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庚,王處輝
(1.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天津 300071;2.天津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天津 300191)
如何避免族群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維持基本的文明秩序,是人類社會需要面對的永恒主題。在中華民族的童年期即中國的上古時期①現(xiàn)代學術中的上古指先秦,其上限較為模糊。本文所指為“五帝”和“三代”(夏、商、周)兩個時期的總和。一般以為,這兩個時段存在質的不同。不過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地證明這兩個時期具有的連續(xù)性特征。本文是對這一時期族群秩序連續(xù)性發(fā)展的考察。,眾多血親族群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逐漸確立了基本的族群秩序。其中的經(jīng)驗原則,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本文以社會人類學的視角,結合史學及考古學相關研究,對中國早期族群關系發(fā)展狀況做出考察。社會人類學為人類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關系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原則,這一點剛好滿足了中國早期族群秩序研究的需要。我們討論中國上古時期的族群關系問題,“族姓”作為血親族團共同的表征符號,成為區(qū)別不同血親族群關系的重要標志。有此工具,上古族群關系狀況得到較為清晰的呈現(xiàn)。
在中國文明的起源階段、帶有整體性的秩序格局出現(xiàn)之前,曾經(jīng)有一個族群關系空前緊張的時段。龍山文化到處可見的戰(zhàn)爭遺跡②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頁。便是例證。起初,族際沖突推動了族內(nèi)秩序的建立與鞏固。族群中的戰(zhàn)爭英雄成為軍政權力的擁有人③張忠培:《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1期。,他們將權力在宗族世系中傳遞下去。這一時期的堯、舜、禹除了擔任古國聯(lián)盟的首領外,“都各有其國”,在各自國內(nèi)實行王位繼承制④堯子丹朱、舜子商在其父身后“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史記·五帝本紀》)。。由此古國內(nèi)在秩序全面建立起來。不過古國內(nèi)部秩序越是完備,越可能調動更多資源參與戰(zhàn)爭,導致族際沖突加劇。這使得筑城現(xiàn)象成為龍山文化諸多戰(zhàn)爭遺跡中最為突出的方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是當時古國內(nèi)、外秩序狀況的集中表現(xiàn)。戰(zhàn)爭要在肉體上消滅對方。殺死敵國男子,掠奪女子作為生育工具,造成對生產(chǎn)力(含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的嚴重破壞。戰(zhàn)爭更要在精神上徹底消滅對方。父權制下祖先崇拜具有團結族群、建構秩序⑤李澤厚先生指出“正是‘祭’造成了‘倫’”。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383頁。等功能,成為戰(zhàn)爭破壞的重點對象。后世所見的掘祖墳、毀宗廟、遷重器等毀滅祖先信仰的行為必有所宗,其源頭應該可以追溯到文明起源階段??傊?,從肉體到精神上徹底消滅敵方的戰(zhàn)爭企圖,只能導致沖突全面升級,對人類早期文明構成威脅。人類真的會在自己的文明創(chuàng)造面前失去控制而陷入無休止的危機循環(huán)之中?
秩序在混沌無序中產(chǎn)生。華夏先民在五帝時期已經(jīng)探索出若干族群關系模式,開始解決上述問題。
首先是姻親模式。起初,族群沖突中的勝出者以暴力權威為基礎建構了族群秩序。史載“黃帝內(nèi)行刀鋸,外用甲兵”(《商君書·畫策》)?!芭c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而奪其志”?!芭c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史記·五帝本紀》)。秩序維護需要權威,黃帝以其赫赫戰(zhàn)功確立了其族群秩序權威中心的地位。然而暴力總是無法長久。借助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制度,一種較為穩(wěn)固的秩序安排出現(xiàn)。自母系氏族以來,外婚制一直是人類基本的社會制度。在權威中心確立之后,以外婚制為基礎的姻親聯(lián)盟,成為族際秩序建設的主角。姬姜聯(lián)盟是姻親聯(lián)盟的典型代表?!包S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國語·晉語》)。炎黃二族累世通婚的情況一直延伸到周代。黃帝姻親聯(lián)盟應該不止于姬姜兩族,“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保ā秶Z·晉語》)黃帝之子族姓各不相同,令人費解。楊希枚先生給出的解釋較為合理,以為這是黃帝族群與多個異姓族群通婚的結果。父權制早期,子女開始從父系生活,而其族姓尚從母系,因而造成了黃帝一族十二姓的情況①楊希枚先生說見于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梢赃@樣理解,黃帝以其戰(zhàn)爭能力確立了暴力威權,各個族群為表示對其權威的認可,紛紛與之通婚,一個大型姻親聯(lián)盟出現(xiàn)。這是一種依托外婚制、擁有共同中心(暴力權威)和若干組姻親關系的“輻輳式”族群關系模式。黃帝為姬姓之祖,黃帝時代姻親關系模式在周代仍然有跡可尋。周王室及其姬姓封國擁有統(tǒng)治權威,它們在姻親方面也表現(xiàn)出“輻輳”形態(tài)。接受魯侯嫁女的封國有:紀(姜姓)、齊(姜姓)、莒(己姓)、鄫(姒姓)、邾(曹姓)、郯(嬴姓)、宋(子姓)等七國②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作為姬姓的最重要封國,魯侯的姻親關系向多個異姓封國輻射,應該是輻輳式姻親格局的再現(xiàn)。
其次,擬親模式。唐虞之際,普遍的父權制時代已經(jīng)到來③唐虞夏商周秦各代男性始祖都追溯到這個時期,我們認為至晚到唐虞時期,父權制時代全面建立。,各個主要族群都確立了父權制的基本信仰(祖先信仰)和規(guī)范原則(如長幼之序)。當父權制的信仰、原則被用于族際秩序的確立時,擬親聯(lián)盟出現(xiàn)。在某一地區(qū)長期生活的若干族群,由于都是族群競爭中的佼佼者,彼此實力相當,一時間很難通過武力徹底解決問題。于是通過會盟協(xié)商的方式確立了一種擬制血親的秩序安排。“祝融八姓”是其中代表。族姓不同的八個部族(己姓、董姓、彭姓、禿姓、妘姓、曹姓、斟姓、羋姓)之間是沒有血緣聯(lián)系的。但他們“仿照同姓宗盟、序齒先后,以己姓為長,以羋姓為幼”,確立了以己姓祖先顓頊為共祖的擬親聯(lián)盟④李零:《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218頁。。在高度重視血親關系的古代,擬親聯(lián)盟同樣能夠長久地維持族群關系的穩(wěn)定。長幼之序一旦被用于確定族群之間的等差秩序,就代表了族群關系發(fā)展的新內(nèi)容。這種情況雖然不能等同于出現(xiàn)在文明時代的社會等級體制,但還是讓人們看到等級制度的雛形。
第三、古國聯(lián)盟模式。為因應父權制時代復雜的族群關系狀況,一個以堯為共主的大型古國聯(lián)盟(簡稱“國聯(lián)”⑤張 忠培先生提出堯舜禹聯(lián)盟為“國聯(lián)”,是政治實體的聯(lián)盟。參見張忠培:《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1期。)出現(xiàn)。如同擬親聯(lián)盟依靠氏族內(nèi)部長幼之序確立族群秩序,“國聯(lián)”仿照“部落聯(lián)盟”⑥由若干胞族或由更大數(shù)量的氏族直接組成。部落是血脈相通的血緣共同體。的組織原則來處理內(nèi)部關系。摩爾根觀察到易落魁人的部落聯(lián)盟有以下特征:部落聯(lián)盟基于血緣親屬關系之上,組成聯(lián)盟的各個部落是親屬關系。各個血緣親屬部落在部落的一切內(nèi)部事務上“完全平等和獨立”。聯(lián)盟通過議事會的形式最后決定一切事務。聯(lián)盟“沒有主掌執(zhí)行權的首腦”。聯(lián)盟“有兩個具有平等職能和平等權力的最高軍事首長”等等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90-91頁。?!皣?lián)”由政治實體組成,在性質上要高于部落聯(lián)盟。以堯(祁姓)舜(媯姓)禹(姒姓)契(子姓)后稷(姬姓)伯翳(嬴姓)皋陶(偃姓)伯夷(姜姓)等為首領、族群內(nèi)部實行王位繼承制的古國各個政治實體(“古國”)①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119頁。,采用類似部落聯(lián)盟的方式組成古國聯(lián)盟?!皣?lián)”有常設的議事機構(如“四岳”)協(xié)商解決重大社會問題、舉薦“帝位”繼承人、治理水患災害、推舉官員等等。通過“禪讓”實現(xiàn)聯(lián)盟領導權的新老交接。國聯(lián)與部落聯(lián)盟最大不同在于其首領擁有極大權威。一些麻煩制造者受到嚴厲懲罰。帝堯曾“流共工”、“放驩兜”、“遷三苗”、“殛鯀”;帝舜“流四兇族,遷于四裔”(《史記·五帝本紀》);“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韓非子·飾邪篇》)。樹立權威是整合不同血緣群體的關鍵??傊皣?lián)”組織成熟、影響巨大,上可匯集以往族群關系處理之經(jīng)驗,下則開啟夏商周國家族群秩序之先河,成為上古族群關系發(fā)展的重要樞紐。
以上“模式”是族群關系早期發(fā)展中的典型成果。它們分別通過聯(lián)姻制度、擬親制度以及政治實體聯(lián)盟制度的建立,為上古族群秩序的最后確立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聯(lián)盟共主地位在某一族姓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全面?zhèn)鞒?,帶有整體性的秩序格局初步呈現(xiàn)。由統(tǒng)治族群作為族群秩序專職建構者和維護者,上古族群秩序全面展開。夏商周三代文明發(fā)展以西周為最高峰,周代族群秩序也最為成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內(nèi)容。一個西北小邦在武力滅商之后,要控制東方的廣大疆土,建立一族對多族的統(tǒng)治秩序,如何可能?數(shù)百年中,周人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創(chuàng)新對此做出回答。
第一、封建親戚形成聯(lián)盟主體架構。
周人沿襲黃帝以來的一貫做法,以武力確立其共主地位之后,著重發(fā)展封建制,培育姬周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地方勢力。周人超越前代的地方在于大規(guī)模地封建同宗子侄,到東方各地筑城殖民,武裝守衛(wèi)。猶如一個殖民團隊的孵化器,封建制能不斷推出武裝力量②“武裝拓殖通西周之世皆然”。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24頁。,在中原及其周邊地區(qū)先后建立五十余個姬姓邦國,在形式上將以一(姬姓一族)對多(異姓多族)的艱困之局轉變?yōu)橐远啵斩鄧Χ啵ó愋斩鄧┑木饩置妗?/p>
根據(jù)李零先生的總結,周代封建同姓諸侯的狀況可分為八組:一、太王之后:吳。二、王季之后:虢,東虢出虢仲、西虢出虢叔。三、文王之后: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四、武王之后:邘、晉、應、韓。五、周公之后:凡、蔣、邢、茅、胙、祭。六、召公之后:燕。七、厲王之后:鄭。八、其他:虞、芮、焦、滑、揚、韓、魏、隨、唐③李零:《中國的兩次大一統(tǒng)》,http://wenku.baidu.com/view/b11c1f0f76c66137ee0619ea.html.。
封建同姓諸侯首要條件就是“選建明德”。選拔王室子弟“明德”者封建國家。所謂“德”,就是祖制王命④《春秋左傳正義》:“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可見,德有制度、法度之意。李澤厚以為德之社會義,“博施恩惠,團結群體之氏族體制規(guī)則。”(《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頁)氏族血親組織之規(guī)則多以祖宗之制的形式存在。周王為周人族長,王命既是祖制的延續(xù),又可轉化為祖制。。明德就是發(fā)揚祖德,旗幟鮮明地遵循祖制、順從王命,服從天子諸侯的等級秩序安排。滿足這個條件,就可入選封建諸侯的行列?!肮懿套鱽y”之后開始了對明德的強調。管叔、蔡叔(武王之弟)因為參與商人的叛亂,前者被殺,后者流放。周公在蔡叔之子“改行帥德”后,“命之以蔡”,在命書中說:“胡!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保ā蹲髠鳌ざü哪辍罚盁o違王命”是對明德的最好詮釋。能明德,就是能夠與天子同心同德,無違王命,分封各地的姬姓諸侯不負使命,藩屏周王。姬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秩序穩(wěn)固,是封建制度的設計者需要解決的頭等問題。
周人封建同姓諸侯情況從地域看可分為九組:一、東周諸姬(以洛陽為中心。占領夏故地的南部):周、鄭、虢(東虢)、單、邘、原、雍、祭、管、滑、應。二、晉國諸姬(占領夏故地的北部):晉、霍、揚、賈、郇、韓、魏、虞、虢(北虢)、焦。三、魯國諸姬(占領東夷故地的南部):魯、郕、茅、郜、滕。四、衛(wèi)國諸姬(占領商故地):衛(wèi)、邢、共、凡、胙。五、淮水諸姬(占領南淮夷故地):蔡、聃、蔣、息。六、漢陽諸姬(占領漢水流域,阻擋楚國北上):唐、隨(曾)。七、燕國(控制周的北土)。八、吳國(控制周的東南)。九、其他:召、毛、畢、酆、芮①李零:《中國的兩次大一統(tǒng)》,http://wenku.baidu.com/view/b11c1f0f76c66137ee0619ea.html.。可見,周代封建諸侯有通盤考慮,姬姓封國強據(jù)戰(zhàn)略要塞,以保持對異姓族群的武力威懾,為統(tǒng)治秩序的確立提供保證。
周人還通過封建甥舅親戚,擴大暴力權威的基礎,發(fā)展“以多對多”族群統(tǒng)治格局。姬姜世代通婚,在先周時期已成為民族共同體②朱 鳳瀚先生指出西周建國前早已形成了以姬姓為骨干的民族共同體。參見《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第227頁。另外齊思和先生以為“姬姜是同一民族的兩支族”。參見齊思和:《西周地理考》,收入《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姜姓族是周人最重要的軍事盟友?!对娊?jīng)·大雅·大明》在講述周人王季、文王、武王修身齊家、平定天下的過程時,唯一提到的異姓人物師尚父(姜尚):“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睕Q戰(zhàn)牧野之際,姜尚是戰(zhàn)姿英武的沙場英雄;“遷九鼎、修周政”之時,他是奇謀至功之士。故首封于齊,為齊太公。齊國享有軍事特權?!妒酚洝R太公世家》: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饼R由此得征伐權,為大國。周天子將討伐不享、征討暴虐的軍事權力賦予齊國,實際上是對統(tǒng)治權的分享。從后來的情況看,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之后,就沒有忘記姜姓的政治使命,通過尊王攘夷一度挽救了東周王室。姜姓族的許、申、呂等,也都作為姬周的軍事盟友而立功封國。姜姓在分擔了姬周統(tǒng)治權的同時,也擴大了姬周的統(tǒng)治基礎。姬姜(姻親)聯(lián)盟因此成為周代族群秩序格局的基礎架構。
所以,較之堯舜禹古國聯(lián)盟,以姬姓族為主導的諸侯國聯(lián)盟的最大特點在于,封建親戚立國,從而構建以周王為核心的龐大親戚網(wǎng)絡,極大地改變了“我族”與“他族”的力量對比。由于姬姓親戚封國之間聲氣相通、血脈相連,只要團結一心、一致對外,“我族”與“他族”的均勢狀況就轉換為“統(tǒng)一聯(lián)合體”相對“零散個體”的絕對優(yōu)勢局面,如此形成周初族群關系基礎格局。異姓諸侯無論是祝、杞、薊等“古圣之國”,還是楚、徐、萊等“服國”,只能處于從屬地位。即便其中有一二強大者(如楚),也無法改變族群關系的整體架構。由此,以姬姓為主體、姬姜聯(lián)盟為主干、其他姓族共同參與的西周族姓大一統(tǒng)的秩序格局基本成型。
第二、融入親緣因素的等差之制。
周代族群關系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具體而復雜,表現(xiàn)為以族姓為基礎的族群等級差異以及通過血親因素彌合族群差異兩個方面。下面以五等爵制為例加以說明。
周人通過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劃分等差,在為數(shù)眾多、類型多樣的諸侯國之間確立秩序,眾所周知。不過五等爵中體現(xiàn)的族姓等差問題,似乎沒有引起足夠注意。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③主要參閱了瞿同祖先生著作而略作補充。參見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8頁。,我們找出有爵位的45國,并按族姓區(qū)分開(如表一所示)。其中與周王同姓的封國25個,異姓封國20個。即便從直觀上也能看出,爵制安排存在族姓差別待遇。較高爵制(公、侯、伯)的27國中,姬姓封侯伯者17國,其中魯、晉、衛(wèi)、蔡、邢、隨、息等7 國為侯爵,曹、鄭、滑、北燕、凡、祭、單、毛、召、郕等10國為伯爵。異姓10國中封侯者,有姜姓的齊、紀,媯姓的陳、曼姓的鄧等4國。異姓中封伯者有秦、滑和申以及由侯黜為伯的杞(姒姓)、薛(任姓),共5國。另外封公爵者1國(宋)。異姓中能夠獲封較高爵等的,多為姬姓的甥舅親戚之國。姜姓為姬周之累世婚族、篤定盟友,且多有戰(zhàn)功,所以齊、紀、申獲封侯、伯。陳由于“武王元女太姬”配胡公滿(舜后,陳始封之君)而封侯。較低爵等有子、男。
從以上資料看,姬姓獲封較高爵等(公、侯、伯)的比例(17/25)遠高于異姓這一比例(10/20);而異姓封較低爵等(子、男)的比例(10/20)要高于姬姓同類比例(8/25)。
我們引入統(tǒng)計學方法來說明上述差異,首先將上述表格中做適當調整。由于姬姜族群的特殊關系(世代通婚、軍事盟友、分享統(tǒng)治權),把姜姓封國的齊(侯)、紀(侯)、申(伯)、許(男)以及陳(侯)從異姓轉入同姓及親戚(姬姜族姓)行列。同時把爵等分為高低兩級:公、侯、伯為高等級,子、男為低等級。對族姓與爵等進行卡方檢驗。
表一 周代諸侯封爵情況按族姓分布表
經(jīng)過檢驗,Asymptotic Significance.0.053 〈 α =0.1,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1的情況下,族姓與爵等相關。即可以認為在爵位授予中存在族姓差別待遇的情況:姬姓的子侄甥舅更容易獲得較高爵等,而其他族姓更可能得到較低爵等。
周人在爵制中對異姓諸侯的“優(yōu)待”,本質上是對他們的不信任,這在幾個異姓較大諸侯中得到體現(xiàn)。首先是楚國(子爵)。《史記·楚世家》載,成王時楚與魯、衛(wèi)、晉、齊等國一起服事周王。為子爵(《春秋》稱楚子),以其族姓相異之故。楚的不良記錄很多?!俺暟┎蝗?,王祭不具”,且為“周昭王南征不復”的疑似元兇,使得“楚子”地位更加難以改變。其次是宋(公爵)。宋為殷商遺民封國,是周代所有諸侯中唯一獲得公爵的情況①《春秋》尊魯故稱國君為魯公(其爵位當為魯侯),諸侯死后稱公是另一種尊稱。二者都不是實有。。“宋為客,不是臣,不與其他諸侯等齒,故地位高于列國一等”②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21頁。。然而只要查看周初封建國家的地圖,宋國的周邊到處都是姬、姜封國,就明白周人的待“客”之道其實充滿了戒備之心。宋封公爵,無疑在提醒諸侯宋的特殊性,需要時時加以提防。所以表面上高高在上的宋公們,其內(nèi)心應有高處不勝寒之感。再次為秦(伯爵)。秦襄公護衛(wèi)平王建東周有大功,封為伯爵?!胺庀骞珵橹T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其時周已衰落,無力收復祖宗發(fā)祥之地。周王封秦地于西土,意圖明顯,即讓秦、戎鷸蚌相爭,好讓自己漁翁得利。
爵制不僅具有表現(xiàn)族姓等級地位的顯性功能,還具有整合異姓族群的潛在功能。西周時期“國家混合在家族里面”③侯外廬:《韌的追求》,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235頁。,倫理、政治合一。一方面,血緣輩分關系成為確立族群之間政治等級關系的最佳依據(jù)。血親等級關系的稱謂如公、伯、子、男,直接轉化為爵位名稱,足見二者淵源很深。另一方面,血親關系天然地包含有親子之愛與親戚之情的內(nèi)容,也自然轉入爵制安排之中,使之暗含了倫理親情的成分。周王授予諸侯以爵位,宛如族長為各個家族成員標明族屬身份以及確立族內(nèi)地位的活動。擁有爵位就擁有了某種族屬身份,爵位的升降則表明族內(nèi)地位的改變。對于異姓中表現(xiàn)不恭敬者,如宋公不(朝見)王、楚子納王子朝,“王室宣其罪,以師討伐之外,便不見下文”④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頁。,未見有爵位取消的情況。所以,為表達懲戒之意可以降爵而非消除爵位。好比家長對犯錯誤孩子的懲罰,但不能因此就斷絕親子之情。一旦有好的表現(xiàn),還會有升爵的表示。杞(姒姓)初封侯,一度黜為子爵,后又升為伯爵?!靶值茈m有小忿,不廢懿親?!眰惱砬檎x高于利益紛爭(非根本性)是周人處理族內(nèi)事務的基本原則。同樣的原則,也有被應用于異族的情況。于是倫理情分在周王封建諸侯、以恩加爵等時得以延伸,異己仇敵可能得到寬容,異姓諸侯也會享受恩典。
諸侯各國在以爵等相互區(qū)分的時候,還因為爵制共同隸屬于以周王為族長的擬親制大家族。這意味著爵制具有血族區(qū)分與族群整合的雙重功能。以爵制為基礎,周代族群關系在秩序化進程中前進了一大步。
第三、共祖信仰。
與現(xiàn)實大一統(tǒng)的族群秩序格局相對應的是,周人追求觀念上信仰上的統(tǒng)一。祖先信仰對上古血親族團極為重要。根據(jù)楊希枚先生的研究,族姓是同出于某一祖先的若干血親團體的集合⑤楊希枚:《論先秦姓族和氏族》,《楊希枚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頁。。血親團體因為共同的祖先而整合在一起。向上追溯,每個血緣族團都會對建立王朝的祖先或封建國家的始封之君頂禮膜拜,貴族子弟從祖先手中繼承了爵祿地位,他們心目中的祖先信仰無疑至為重要。再往上,族群祖先往往感天神而生,這是族群起源的神圣記憶。追溯到根本,每個姓族會有一位“古帝”⑥“帝系之帝不過是一種追到頭的老祖宗”。參見李零:《考古發(fā)現(xiàn)與神話傳說》,《李零自選集》,第73頁。。古帝往往兼具族群鼻祖、文化英雄(制度器物的發(fā)明人)、軍事首領等多重身份,是族姓全體成員認同的生命之源、人文之祖和守護神。春秋族姓所能追溯到的古帝有:黃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昊(嬴姓)、太昊(風姓)、帝堯(祁姓)、帝舜(媯姓)等。另外帝嚳(姬姓)為唐、商、周共祖,顓頊(姬姓)為虞、夏、楚共祖。還有祝融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的共祖。如此眾多的古帝,表現(xiàn)了多元化的信仰特征。為了滿足信仰統(tǒng)一的需要,周人整合出一個與現(xiàn)實中族姓關系秩序相一致的信仰系統(tǒng)。
表二 諸侯族姓與爵等分布關系表(調整后)
周人的做法是“以姬姓的祀統(tǒng)為主線,而把與周有關的部族串聯(lián)進去”,形成了時間超長涵蓋上古時期、規(guī)模超大牽連五大族群的古帝系譜——黃帝帝系①李零:《出土發(fā)現(xiàn)與古書年代的再認識》,《李零自選集》。。《史記》的《五帝本紀》和夏、商、周三本紀中串聯(lián)起來就是這個帝系的基本規(guī)模。它以黃帝(姬姓)為始祖,下分為顓頊(姬姓)、帝嚳(姬姓)兩支,進而由顓頊分出虞(媯姓)、夏(姒姓),由帝嚳分出唐(祁姓)、商(子姓)、周(姬姓)等幾大支系,形成一、二、五的世系格局。這個帝系究其實是周人重塑族群歷史的結果。唐、虞、夏、商、周是先后擔當“共主”角色的五大族團。周是后來居上者,周人當仁不讓地追溯姬姓始祖黃帝作為上古祖先大系的根本。其他古帝要么進入這個帝系,要么被周人排除在外②炎帝系統(tǒng)因為是周人的姻親,太昊、少昊族系居東方,與周人關系疏遠,沒有列入帝系。出處同上。。黃帝帝系是周人現(xiàn)實威權的反映③由于見于東周的世系書中,黃帝帝系的形成時間一般以為在東周。本文以為作為對姬周權威的反映,其出現(xiàn)應追溯至西周。。不過在上古族群秩序形成與鞏固的過程中,黃帝帝系進一步發(fā)揮了推動族群整合的功能。原本在信仰上各自獨立的族群,完全可以通過確認黃帝的共祖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血緣關系,為大家相互尊重、和諧共生以及最終走向融合提供了基礎性論證??梢姡壱蛩厝允侵艽刃蚪嫷闹匾A。最終我們所看到的黃帝帝系,是姬周族姓的統(tǒng)治權威與族群血緣紐帶的共同作用在信仰層面反映的結果。
總之,周代封建親戚成功改造諸侯聯(lián)盟體制,創(chuàng)制五等爵制,樹立共祖信仰,終于形成既有暴力威懾又不乏血親情分、既申明族群等差又能包容各個族類的秩序格局。這一格局在保留歷史上族群關系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構擬宏大,多有創(chuàng)作,代表了上古族群秩序最高水準。可以認為,上古族群秩序至西周全面形成。
上古族群秩序本質上是一種血族之間的威權統(tǒng)治架構,是擁有暴力權威的“中心族群”對其他族群的統(tǒng)治關系之集成,是各個族群基于與“中心族群”關系的強度(被信任度)分處不同等級的族群分層結構。而倫理情誼在粉飾族群關系本質上面起到相當作用,是維系族群關系、穩(wěn)定族群秩序的重要紐帶??梢姡y(tǒng)治權威與倫理情誼是上古族群秩序形成進程中的關鍵因素,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上古主要血緣團體之間的秩序建構得以實現(xiàn)。
上古族群秩序化進程的一般性經(jīng)驗可以總結如下:一、多元一主。上古族群秩序依托權威族群的主導作用,通過各個族群的共同努力,以多元一主為特性的族群關系格局解決了眾多族群如何相處的問題。二、共通性。圍繞血緣關系形成的現(xiàn)實網(wǎng)絡以及共同信仰類型(祖先崇拜),在族群秩序建構與維護中起到了溝通渠道與交流平臺的作用。三、共識性。各個族群在經(jīng)過碰撞磨合對話溝通,能夠接受聯(lián)盟共主體制,認同于族群共祖(黃帝)的觀念信仰,并形成了一種包容異己、和諧共生的秩序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