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尾 編輯/任 紅
重慶是川菜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博采全國各大菜系之長,兼收并蓄,妙味無窮,烹飪方法多種多樣,花色菜品達四千多個。然而,盡管重慶美食享譽天下,但沒有哪一種美食能替代火鍋不可動搖的地位——香飄萬里的火鍋,是重慶人的最愛。
因為巴渝多濕潤霧雨,冬季潮冷,重慶人就創(chuàng)造了一些以“麻辣”味著稱的祛寒食品,火鍋便是其中的代表。它融“麻”、“辣”、“燙”于一爐,既有無可比擬的香、鮮,也保留了民間長期以來邊煮邊吃的古風。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xié)會正式授予重慶市“中國火鍋之都”稱號。
在此之前,來自全國的8位專家組成的考察認定組匯集重慶,圍繞重慶火鍋的形成、發(fā)展和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調(diào)查和科學論證后一致認為,重慶火鍋以其餐飲規(guī)模之大、就餐人數(shù)之眾、層次之豐富、菜品之齊全、民俗風情之濃烈、文化積淀之深厚,在全國首屈一指?!爸袊疱佒肌敝貞c當之無愧。
以“火鍋之都”命名一個城市,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然而疑問是,中國火鍋,淵源流長,已有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重慶火鍋,從萌生草創(chuàng)到名揚四海,其發(fā)展史僅不過百余年時間。重慶火鍋為何后來居上,在中國火鍋這個大家族中一枝獨秀呢?
2009年10月31日,笫四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jié)隆重舉行,10萬市民冒雨燙火鍋。攝影/重慶商報鐘志兵/CFP
2009年10月31日,笫四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jié)隆重舉行,10萬市民冒雨燙火鍋。 攝影/重慶商報鐘志兵/CFP
據(jù)說以前長江邊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灘,停船即升火做飯驅(qū)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濕,船工吃后,美不可言。這食欲便沿襲下來,傳至重慶扎根,并漸豐富,成為川人特有的美食。
用火燒鍋,煮(涮)食物。這種烹調(diào)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四周,將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當時除民間食用火鍋外,從規(guī)模、設備、場面來看,以清皇室的宮廷火鍋為最氣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單上有:野味火鍋、羊肉火鍋、生肉火鍋、菊花火鍋等。鍋具形式已有雙環(huán)方形火鍋、蛋丸魚圓火鍋、分隔圓形火鍋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1796年,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1550個!
重慶麻辣火鍋出現(xiàn)較晚,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水鍋。四川作家李頡人在其所著的《風土什志》中考證,四川火鍋發(fā)源于重慶。
他寫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鍋,則發(fā)源于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nèi)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只,盆內(nèi)翻煎倒?jié)L著一種又辣又麻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jīng)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nèi)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失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人的口味?!鼻矣凶C據(jù):重慶火鍋較集中的地方是小米灘,據(jù)說以前長江邊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灘,停船即生火做飯驅(qū)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濕,船工吃后,美不可言。這食欲便沿襲下來,傳至重慶扎根,并漸豐富,成為川人特有的美食。
而重慶文史專家魏仲云以及評書名家程梓賢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磁器口的傳說》里講述了重慶火鍋發(fā)源的故事。
清朝雍正年間,一位八府巡按由水路來重慶巡視,途經(jīng)磁器口時想下船到碼頭上看看。因在船上被江風吹涼,受寒鼻塞不思飲食。當他下船乘轎來到過街樓丁字口時,巡按大人在轎中突然聞到一股極其誘人的香味,鼻孔一癢,連打了幾個很響的噴嚏,鼻塞頓開,食欲大振。巡按大人雖吃盡了山珍海味,但卻從來沒聞過這么誘人的香味,立即吩咐跟班衙吏去路上尋找。
一位跟班的“二爺”從丁字口到下河碼頭,順著這香味邊聞邊找,終于在磁器口燈籠橋橋洞下找到發(fā)出這香味的東西。一看,原來是七個叫花子正圍在三塊石頭支起的破砂鍋邊,但不知砂鍋里煮的是什么食物,翻滾的湯鍋飄出陣陣令人直流口水的香味。跟班“二爺”趕緊返回追上轎子,但不敢稟報是叫花子煮的殘湯剩羹,只說是一砂鍋鹵汁煮的雜碎鮮湯。當巡按大人到達城里朝天門重慶府臺衙門時,人都快餓昏了。跟班“二爺”立即吩咐重慶知府,叫衙門廚師按磁器口燈籠橋洞下砂鍋烹調(diào)的菜肴制作送來。廚師是個聰明人,一聽跟班“二爺”的述說,已明白是乞丐沿街討來的殘湯剩菜煮的大雜燴。他急中生智,找來燒炭的小火爐,支起一個小砂鍋,先將熬好的骨頭湯調(diào)好麻辣鹵汁,然后將切好的肝片、腰片,分裝八個盤子隨火鍋送上,一碟麻油調(diào)好味放在巡按面前,請巡按大人自己將各種菜品燙起來吃。此時的巡按大人早已是饑腸轆轆,加之鼻塞已通,見到炭火,煮沸的紅湯,撲鼻的香味令他口水直流,再一吃,果然味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巡按大人吃得滿頭大汗,開心極了,叫來廚師,賞銀五兩,并問廚師這是道什么菜?廚師急中生智:“啟稟大人,這是川東重慶名肴— —紅湯火鍋?!?/p>
隨后,重慶的知府、道臺,上上下下爭相仿照制作,四處宣揚,紅湯火鍋就在重慶場面上流傳開了。根據(jù)上述記載,可認定川味(麻辣)火鍋發(fā)源于重慶。
2011年10月28日,重慶巴南,第五屆中華美食節(jié)暨火鍋節(jié)隆重開幕。名冠世界的重慶火鍋仍然受到市民追捧。服務員們表演搭臺。攝影/重慶商報鐘志兵/CFP
比如專營咖啡的“漢宮”商店,也做起了火鍋生意,并廣告招睞云:“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p>
然而,重慶火鍋“定型”且今日能美名廣播,還得益于陪都時期的人口大遷徙。
抗戰(zhàn)期間,火鍋從沿街擺攤,改變?yōu)殚_店營業(yè)。不僅專業(yè)火鍋店愈開愈多,就連一些冷飲店,大餐廳也經(jīng)營起火鍋業(yè)務來。比如專營咖啡的“漢宮”商店,也做起了火鍋生意,并廣告招睞云:“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p>
許多外省人也愛上了火鍋,軍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鍋為席上珍肴。如國民黨軍統(tǒng)頭目戴笠就曾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以示闊綽。一些金融巨頭宴客也不到大餐館,而上火鍋店,認為吃火鍋既能開胃又別有風度。當時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員、畫家)也成了火鍋店的座上客。如電影界的名導演謝添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據(jù)民俗學者稱,抗戰(zhàn)初期,最有名的火鍋店是臨江門楊海林開的“云龍園火鍋店”和楊述林開的“述園火鍋店”、保安路蘭樹云開的“一四一火鍋店”、五四路楊建臣開的“不醉無歸火鍋店”,還有在南岸海棠溪橋頭由李文俊開的“橋頭火鍋店”。
而這些火鍋店之所以當時能揚名,一方面是設備較好,座場舒適。店內(nèi)設瓷面圓桌或方桌、矮桌配矮凳、高桌配高凳——這是因解放前重慶的婦女多穿長旗袍,坐高凳才方便——每桌只坐四人,桌面中央挖一個圓洞,放入泥水爐,鹵汁用的是銅鍋或鋁鍋盛裝,裝菜用的是金邊瓷盤,有的店還備有冰柜。另一方面是服務周到,每桌均定有專人制作鹵汁(以求味正,食時注意適時添加鹵汁,為換了顧客即時換鹵汁)。此外,還有專人管理爐火。加炭也很講究,一般不在桌上加生炭,而是先把炭燒紅了再加進爐膛,避免了煙、灰。每桌配有茶壺、茶杯,讓顧客邊吃火鍋邊喝茶,以解油膩。在烹調(diào)方面十分講究選料。如用牛內(nèi)臟必須是水牛的肚、肝、腰;用牛肉也應是黃牛的背柳肉、紅包肉(牛腿上的凈瘦肉)、和尚頭肉;摻入鹵水的同時還要摻入老蔭茶;甜料不用冰糖而用醪糟汁;調(diào)腸、調(diào)蘸碟都不用味精而用原汁原味。素菜只用豌豆苗、白菜心、黃蔥、蒜苗而不用菠菜,特別禁用豆腐(認為豆腐壞鹵水),血旺可以用,但不算營業(yè)收入,是作為工人們的小費。毛肚要剔去梗子和底板,專用葉子部分,切成二指寬約10厘米長的塊子。
抗戰(zhàn)時期一些曾在重慶居住后移居到臺灣的同胞,在離開重慶數(shù)十年后,仍然忘不了重慶的火鍋。他們常在報刊上發(fā)表懷念川味火鍋的專文,有的稱當年由怕麻辣到習慣麻辣,再到喜歡麻辣是川味火鍋入門的“三部曲”。有人還寫下當時流行的一首小詩:“朝天門、枇杷山,火鍋小吃店,伴我八年度磨難,飯菜麻辣香,霧都印記難消散!”幾十年都還念念不記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的“川味火鍋”,可見火鍋的吸引力是多么的大。
現(xiàn)如今的重慶火鍋,即在此基礎上演變而成的。
2009年10月31日,重慶火鍋節(jié),上萬人在南濱路吃火鍋。大家正圍著天下第一鍋一圈吃火鍋。 攝影/重慶商報張路橋/CFP
招待第一次來重慶的外地客人,燙火鍋是必選動作。重慶人首先會教朋友燙火鍋的方法,并會親自為朋友燙上一塊毛肚,一箸鴨腸。
2009年10月31日,重慶火鍋節(jié),上萬人在南濱路吃火鍋。大家正圍著天下第一鍋一圈吃火鍋。 攝影/重慶商報張路橋/CFP
在重慶,火鍋不僅是一種飲食,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無法切割的情感,是一道難以描敘的風景,是滲到骨子里的城市味道,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為,可以這樣說,火鍋燙出來的,正是重慶人鮮明的張揚性格:熱情似火,勇猛剛烈、粗獷豪爽。
在重慶,人們一般不說吃火鍋,而叫燙火鍋。重慶有“火爐”之稱,夏日酷熱難當,火鍋卻照吃不誤,甚至越熱越吃。
重慶人極為好客,那火一樣的熱情就像重慶火鍋。招待第一次來重慶的外地客人,燙火鍋是必選動作。重慶人首先會教朋友燙火鍋的方法,并會親自為朋友燙上一塊毛肚,一箸鴨腸。這時,外地朋友被三種“熱”包圍,一是被火鍋店的熱鬧熏陶,二是被火鍋的熱量烘烤,三是被重慶人的熱情感染。
重慶人燙火鍋總是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大聲說話。葷菜塊大片厚,白菜用手撕,鱔魚不洗,鯽魚活蹦亂跳,活魚鰍直接往鍋里煮。重慶人的火鍋可以從深夜吃到凌晨,甚至通宵。吃到高潮處,男人多會袒胸露背,劃拳行令。重慶人吃火鍋喜歡聲音大、言子多、節(jié)奏感強,贏了拳的手舞足蹈,輸了拳的開懷暢飲。且不論男女。
在重慶,有一座擁有吉尼斯紀錄的“德莊大火鍋”,該鍋直徑為10米,高度為1.06米,大鍋外沿由56個鼎狀小鍋組成環(huán)形圈,可供56人同桌吃火鍋,可謂氣勢恢宏。2004年的首屆重慶國際火鍋節(jié)上,竟有一萬多名食客同時坐在長達兩公里的火鍋長蛇陣中,一起開燙!
這就是重慶火鍋,和它所代言的城市精神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