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日本面館,每位食客面前都熱氣騰騰、如墜云霧。坐在我旁邊的一位日本老人錯把牙簽瓶當(dāng)胡椒粉瓶,用力往面碗里一倒……所有的牙簽都傾注到面條上。但觀老人卻既不慌張也不尷尬,凝神片刻說道:草船借箭?!?/p>
偏愛講故事的毛丹青,以此例來佐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史記》中“張良拾鞋”的典故被以雕像的形式還原于日本京都一座寺廟的殿堂山門上,“張良扯開褲襠、趴在地上將鞋子遞給端坐一旁的黃石公,而成千上萬前來朝拜的信徒就鉆著張良雕像的褲襠進入大殿。中國文化此刻占據(jù)了物理上的制高點,也被日本人提升到宗教、智慧的高度?!边@反映了日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意,但他還頗為贊同一位學(xué)者的判斷:“日本文化沒有中心思想。彼時對以中國為主體的東方文明膜拜不已,盡力模仿。明治維新之后,仿佛又找到一位新主人,投靠了西方文化的懷抱,如此猶疑往復(fù)?!?/p>
適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著名旅日作家、學(xué)者毛丹青這次五城巡回演講(北京、洛陽、鄭州、大連、上海)的最后一站落在上海同濟大學(xué)。他著有《日本蟲眼紀(jì)行》、《狂走日本》、《閑走日本》等作品,曾獲日本第28屆藍海文學(xué)獎,其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學(xué)高考試題以及教材內(nèi)容。日本輿論認為毛丹青的著作是20世紀(jì)成功描寫日本人的文字之一,日本外務(wù)省因其“真正了解日本”而授予了“中日友好大使”的稱號。
毛丹青的演講以“日本與我——悠悠古今、另類日?!睘轭},他解釋道:“悠悠古今代表的是宏大敘事,另類日常則是我作為一個異端的個人體驗,無法復(fù)制。它們是如何交錯,形成方程式展現(xiàn)在我的肢體上?”他顯然更偏好于以“蟲眼”的細微視角來靜靜觀察日本世態(tài),但當(dāng)聽眾將這些“碎珠”串在一起時,卻仿佛驀然間窺見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的大局圖而頓有所悟。
“1987年剛到日本時,我一度找不到感覺,甚至反問自己‘為什么要到這里來受累?’記得當(dāng)時住的木房位于水城的中央,晚上一片蛙聲。起初我還自嘲‘居然與青蛙為伍’,后來睡不著索性兩眼盯著青蛙看。時間長了還真看出點名堂,我發(fā)現(xiàn)它們在打仗,分兵團作戰(zhàn),這個是司令,這個是團長……”一個頗顯荒誕的場景,打開了他對日本的興趣之門。
“日本人認為真理和智慧,肉眼是看不見的。與中國寺廟大雄寶殿的宏偉絢麗不同,他們的寺院大堂往往灰暗一片,被叫做‘御影堂’,在這里,他們的靈魂也仿佛隱蔽于陰影深處。這讓我想起了小說家、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川端康成。他每天穿著木屐散步,有天突然停電了,到處黑壓壓一片,他由此頓悟,回房間不久就用煤氣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在他的眼睛里,仿佛已看見通往彼岸之路。日本人似乎更愿意在黑暗與陰影中體味自己的靈魂之旅?!?/p>
毛丹青感慨于日本人對生與死的別樣認知?!霸谌毡救说脑岫Y上,他們穿黑衣服、黑皮鞋、黑襪子。在他們的婚禮上也是一樣的裝束,所不同的是前者系的是黑領(lǐng)帶,后者是白領(lǐng)帶。所以我一個日本朋友特地去買了一條黑白兩面的領(lǐng)帶。上午他翻出黑的一面去參加葬禮,一派悲情面孔。下午卻換上白的一面,跟大家共度快樂時光。我感慨他能淡定游弋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中。而日本人對葬禮和婚禮的區(qū)分,似乎也就在這黑白轉(zhuǎn)換之間那樣簡單。葬禮上死者被放在棺木中,來客歌舞升平,就仿佛他還活著一樣。相反我參加的一場婚禮,新郎走上講臺:‘我沒有任何信心來保證她的幸福,我明天可能被車撞死,可能跌落懸崖或掉入海中而死,可能……但今天我和她在一起是最幸福的。’這個致辭居然引得在場掌聲雷動?!?/p>
25年時間大多旅居日本,毛丹青對于日本的民族性有了新的認識?!叭毡景l(fā)生大地震、大海嘯后,沒有發(fā)生任何人口遷移,我覺得是因為他們認命。而面對災(zāi)難時悲哀和壓抑,也反映了他們對無常的認識。日本人喜歡螢火蟲、喜歡櫻花,這其實都是無常的象征。他們的學(xué)校中都有精心修建的避難所,這一方面說明他們認為災(zāi)難來時最應(yīng)該保護的是青少年,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空前的憂患意識,這正是無常和認命的又一種表現(xiàn)形式?!?/p>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毛丹青,信奉的人生信條之一就是“他力本愿”,這是源于佛教的哲學(xué)思想。“在日本這幾十年來的生活體悟,使我覺得我們一定程度上是‘被活著’的,也就是被人關(guān)注、觀察以及傾注情感。同時我們也往往是‘被人’的,也就是人脈磨合、人際互動。當(dāng)我穿著中國的長衫大褂,坐在神戶國際大學(xué)的教室里給黑壓壓一片的日本學(xué)生講中日文化時,我就有一種依附在龐大的文化傳承之上的強烈感覺。他力本愿,這決定了你是生活的奴隸還是主人,能否Hold住。當(dāng)我們面對種種困境與糾結(jié)時,應(yīng)當(dāng)面向它而并非躲開或后退,這正是打開你命運大門的良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