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當泥土供應(yīng)點
密西西比河在中部大平原上滾滾南去,卡霍基亞就在它的中游。
至少1萬年前,印第安人就已踏上北美洲的土地。后來,他們的文明就如他們修建的土丘般拔地而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建立了印第安世界的首都——卡霍基亞。
和歷史上的很多古都一樣,卡霍基亞最終也沒有跳出從衰落到最后被遺棄的結(jié)局??尚Φ氖?,多年以后,在距離卡霍基亞幾公里外的圣路易斯市,那些印第安人留下的土丘遺跡在后世居民眼里不過是便利的泥土供應(yīng)點而已。這些上古的土丘一度使圣路易斯市得到“土包兒城”的昵稱。
這里規(guī)模最巨的“印第安土丘”原本大概有9米高、連綿90米,人們用了幾年時間才把它鏟平。在當?shù)亟ㄨF路的工人對它的歷史價值懵然不知,只管運走一車車土去給鐵軌墊路基,到1869年把它挖得一點不剩了。
沒人知道,在幾個世紀以前,當這個“大土丘”動工的時候,四周的廣場上攢動著數(shù)千人,令這片籠在晨霧中的寧靜土地變得熙熙攘攘。這個大丘要用1500萬筐土才堆得起來,在它頂端曾建有一座大型神廟或?qū)m殿,可能是行使宗教儀式的中心場地。
卡霍基亞算走運的了。在圣路易斯市的古代印第安土丘早在百多年前就差不多被推平了,只有它幸存到今天。20世紀勢不可擋的土地開發(fā)也向卡霍基亞開了一刀:1931年,種辣根的農(nóng)夫為了挖土填地,鏟平了這里第二大的土丘;接著,那塊地皮曾先后被用來興建賭場、居住區(qū)、機場和一家專放黃色電影的汽車影院。但卡霍基亞的核心構(gòu)造大多還是留存下來了,而且?guī)缀醵际艿秸Wo。
也許從最初壘下的第一方土開始,卡霍基亞就注定成為一個奇跡。這樣一座龐大的城市竟然是密西西比人在沒有車輪、沒有牲畜、也沒有金屬冶煉技術(shù)的情況下,人拉肩扛,用石器時代的原始技術(shù)建造起來的。
卡霍基亞土墩群的僧侶土丘將近30米高,密西西比的祭司相信,站得高讓他們更加接近神。而今天的慢跑鍛煉者,則把這座土墩派上了完全不同的用場。
“僧侶丘”因曾居住在它背陰處的法國僧侶而得名,作為卡霍基亞整座城中最高大的土丘,它自然是整個城市最高統(tǒng)治者的居所。初冬的低陽在它身后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人們也許難以想象為什么曾會有“僧侶丘是否一座天然山丘”的爭論。這曾是整個北美地區(qū)最偉大古文明的心臟所在——它是美洲的第一座城市,甚至可以說是美洲印第安人最輝煌的成就。
在僧侶丘之下,考古學家比爾·伊西明戈爾介紹說這些土墩是為了把部落首領(lǐng)、重要人物以及人們的宗教信仰提升到比任何人都高的位置。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是為了把神圣的宗教和世俗區(qū)分開來。
相對密西西比人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成百上千年,比爾·伊西明戈爾也絲毫不顯弱小,因為他很可能是在卡霍基亞居住時間第二長的居民。他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就在這里工作過,后來又有機會回到卡霍基亞。
洲際公路救了它
時間回到20世紀上半葉,當時連美國各所大學寧愿把自家的學者派到希臘、墨西哥和埃及(那些古文明顯得遙遠而浪漫,吻合它們的和諧口味),也對卡霍基亞等本土遺址甚少問津。寥寥幾個維護卡霍基亞和鄰近的圣路易斯、東圣路易斯土丘群的先行者,雖勉力對抗土地開發(fā)和大眾的愚昧,但大半個世紀里基本都在打敗仗;另兩處遺址原本也是規(guī)??捎^的密西西比土著社區(qū),最后被夷為平地,搞起了建設(shè)。
盡管“僧侶丘”在1925年成了一座小型州立公園,卻被用作玩雪橇和復活節(jié)彩蛋游戲的場地。其他的卡霍基亞遺址大多遭到忽視,被新建筑壓在底下,只有零星幾處曾得到考古研究者惠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60年代。
這時,歷史顯露出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感:由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推動的洲際公路項目,雖然像早年的鐵路工程一樣令美國土地面目劇變,卻包含了對沿路考古遺址進行研究的環(huán)節(jié)。插入卡霍基亞的最大工程,反而使得它終于聲名大振,考古發(fā)掘得到了空前充沛的資金以及明確的日程安排。
沿著預計穿過古城區(qū)域的兩條公路——橫切過卡霍基亞北廣場的I-55/70路和向南400米處的科林斯維爾路——考古學家們開始對遺址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終于真相大白。
顯而易見,卡霍基亞絕不僅僅是個壯觀的土堆,或者分散的部落時不時來聚上一下的儀式場所,因為這里的許多房屋建于一個很短的時期內(nèi),整座城市都像是在1050年左右一夜之間冒出來的,當今的學者把這個現(xiàn)象稱為“大爆炸”:卡霍基亞的民眾從鄰近地區(qū)源源不斷地涌入,蓋房修屋,迅速造就一座新城市的基礎(chǔ)設(shè)施,包括幾座頂端帶有建筑的土丘和一個相當于37個足球場那么大的廣場,用途多樣,從體育賽事到宗教慶典,還有社區(qū)的公共宴席。
卡霍基亞的活人祭祀
與伊西明戈爾相似,來自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考古學家梅爾文·福勒也和這片土地有著神奇的緣分。
1966年,正在卡霍基亞從事考古發(fā)掘工作的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前人很少從整體布局來研究這座偉大的城市,而自1876年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牙醫(yī)嘗試繪制出第一張卡霍基亞的詳圖后,就沒有人用新技術(shù)繪制過地圖。
于是福勒組織了一支來自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測繪隊伍,參照著老地圖和老航片,使用新的測繪技術(shù)為整個卡霍基亞遺址制作了一張比例尺高達1∶2000,等高距為l米的地圖。這張地圖實在太大,以至于無法將其印在一張紙上,人們只好把它分成九張圖才得以繪制。
通過對這份地圖的研究,福勒意識到,不僅每座土丘有幾何規(guī)律可循,而且整個卡霍基亞也應(yīng)該是依幾何原理建造的。同時,他還注意到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土丘為平頂或圓錐形,僅有少數(shù)為脊頂形,而這少數(shù)的脊頂形土丘中有兩座就位于整座城市的最西點和最南點。這是否意味著脊頂形土丘是地標性建筑或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呢?于是,福勒很快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位于整個城市南部一座脊頂形土丘——“72號丘”的身上。
憑借深厚的考古學功底以及對整座城市布局的把握,福勒認定72號丘對于卡霍基亞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這里發(fā)現(xiàn)了活人獻祭的鮮明證據(jù)。他的考古隊伍找到了53具女性和某個地位尊崇的男性的遺體,還有4具無頭男尸,可能是觸怒了權(quán)威的倒霉蛋。此前,一般人都認為印第安人都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區(qū)中,不像許多古文明那樣慣于以殘酷手段維護階級制度,72號丘的發(fā)現(xiàn)推翻了這種猜想。
雖然卡霍基亞人并未用文字或語言留下任何記載和傳說,但在卡霍基亞人的考古中,人們揣測過那些活人獻祭的儀式,這些儀式甚至仍然被完好地保留在印第安人波尼族里:在城市中心的巨大金字塔上,祭司將活人獻給神祇,在獻祭過程中,祭司手持弓箭,向犧牲者射箭。在以折磨犧牲者為目的的數(shù)箭之后,祭司一箭射穿祭品的心臟,剖開胸膛,用鮮血澆灌大地并以此作為對神祇的答謝,并希望犧牲者的死能夠確??ɑ艋鶃喌淖魑镌趤砟昴軌蛎⒌厣L。
無論犧牲多少女人,也無法撫慰憤怒的豐饒之神。大約在公元1200年,氣候開始改變,卡霍基亞附近的作物枯死,他們的文明也面臨崩潰??ɑ艋鶃喒懦蔷瓦@樣瓦解了,卡霍基亞人也在絕望中神秘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