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墓穴
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號稱英格蘭最漂亮的都鐸式庭院,2008年初,一個爆炸性的新聞突然在陰冷的天氣傳了出來。新修的學生宿舍下發(fā)現(xiàn)了好東西。
接踵而來的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4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初步判定是英國史前文化的遺跡,是一個崇拜太陽的宗教遺址。
不過,在隨后的發(fā)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破碎的陶器和食物殘渣,一切都顯示,中世紀的人們把這處巨大的古老寺廟改造成了垃圾堆放處。于是,考古學家們開始在這個古老的遺跡里找尋人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不過,初來的興奮立即被打消了,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骨骼:這個4000歲的史前寺廟,是一個萬人坑。
這些骨頭在考古現(xiàn)場放了一個月后,被請進了實驗室,經過兩年的檢測,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那時,有30多人受過暴力虐待,并被活埋,這其中有20副骨架的椎骨和骨盆孔被利器刺穿了,還有27個頭骨被折斷或呈現(xiàn)出裂痕,這說明這些人生前頭顱遭受過巨大傷害。從肋骨上的損傷來判斷,至少有十幾個人被刺傷背部,甚至有人直接被斬首。
通過放射性分析,這些骨頭的主人生活的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確定:公元960年至公元1020年之間,那時,盎格魯-撒克遜君主的權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
在此更早的600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從現(xiàn)在的德國出發(fā)入侵英格蘭,這600年里,羅馬帝國開始陷入一片混亂,而在英倫島國之上,遠離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并且皈依了基督教。
不過,這些墓穴中的人來自海的另一邊。最有說服力的是,通過分析骨骼內部的骨膠原的變化??脊艑W家在實驗室里檢測得出的結論是:這些逝者所食用的魚和貝類遠遠高于盎格魯-撒克遜人。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是一個北歐海盜的武士的萬人坑。這個發(fā)現(xiàn)將印證了埃塞爾雷德二世屠殺維京人的傳說,那段改變了英國的歷史也得以重見天日。
維京海盜
在10世紀時,在英王埃德加的統(tǒng)治下,整個英倫島嶼沉浸在一片和平之中。埃德加國王的祖父愛德華國王就曾試圖與其他的非英國人的鄰居建立聯(lián)系。在公元918年,他就接受了兩個威爾士國王的投降書。到公元973年的時候,迪河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8位“不列顛國王”共同效忠于埃德加國王。
不過,在10世紀不列顛土地上的許多競爭國家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民族,也就是從愛爾蘭輾轉而來的維京人。
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英格蘭遭受的來自維京人的進攻遠比其他歐洲國家更慘。能查到的第一次攻擊記錄,是在公元793年,海盜突擊過林迪斯法恩東北面一個不設防的區(qū)域。當時有一個來自約克郡的盎格魯-撒克遜學者阿爾昆,在日志里記錄了這次猛攻:“我們和我們的父輩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土地近350多年都未曾有過這樣的恐怖,大不列顛正掌握在異教徒的手中。圣伯特教堂里濺滿了鮮血?!?/p>
維京人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麥,公元8世紀以后的幾個世紀來,大量的維京人乘著船從老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走,開始了掠奪和征服,也就掀開了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對于盎格魯-撒克遜來說,維京人的主要目標是取得大不列顛北部一些地區(qū)的控制權。早在918年,就有一支軍隊襲擊了蘇格蘭,并以諾森伯里亞為據(jù)點,于翌年占領了約克郡,他們的首領在那里占地為王。
維京人和英格蘭人交戰(zhàn)了50多次,摧毀、洗劫了不少英格蘭的定居點。在史學界一直流傳一種說法,都柏林當時是海盜在英倫三島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成為了歐洲的一個主要奴隸貿易的中心,在那里,有成千上萬的愛爾蘭人、蘇格蘭人以及英格蘭人的祖先被當成了奴隸進行買賣。
大屠殺
當時盎格魯-撒克遜的統(tǒng)治者叫埃塞爾雷德二世,他曾先后兩次向維京人花錢買和平。在一些史學界的評價里,埃塞爾雷德二世和中國的宋徽宗幾乎相似。
但這個軟弱的君王因為一件事情硬了一回:因為他聽說維京人雇傭兵正計劃要暗殺他。
這一年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原配王后去世了,他又迎娶了從諾曼底過來的新娘,但這不能阻止他從紛亂的家務事里抽出時間,發(fā)布了緊急一道命令,于是在1002年11月13日,一個名叫“圣布萊斯節(jié)”的祈禱日里,英格蘭歷史上最可怕的屠殺開始了。
在圣布萊斯日的大屠殺之后的幾個世紀中,許多編年史都認為,當時,整個英格蘭對不列顛島嶼上的丹麥人(數(shù)量非常多)進行過針對性的大規(guī)模屠殺。在這類史書里,往往有這樣的描述:埃塞爾雷德二世下令用“清除麥田里的雜草”般的方式,對定居在英格蘭土地上的丹麥人進行完全徹底的屠殺。整村整村的丹麥人被殺死,房屋和教堂被焚燒,就連在教堂里修行的丹麥人也沒能逃脫。
但少數(shù)史學家認為,屠殺的對象只是那些對政府構成軍事威脅的維京軍人。牛津大學地下的發(fā)現(xiàn)支持了這種觀點,因為發(fā)現(xiàn)骸骨的地點也就是維京雇傭兵曾經駐扎的地方,而且是靠近王室的行政中心:這里曾是重要城鎮(zhèn)和皇家居所。而維京人在英格蘭東部地區(qū)聚居的地方,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樣的墳墓。
倉促王
這毫無必要的悲慘事件很快就升級,丹麥國王八字胡子斯萬一直在等機會找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岔子,大屠殺發(fā)生以后,當即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駛向英國,拉開了曠日持久的國家戰(zhàn)爭。
埃塞爾雷德二世面對丹麥人的大規(guī)模進攻,無力再支撐下去,于1013年丟下大好江山逃之夭夭,逃到新娘的老家法國諾曼底去了,把一座倫敦留給了斯萬。
1014年斯萬不幸墜馬身亡。他雖然奠定了英國歷史上“丹麥王朝”的基礎,卻還沒有來得及平息英國土地上此起彼伏的反抗,隨后埃塞爾雷德復位,條件是他死后把王位繼續(xù)傳給斯萬的次子克努特。
兩年后(1016年),英國“災難性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病故。他的墓碑上被寫上了“unraed”,這個詞常常被人們錯寫成“unread”(意為“沒準備還好的,不學無術的”),人們以訛傳訛,把埃塞爾雷德二世稱之為“倉促王”。其實,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字中,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是“邪惡顧問”。
埃塞爾雷德二世死亡以后,克努特登上了英格蘭王位,成為第一個被英格蘭人承認為國王的丹麥人,后來一些歷史學家甚至把克努特叫做真正統(tǒng)一英國的第一位統(tǒng)治者,維京的征服達到了頂峰。
直到1035年,克努特去世了。但是他的子孫們沒有保住強大的帝國,1042年,王位重回埃塞爾雷德二世的長子愛德華的手里,維京時代謝幕,丹麥和英國兩國歷史中最糾結的一頁,就此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