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愷元
先出一個題目:某日,你下班后等公交車,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公交車還沒有來。這個時候,你的同事小白也過來等車。他看到這種狀況,就提議你們一起打車回家。你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但是,細(xì)想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方向和小白的恰好相反,一起走是不可能了。小白自己打車走了。你呢?如果從這里打車回家要花30元錢,乘公交車只需要2元錢,你會如何選擇?
通常,大家會計算,我既然已經(jīng)等了這么久,也不差這一會兒,所以,繼續(xù)等下去。也許真的10分鐘后,車就來了,你和一起等了很久的人擁擠地回到家里。雖然時間很晚,你也被擠得比較疲憊,但是,你仍然為自己節(jié)省了28元錢而感到高興。
你的答案是這樣的嗎?如果是,那么你就是“正常的傻瓜”。你遵循著自己非理性的感受,卻忘記了理性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別不服氣,先給你介紹個概念——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但又不可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錢、時間、精力等。行為決策理論專家發(fā)現(xiàn),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僅要看此事對自己有無好處,還要看過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過投入,這被稱為“沉沒成本誤區(qū)”。
常見的例子是,一個家庭希望孩子學(xué)鋼琴,花了不少錢給孩子買鋼琴,可沒幾天小家伙就厭倦了。家長看到投資要成為廢品,很焦慮,于是找來家庭教師,同時,又給孩子報更貴的班。并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后,孩子對鋼琴的態(tài)度變成了反感。我們看到,家長們因為沖動地投入,陷入了沉沒成本的深淵,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興趣和快樂,沉沒成本誤區(qū)讓他們完全忘了自己當(dāng)初買鋼琴的初衷——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再想想上面的乘車問題,既然前面已經(jīng)投入了那么多不可收回的時間,你完全可以結(jié)束這樣不確定的等待,讓自己舒服地盡快回家去。只不過,你和小白的不同之處恰恰是前面的付出。所以,你更容易因為前面的等待而繼續(xù)等待。
人們總是會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損失上,卻常常忽視自己的機(jī)會成本。在等待的歲月里,其實許多機(jī)會都已經(jīng)過去了,人生的激情也慢慢耗盡。
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你是打算做“正常的傻瓜”,還是理性的決策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