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俊林
南溝村地處今三門峽東南12公里的黃土原上,屬陜縣西張村鄉(xiāng)管轄,又稱張村原。這里溝壑縱橫,黃土深厚,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村民們大多居住在下沉式的窯洞中,也就是我們習(xí)慣稱作的地坑窯院里。這種建筑形式,是我國四大建筑形式之一,被建筑學(xué)家們稱為早期人類穴居生活的活化石。村民們?yōu)榱瞬晒庑枰矠榱藢徝佬枨?,均將窯洞的門扇和窗戶制作成為條格子狀,這樣便給當?shù)氐睦习傩找粋€展示自己才藝的大好舞臺,也可以說是剪紙藝人們競相展示才藝的展覽框。
2006年的冬天,為了配合《中國民間剪紙全集?豫西卷》的編纂出版,陜縣民間文化工作者在民間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南溝村這個“剪紙窩子”。其實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溝村的剪紙藝術(shù)就已經(jīng)達到鼎盛,蜚聲豫西地區(qū)了,周邊百余里的集鎮(zhèn)、鄉(xiāng)村,到處都暢銷著南溝村的剪紙。因為當時的人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每到年節(jié),能在市場上買上幾對花花綠綠的窗花門畫,粘貼在自家的門窗上以示祥和喜慶,已是相當幸福的事了。所以南溝村在每年進入臘月,節(jié)日臨近的農(nóng)閑之際,便掀起了剪紙熱潮。藝人們憑借著自家的祖?zhèn)魇炙?,剪上些紙花,拿到集市上去出售,能換上仨鹽錢倆油錢補貼家用,甚至還有個別專業(yè)戶是以剪紙手藝為生的。據(jù)說剪紙最興盛時,會剪紙的人占全村的七八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齊上陣,都能剪上幾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剪紙能手,真可謂是“人人持剪,家家賣花”。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們審美趣味的轉(zhuǎn)移,居住條件的改善,新潮文化的侵入。再加上地理地貌較為封閉,交通不便等原因,南溝村剪紙這個鼎鼎有名的民間藝術(shù),逐漸被淡忘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講起南溝村剪紙,知者無不嘖嘖稱奇。之所以說南溝村剪紙神奇,奇就奇在2000來人口的一個村,竟有300多人從事剪紙,其中200多人又可稱得上是剪紙藝人,但更為讓人稱奇的是從事剪紙活計的藝人大多為粗手笨腳的老爺兒們,他們既能下地干活,又能巧手飛剪。若按傳統(tǒng)習(xí)俗,對于針頭線腦、描花刺繡、剪紙熏樣等這樣的手工技藝來說,算得上是女子們的專利,母女代代相傳。然而南溝村就不同于其他地方,來了個顛倒,如此精巧的手工技藝卻傳男不傳女。
該村唯一一名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是男人,技藝最高超的也是男人,年齡最長和年齡最幼的還是男人。他們不但能剪,還能邊剪邊唱,唱著剪著,剪著唱著,嘴到歌到,心到剪到,曲終剪落,極為神奇。
農(nóng)閑時節(jié),但見暖洋洋的日頭底下,一群曬暖的藝人們團團圍坐,一手拿剪,一手執(zhí)紙,無樣無稿隨心所欲,發(fā)自內(nèi)心無拘無束,應(yīng)于指掌皆成錦繡。邊剪花邊唱歌,一人領(lǐng)唱,眾人唱和。藝人們操著特有的豫西土語,以當?shù)貜V為流傳的道情小調(diào)為曲牌,剪到哪里唱到哪里:“正月里來無有花兒采,唯有迎春花兒開。奴有心采一枝頭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開。二月里來龍?zhí)ь^,王三姐梳妝上彩樓。手把樓門向下望,紫金花兒開路旁……”從“正月”直唱到“臘月”,極富地域特色。
唱詞里有歌謠,有口訣,還有大量民俗世象,更有人們喜聞樂見四季常開的“十二月花”。藝人們將他們自己的情思和才華和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傾注于歌聲指間剪刀尖。在其他地方,剪紙時只聽得剪紙的嚓嚓聲,而南溝村剪紙是唱出來的剪紙。既能聽又能看,好看又好聽!
在我們?nèi)粘K姶罅康拿耖g剪紙作品中,大多是紅彤彤的,圖個喜慶紅火。要么是花花綠綠的,圖個吉祥熱鬧。而南溝村的剪紙卻多為黑色,一碼色兒的黑,黑得使人意外,黑得毫無道理,黑得叫人摸不著頭腦、找不到頭緒。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審美習(xí)慣中,黑色代表著絕望、死亡、厄運,可為什么南溝村人放著那么多好看而且絢麗繽紛的色彩不用,卻對這黑色情有獨鐘呢?個中緣由還值得我們?nèi)ジ钊氲靥綄ぁ?/p>
據(jù)72歲的老剪紙藝人任夢倉老大爺講,這都是老輩人留下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黑色莊嚴雄壯,能經(jīng)風(fēng)雨日頭曬,久不易褪色,保持得比較久遠,而且黑色寓意持久、長久之意,甚至連裝飾洞房用的剪紙也是黑色的,從窯頂,墻面,炕圍到門窗箱柜均貼滿寓意吉祥的黑色剪紙。
中央美院教授,我國著名美術(shù)史學(xué)家薄松年老先生認為,豫西為夏文化的衍生地,夏朝崇尚黑色,并將其定位國色,喜用黑色是歷史流傳的結(jié)果。據(jù)《左傳》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苯耜兛h雁翎關(guān)附近有夏后皋墓,1956年至1960年間,中國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先生和我國著名考古學(xué)家夏鼐先生曾親臨實地考察,對這里的夏代文化表示出了極大的關(guān)注。
很多地方的剪紙,題材豐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戲劇故事,孝子賢妻樣樣不落,而南溝村的剪紙卻顯露出不同于其他的特色了,獨獨喜歡花花鳥鳥。花鳥圖案之所以在豫西一代流行,和這里的遠古文化是分不開的。這里地處黃河中下游區(qū)域,是中華民族發(fā)源地的中心區(qū)域,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就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彩陶紋飾的花鳥圖案,影響著這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fēng)俗習(xí)慣,根據(jù)大量的原始遺存及彩陶花紋圖案,有學(xué)者研究推定,這一帶是華族的發(fā)源地。華即花,這里的遠古先民是以“花”為崇拜偶像的民族。
民間藝人們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利用最簡約的符號語言,線紋,圓點紋,月牙紋,鋸齒紋,鏤空等技法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的花鳥形象,鷺鷥戲蓮,鳳凰戲牡丹,魚鉆蓮,雙鳥戲牡丹,鳥登花,無論結(jié)婚納彩,生兒育女,還是老人祝壽,民俗年節(jié),這些剪紙均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民俗生活中,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剪紙藝術(shù)源于漢,興于唐,發(fā)端于民間。綜觀南溝村剪紙,那些約定俗成的紋飾符號,無不蘊藏著古老的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黃河中下游人民深厚的感情。他們在剪紙中表達生命情感,隱喻生與死的人生祈愿,直觀而鮮明地象征了生命相合相生、繁衍興盛的婚俗主題,使得這里的剪紙自成一體,歷經(jīng)幾千年的輪回,依然用這種方式傳達情感,迎新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