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娟娟
當前積極心理學研究正逐步滲透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積極、健康的角度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和諧和幸福感已成為備受研究者關注的核心概念[1-2]。
自我和諧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首先提出來的,是其人格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自我內部的協(xié)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xié)調,即意識中的自我概念與實際經驗的協(xié)調一致性,個體的自我和諧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3]。目前研究者普遍認同,幸福是評價者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的綜合評價,并將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準界定的幸福稱為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方面)、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主觀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較高的幸福感體驗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之一[4]。
本研究結合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實踐,采用問卷法調查高職生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二者的關系,旨在探討提升高職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實踐提供心理學依據(jù)。
1.1 對象 采取整群分層抽樣法,共抽取某高職院校有效被試394名,其中男生194人,女生200人。
1.2 方法 ①自我和諧量表:共有3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標準,由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靈活性和自我刻板性3個分量表組成。將“自我靈活性”反向記分,再與其他2個分量表得分相加求得總體自我和諧得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總體自我和諧程度越低[3];②生活滿意度量表:用于測量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整體生活滿意度,共有6個題目,采用7級評分標準。量表總分為各題分數(shù)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4]。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用于測量主觀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情感幸福感,該量表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描述詞各9個,采用5級評分標準,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得分分別為9個項目的平均分[5]。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12.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高職生自我和諧發(fā)展總體情況 根據(jù)量表評分標準,把總體自我和諧得分低于74分定為低分組(包括74分),75~102分定為中間組(包括75分),103分以上(包括103分)定為高分組。本次調查中,低分組74人,占總人數(shù)的18.8%;中間組281人,占總人數(shù)的71.5%;高分組39人,占總人數(shù)的9.9%,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且低分組所占比例高于高分組。本次調查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靈活性和自我刻板性的平均分分別是:(44.85±9.18,48.69±3.72,18.18±4.17),進一步與大學生常模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高職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t=-2.775,P<0.01)顯著低于常模,自我靈活性(t=7.345,P<0.001)顯著高于常模,自我刻板性(t=0.323,P>0.05)與常模之間差異不顯著,這說明,高職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和自我靈活性發(fā)展顯著優(yōu)于大學生常模。
2.2 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發(fā)展現(xiàn)狀 本次調查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平均分分別是:(3.84±1.11,2.69±0.88,1.62±0.59)。在生活滿意度因子上,明確持滿意態(tài)度的(4分以上)占38.1%,明確持不滿意態(tài)度的(4分以下)占53.3%,態(tài)度不清楚的(4分者)占8.6%;在積極情感因子上,明確體驗強烈的(3分以上)占35.5%,明確體驗輕微的(3分以下)占60.2%,體驗中等的(3分者)占4.3%;在消極情感因子上,明確體驗強烈的(3分以上)占3.6%,明確體驗輕微的(3分以下)占95.7%,體驗中等的(3分者)占0.7%??傮w來看,高職生生活感到滿意者的比例低于不滿意者,積極情感體驗強烈者比例低于體驗輕微的,而消極情感體驗輕微者的比例顯著高于體驗強烈者,這說明高職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處于中等水平,其中消極情感體驗較少,在幸福感體驗中占優(yōu)勢。
2.3 高職生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2.3.1 不同自我和諧程度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差異分析 根據(jù)總體自我和諧得分把被試分為高分組(≥74分)和低分組(<74分),比較兩組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上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和諧程度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差異顯著,其中低分組學生在生活滿意度(t=5.428,P<0.001)和積極情感(t=3.936,P<0.001)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高分組,也就是說,自我和諧發(fā)展越好的學生,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體驗越高。
2.3.2 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的相關基本都達到顯著水平,其中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0.137,-0.115,-0.119)呈顯著相關,自我靈活性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0.984,0.234,-0.118)呈顯著相關,自我刻板性與生活滿意度(-0.123)顯著負相關。有必要進一步探討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2.3.3 自我和諧和主觀幸福感相互作用分析 見表1和表2。
表1 自我和諧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度
表2 主觀幸福感對自我和諧的預測度
表1和表2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自我和諧對主觀幸福感各因子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最高,可以解釋97.2%的變異量,自我靈活性因子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主要方面。主觀幸福感對自我和諧各因子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對自我靈活性的預測度最高,可以解釋97%的變異量,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是預測自我和諧的主要方面??偟膩碚f,自我和諧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預測作用是相互的。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和自我靈活性發(fā)展都優(yōu)于大學生常模。與以往大學生相比,高職學生總體自我和諧發(fā)展水平也明顯提高,這說明現(xiàn)在的高職學生有著維護自我知覺的一致性,調節(jié)自我與知覺經驗的能力,從而保持自我內心的和諧一致。這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一是國家對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培養(yǎng)崗位人才的高職教育為目標,與學生對社會現(xiàn)實以及自身認識相對統(tǒng)一,這有助于學生自我和諧的發(fā)展;二是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提高學生關注自我的意識,學習各種心理調適的方法和技巧,從而維護自我內心的和諧。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處于中等水平,生活感到滿意者的比例低于不滿意者,積極情感體驗強烈者比例低于體驗輕微的,而消極情感體驗輕微者的比例顯著高于體驗強烈者,其中消極情感體驗較少,在幸福感體驗中占優(yōu)勢。雖然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技術教育,但是職業(yè)院校的社會地位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可程度以及將來的就業(yè)定位還比較低,學生對理想大學和理想職業(yè)的期望與現(xiàn)實差距較大,從而影響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生自我和諧發(fā)展越好,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體驗越高。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各因子的相關大多都達到顯著水平,自我和諧和主觀幸福感之間預測作用是相互的,自我和諧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最高,自我靈活性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主要方面;主觀幸福感對自我靈活性的預測度最高,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是預測自我和諧的主要方面。
自我和諧和主觀幸福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幸福發(fā)生在一個人從事與深層價值匹配最合適的活動并全身心的投入,此時感到滿足,體驗積極,從而展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達到內心的和諧一致。一個人內心能否和諧一致,決定著個體對幸福的真實體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時代的主題,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社會和諧的關鍵是個體的自我和諧。因此,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要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關注自我的意識,學習各種應對壓力和困難的心理調適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自我和諧發(fā)展水平,增加幸福感體驗,從而促進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1]鄭雪.健康人格的理論探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5):141-147
[2]溫娟娟,鄭雪,張靈.國外樂觀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7,25(1):129-133
[3]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19-22
[4]張靈,鄭雪,溫娟娟.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3(2):116-121
[5]邱林.人格特質影響情感幸福感的機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