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前兩天火急火燎從洛杉磯打來電話,說《華爾街日報》在“追殺”她,因為要澄清一個有關(guān)紅色法拉利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我的朋友就是《華爾街日報》報道中經(jīng)常被提到的“消息人士”。據(jù)說是她當?shù)拿饺?,介紹某二瓜認識了上任美國大使的女兒。然后她又向人講述了這個故事,又據(jù)說,上任美國大使自己也曾經(jīng)講過這個故事,而且還是跟媒體大亨默多克說的。老默的新聞嗅覺是全世界最好的,當然他不能當自己報紙的消息人士,所以就派人找到其他消息人士,這里面就包括了我的這位朋友。采訪一圈,故事終于在2011年11月26日的《華爾街日報》上刊登。
這種中國故事在中國不可能轟動,估計連微博轉(zhuǎn)發(fā)都不會超過500。哪個官二代、富二代不開著跑車拉美女去吃飯。大驚小怪。可是對于一直視中國為神秘之土,而一直徘徊在權(quán)力核心最外圍的西方媒體,這似乎是一大突破,因為抓到了中國核心人士生活的蛛絲馬跡,而《華爾街日報》又似乎想在中國報道方面露一下手,讓它的競爭對手《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都有點掛不住面子。
緊接著,二瓜的父母就出事了。在之后的報道中,這輛去美國大使館接美女的紅色法拉利又在《華爾街日報》2012年4月11日、16日、25日、27日的報道中被提及。這時候二瓜不干了,找了《華爾街日報》的競爭對手《紐約時報》發(fā)表聲明說,“從來沒開過紅色法拉利”。
《紐約時報》當然覺得這樣扇《華爾街日報》一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誰有最到位的中國報道還是值得一博的。因此在二瓜發(fā)表聲明之后,又找到了上任美國大使的女兒,女兒說坐過二瓜的車,不記得車型,也不一定是紅的。
就這點破事,得,就成了《紐約時報》2012年4月25日的一篇大報道,說二瓜的確沒開紅色法拉利去接美國美女。這就讓我的“消息人士”朋友被《華爾街日報》“追殺”了好幾天,因為她是消息源之一,《華爾街日報》需要證明“紅色法拉利”不是他們虛構(gòu)的,而如果二瓜聲明沒開過,美女說沒坐過,那么這“紅色法拉利”是哪里冒出來的?《華爾街日報》得搞清楚這事情,不然太丟人。
我的“消息人士”朋友被“追殺”得神經(jīng)衰弱,在電話上一再說“紅色法拉利”不是她編造的,因為是她開著輛深藍色大眾吉普把大使女兒帶到吃晚飯的餐廳的,所以她不可能說“紅色法拉利”的故事。但是《華爾街日報》說,如果她不讓他們采訪到二瓜,《華爾街日報》就把她的“線人”身份公布一下。我這位“消息人士”朋友覺得這種話“很黃很暴力”。我當然安慰她淡定、淡定,要學(xué)會中國人死活不說實話的作風,說了也是沒說,沒說更是沒說。別把“實話”當真。她頓時舒展,不再那么焦慮了,開始非常輕松地在洛杉磯繼續(xù)她的“休假式治療”。
在沒有找到消息人士背黑鍋的情況下,《華爾街日報》在2012年5月1日發(fā)表了一小段更正告示,修正了紅色法拉利去美國大使館接美女的說法。
第二天,《紐約時報》也發(fā)布了一條更正,說他們把大使的女兒搞錯了,和二瓜去吃飯的女兒不是Liddy,是Mary Anne。
我將這故事說出來,無非是講個外國媒體內(nèi)部的“八卦”給大家聽,畢竟,我們已經(jīng)給他們提供了像美國大片一樣的好戲看,其實比大片還好看,驚心動魄。相比之下,他們那些政治制度從來沒給我們提供同樣的猛料,只有現(xiàn)國務(wù)卿的丈夫出軌那一幕激情戲還比較重口味。但是還是不能比。實在沒料。
只好拿點外國媒體內(nèi)訌的事情給大家逗悶子。
洪晃
中國互動媒體集團的CEO,《世界都市iLOOK》雜志主編兼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