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官員行政考評中突出民主,重視民生,強調(diào)民意,適當提高“群眾滿意度”權(quán)重,運用“民意”指揮棒,被認為是考評機制的一大進步,媒體則有以考評模式突出“亮點”相稱的。其實這個亮點并不新鮮,民意評官可以說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了。
往前追溯,民意評官的源頭當是漢魏時代的鄉(xiāng)議選士制度,就是從最初的選拔官員要聽取群眾評議,逐漸發(fā)展到考核官員時也要參考群眾評議。當時,有很多基層官員因為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評價而飛速升官。比如,在《漢書·循吏傳》中,朱邑就是因為受到群眾擁戴,由鄉(xiāng)干部一下子升為太守卒史;召信臣也因為得到了群眾的好評,由上蔡縣長直升到零陵太守。
反之,也有很多官員因為群眾評議太差而丟官的。漢成帝時,薛宣管轄的高陵縣令楊湛和櫟陽縣令謝游都是極其貪婪狡猾之人,薛宣封“吏民條言”給楊湛,給他施加壓力,讓他自動辭職;薛宣又發(fā)公函給謝游,開門見山地說“告櫟陽令:吏民言令治行煩苛”云云,語氣非常不客氣:群眾對你這個櫟陽縣令很不滿意,都反映你施政無方,法令繁瑣苛刻。于是,謝游的烏紗帽也丟了。所謂“吏民條言”和“吏民言”,正是群眾對兩個縣長的批評、揭發(fā)、舉報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