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蒞驪
1848年,夏洛蒂·勃朗特在給喬·亨·劉易斯的信中這樣寫道:“你為什么那么喜歡奧斯丁女士?對這一點,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本來沒有讀過《傲慢與偏見》,看到你那句話,我把這書找來讀了??晌铱吹搅耸裁囱??一張平凡的面孔的一幅惟妙惟肖的銀版照相!一座用圍墻嚴加防護的、精心侍弄的花園,整齊的花壇鑲邊,嬌嫩的花朵;可是一點也看不到五光十色的外景,沒有開闊的田野,沒有新鮮的空氣,沒有青山,沒有綠水。她的那些紳士淑女們住在雅致卻又密閉的房子里,我才不愿意跟他們住在一起哩。”
在勃朗特的年代,劉易斯可算得上獨具慧眼了,因為彼時奧斯丁只不過是一個小眾作家。直到1870年,奧斯丁的侄子詹姆斯為他那位謙遜、安靜、有愛的姑姑作傳,才使得簡暴得大名。“簡迷”(Janeites)們于是出現(xiàn)了:他們成群結(jié)隊地拜訪她生前居住的房子、去過的地方,在她的墓前獻上鮮花;搜集、收藏她的手稿和信件,并自作多情地把作者和她的女主角進行各種關(guān)聯(lián)……
一百多年過去,人們對簡·奧斯丁的興趣有增無減。從1940年電影《傲慢與偏見》問世開始,奧斯丁小姐的六部小說以及本人的經(jīng)歷前赴后繼地不斷被搬上大銀幕和小熒屏,不下五十次,其中不乏惡搞的寶萊塢版、僵尸版和穿越劇。尤其是BBC在1995年推出了電視電影《傲慢與偏見》后,觸發(fā)了“軟帽戲劇”(bonnet drama)熱。除了奧斯丁之外,勃朗特姐妹也受到了大力追捧,雖然在整體數(shù)量上比起奧斯丁來稍遜風騷,但《簡·愛》的出鏡率卻是奇高:1996,1997,2006,2011……此外,當然還有蓋斯凱爾夫人和狄更斯。
無法超越的95版《傲慢與偏見》
好像周而復始的時鐘,一個人不斷審視他的過去,讀者重新閱讀早年打動他們的書,BBC不斷演繹那些經(jīng)典故事。對此,戲劇部的負責人本·斯蒂文森這么回應:BBC有義務向新一代的觀眾復述經(jīng)典。
十幾年過去,95版的《傲慢與偏見》依然是軟帽戲劇中的翹楚之作,也是奧斯丁眾多改編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部。95版的成功得益于整個團隊,從編劇到演員再到服裝道具,無不精良,相得益彰。改編劇本基本忠于原著,卻也做了大膽創(chuàng)新。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達西先生在彭伯里的水塘游罷泳穿著濕漉漉的襯衣的橋段——這是身為淑女的奧斯丁小姐絕不會落筆的地方,卻符合現(xiàn)代人的趣味。
當然,還有演員。好的演員是英劇一直獲得良好口碑的主要原因之一。翻開演員表,常常能夠找到牛津劍橋出身的高材生,飾演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與大陸港臺的主配角涇渭分明不同,在英劇中,這個劇的主演到了下一個劇中可能只是一個龍?zhí)?。比如,賈思丁·瓦黛爾在1998年的《德伯家的苔絲》和1999年的《錦繡佳人》(蓋斯凱爾夫人的《妻子與女兒》)都是女主角,卻在2000版的《曼斯菲爾德莊園》里演一個輕浮無腦的二小姐。而在2007ITV版《曼斯菲爾德莊園》中扮演男主的布萊克·李特森,兩年后只在BBC的《愛瑪》劇組中混到了猥瑣牧師一角。不過,這樣的交錯,倒使得演戲更像演戲,演員更像演員,而不只是明星。
回到那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傲慢與偏見》,兩位主演是電視大獲成功的重要保障。科林·費爾斯自不必說,而詹妮弗·艾莉,起初我對她也頗有意見。或者小說印象在前,總覺得這個美國女人體態(tài)不夠輕盈,雙眼不如80版的女主靈動。然而隨著情節(jié)推進,對她的好感也越來越深。不得不承認,就人物把握而言,這位麗萃的演出是最到位的;而且,好像奧斯丁所描述的,她算不得第一眼美女,卻可愛大方,真有把達西迷住了的能耐。
十年之后,凱拉·奈特莉在大銀幕上的演繹就相形見絀。雖然形象討巧,年齡上也與原著更為接近,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英倫出品,但是她的表演太過咄咄,缺少了大家閨秀的節(jié)制與含蓄。而這種節(jié)制與含蓄,恰恰是簡迷乃至所有軟帽劇迷想在年代戲里尋找的。
2008年,ITV制作了一部叫人啼笑皆非的穿越劇《迷失奧斯丁》。順便說一句,ITV在年代戲的制作上并非沒有精品,80年代的《風雨故園后》,后來的《日瓦格醫(yī)生》和《馬普爾小姐》,以及最近的《唐頓莊園》,都是可圈可點的佳作。但唯獨在改編奧斯丁上,實在無法與BBC叫板。這部《迷失奧斯丁》雖然荒唐,把我們熟悉的人物關(guān)系搞得雞飛狗跳,卻也有所貢獻,它道破了簡迷們迷戀簡的原因:我們真正喜歡的是那樣的求愛節(jié)奏,我們迷戀奧斯丁因為我們都愛上了達西先生。
比起一百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簡迷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與奧斯丁世界愈行愈遠的年代。點開網(wǎng)絡,隨時隨地都可以與世界緊密抱作一團,我們再也回不到那種三五戶人家的簡單社交中了,現(xiàn)代愛情的節(jié)奏、方式和觀念也大相徑庭。所以,我們需要制片方為我們精心布置那讓夏洛蒂不屑的雅致而緊閉的房子,看到紳士淑女在這里跳舞聯(lián)誼,談情說愛。按照女性主義者的說法,看,那個時代的女人不需要用性來吸引男人!
所以,與其說我們喜歡奧斯丁,不如說我們懷念奧斯丁和整個軟帽年代。
改編奧斯丁何時是盡頭
然而,也有人質(zhì)疑,改編奧斯丁何時是個盡頭呢?這些婚戀嫁娶、家長里短是否真的禁得起這樣不斷的演繹呢?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一演再演,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可以一讀再讀,但是奧斯丁的小說,不論題材還是思想,不論評論家們?nèi)绾巫鞒龆嘣獰o界的解讀(文化保守主義、女權(quán)主義、反女權(quán)主義、諷刺中產(chǎn)階級的虛偽甚至同性戀),總歸單薄了一些。
改編者們于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撇開那些搞怪搞笑的,比較通常的做法是把作家本人和她筆下的人物對應起來的。譬如2000版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就延續(xù)了這種傾向。芬妮被演繹成為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學女青年,一個爭強好勝的女性主義者。雖然芬妮的形象比原著里似乎性格了很多,但卻并不得到觀眾的認可。同樣,《成為簡》里所刻畫的作家本人也是一次失敗的嘗試,簡小姐對于初戀情人湯姆·勒弗伊幾乎私奔的熱情,顯得過于荷爾蒙旺盛,也實在不像女作家本人——根據(jù)普林斯頓教授克勞迪亞·約翰遜的說法,奧斯丁的衣服總是漿得挺直,紐扣一路扣到底,氣質(zhì)冷漠,看上去并非十分的女性化;情感豐富的夏洛蒂·勃朗特也總是嫌簡過于冷靜:“激情于她兩不相干,她甚至抗拒用膚淺的關(guān)系描述來表達姐妹情深?!?/p>
可見,這樣一廂情愿的改編實在吃力不討好,大部分簡迷寧可你老老實實地按照書本講故事,對于經(jīng)典還是挺較真的。
除了《傲慢與偏見》,我對于BBC版的奧斯丁小姐其他作品,都印象一般(這固然有部分原因是對于原著的偏好),唯有一部描述簡最后幾年的傳記片《奧斯丁的遺憾》值得一書。電視里的奧斯丁節(jié)制而理性,頗為符合簡迷對于作家的想象。而放眼BBC的整個軟帽戲劇,我覺得最為成功的經(jīng)典重拍應該是蓋斯凱爾夫人,《錦繡佳人》、《南方與北方》和《克蘭福德鎮(zhèn)》都是精品之作。尤其是沒有重大情節(jié)的《克蘭福德鎮(zhèn)》,完完全全是編劇和演員的功力。這些作品的成功,使得這位常年不受重視、品定二流的作家,也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
不過,在2009年拍完《愛瑪》之后,BBC也對軟帽戲劇做了一個暫別。年代戲還是會繼續(xù),只是不再是那個軟帽和束胸內(nèi)衣的年代。于是,我們看到了《安妮日記》,看到了一樣以二戰(zhàn)為背景的、1970年代的經(jīng)典劇翻拍《樓上樓下》,是的,是時候讓觀眾看看英國的其他階段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