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未 文 青
歐空局的自動貨運飛船是歐洲有史以來研發(fā)的最大、最重、最復雜航天運載器,也是歐洲為國際空間站常規(guī)運行做出的重大貢獻,它的運行周期已延至2020年。
多功能自動貨運飛船自帶推進劑和導航系統(tǒng),具有全自動控制能力,可滿足載人飛船的安全性要求。發(fā)射升空后,一個高精度的導航系統(tǒng)為自動貨運飛船與目標——國際空間站對接進行制導,自動對接精度達到約8厘米,此時飛船繞地運行速度達到每小時28000千米。
每艘自動貨運飛船都是國際空間站物品儲存、科學研究和航天員生活保障的至關(guān)重要的手段。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后,自動貨運飛船作為一個加壓艙和空間站分離前可??块L達6個月的時間。
自動貨運飛船的另一個貢獻是對國際空間站進行軌道提升,同時避免碰撞空間碎片。任務完成后,飛船從空間站帶走5.5噸垃圾。
憑借自動貨運飛船與強勁的“阿里安”5號火箭結(jié)合, 歐洲為空間站提供了獨立的貨物運輸能力。這在政治和經(jīng)營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自動貨運飛船是由歐空局領導, 合同主承包商是歐洲工業(yè)集團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EADS)下屬阿斯特里姆公司。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推進劑、空氣、水等物品,歐洲國家按比例分攤國際空間站的成本費用。
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2“約翰尼斯·開普勒”于 2011年2月發(fā)射。第三艘ATV-3愛德阿多·阿瑪爾迪”于2012年3月發(fā)射。此后,還有兩艘自動貨運飛船在一定時間間隔內(nèi)發(fā)射。
自動貨運飛船由“阿里安”5火箭在法屬圭亞那歐洲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升空,入軌 5天后,自動貨運飛船接近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后與之保持30千米距離。飛船上的計算機開始最后的對接程序,最終與空間站靠近時相對速度是每秒幾厘米,而此時兩個航天器的繞地速度為每小時8000千米。
在自動貨運飛船從發(fā)射到對接和從分離到返回的頻繁操作階段,在法國圖盧茲控制中心會有一個由60人組成的團隊密切監(jiān)視飛行全過程。
國際空間站乘員進到對接后的“儒勒·凡爾納”號ATV中
自動貨運飛船可在國際空間站最多停留6個月,在這期間,航天員把貨物逐步從貨艙全部移出,并把空間站垃圾帶回貨艙。任務完成后將飛船艙門關(guān)閉后密封。飛船與空間站脫離后,發(fā)動機點火,推動飛船以很陡的飛行曲線再入地球大氣層, 使飛船在海洋上方的飛行過程中解體,燃燒過程處理國際空間站產(chǎn)生的廢棄物品。
自動貨運飛船自動對接系統(tǒng)從俄羅斯引進的進步號貨運飛船的對接機構(gòu),通過一系列傳感器進行準確導航和精確對接。負責軌道導航的星敏感器通過區(qū)別天空中不同的星座,為飛船確定在空間的方向信息時,由GPS導航。通過比較空間站和飛船上GPS定位信息,來測量相互這間的距離和位置。在相對距離為30千米——250米范圍導航。另外還考慮相互遮擋對GPS導航的影響,采用了一個可視感應測量儀,分析從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制造的對接口部位反射的激光圖像。
在最后250米接近過程中,視覺感應測量儀自動辨識返回的目標圖形,計算出飛船到對接口的距離和方向。
當自動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安全對接后,航天員進入貨艙段,開始搬運各種物資。同時,自動貨運飛船上的燃料箱和儲水罐與空間站的泵系統(tǒng)接通。航天員可以把氧氣和氮氣送入空間站。
2012年3月28日,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比爾·佩蒂特拍攝了“愛得阿多·阿瑪爾迪”號ATV與空間站對接的景象
自動貨運飛船由兩部分組成:服務艙和貨運艙。
加壓集成貨艙位于飛船的前半部分,其前端安裝了與空間站的星辰號服務艙對接的各種設備和對接機構(gòu)。這個貨艙的體積占飛船總體積的60%,容納了飛船攜帶的所有貨物。貨艙內(nèi)部又分成2個隔間,一個是加壓段,體積約為45立方米,占據(jù)了貨艙體積的90%,它仿造歐空局為航天飛機研制的哥倫布實驗艙,內(nèi)有由鋁合金制成的標準貨架,用于存放生活物資、科學儀器、新鮮食物包裹、郵件和私人物品等干貨。
在飛船與空間段對接并完成例行檢查之后,航天員打開星辰號服務艙的艙門,移走飛船的對接機構(gòu),進入貨艙的加壓段,加壓段內(nèi)至多能容納2名航天員工作、卸貨及開展實驗。在對接期間,通往空間站的艙門一直敞開。
每個自動貨運飛船有8個設備安裝軌道,用于插入模塊化的貨物儲存單元。
貨艙的另一個隔間是非加壓段,這里存放著流體貨物,流體貨物分別放置于20多個不同尺寸和顏色的球形流體罐中,主要是為空間站推進系統(tǒng)提供補給燃料,為站上的航天員提供水和空氣等。
飛船的服務艙中包括推進系統(tǒng)、電源、計算機、通信設備及大部分電子設備。電子設備是飛船的“大腦”,用于指揮關(guān)鍵設備如計算機、陀螺儀、導航和控制系統(tǒng)及通信設備。
由于飛船自身攜帶了飛行控制和推進系統(tǒng),因此有很高的自主性,保證其能夠長時間自主飛行,即使在空間站上無人的情況下飛船也能與之對接,對接之后,還能夠幫助空間站進行姿態(tài)控制、碎片規(guī)避機動及提升空間站軌道。在完成任務之后,飛船的服務艙還會執(zhí)行離軌操作,使飛船攜帶垃圾返回,在太平洋上空實施控制性再入大氣層。
工作人員正在飛船內(nèi)進行測試
歐洲正在研制可返回的飛船ARV
2008年成功完成任務的自動貨運飛船“儒勒·凡爾納”號所具有的技術(shù)能力,為研制新型天地往返系統(tǒng)打下基礎,彌補航天飛機退役后“國際空間站”運輸力量的不足。在歐洲可返回飛船(ARV)計劃中,第一步是將自動貨運飛船的貨運艙改成裝備有熱防護層,并能帶回上百千克物品和實驗結(jié)果的返回艙。第二步,將未來自動貨運飛船的加壓艙改成載人返回艙,讓其成為載人飛船。
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后的ATV
歐洲第三艘自動轉(zhuǎn)移飛行器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