抒情詩選(續(xù)編) [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3]羅志野.2001.經典名詩[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呂進.1989.外國名詩鑒賞辭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5]呂進.1995.呂進詩論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6]呂進.1997.中國現代詩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
[7]饒健華.1990.英詩概論[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8]王德春.1992.國俗語義學和《漢語國俗詞典》[C]∥中國文化與世界.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