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明
不凡之人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并不依附于權勢名位,純粹憑其超常術業(yè)之功和人格魅力,贏得人們心口信服。德藝雙馨的黃貽鈞先生,正是這樣一位用平實無華筆觸工工整整大寫的人。
黃老的音樂人生與中國交響樂事業(yè)自肇始之初的發(fā)展史跡相交集。新中國成立后,他不但一手引領中國資歷最為悠長的上海交響樂團以全華人陣容聲名遠播,還一手培育了從零點起步的中國最為年青的管弦樂隊,創(chuàng)造了樂壇奇跡。一老一新,母子雙塔,聳立于一代宗師黃公豐碑前,令后輩音樂人高山仰止。
總理動議 應運而生
那是半個世紀之前火熱又奇異的特殊年代。
1959年國慶十周年之際,周恩來總理在滬觀看民族舞劇《小刀會》后,欣然提出動議:“上海也應有芭蕾舞,可以開辦舞蹈學校,如果需要老師,我可以幫你們從北京請?!睍r任上海市委文教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領導徐平羽和鐘望陽(后調任上音黨委書記),迅即落實總理指示,為了日后組建上海芭蕾舞團,決定同步培養(yǎng)音樂與舞蹈人才,籌建舞校的同時在上海音樂學院開設管弦班。其時,正值“三年大饑荒”,六億人民食不果腹的當口,已在謀劃明天的精神食糧,并從捉襟見肘的國庫里撥款在上音新建一幢教學樓(北大樓),更何況決策引進的是舶來品芭蕾藝術,不由為總理的遠見卓識和過人膽魄所折服。
1960年秋,上音管弦班開學。舒群同志受命擔任管弦班負責人。她早年就參加革命,公心為上富有責任感,并于1945年進入上海音專,曾在中央樂團和上海歌劇院學館工作。懂行的她深感這副擔子之重。按通常的音樂院校階梯式培養(yǎng)模式,怎么也得十來年,而現(xiàn)在僅限于三分之一的時間,要“一整鍋”地從無到有端出個大樂隊來談何容易?其難度系數之大,更在于從普通中學招收進來的學生只懂簡譜,專業(yè)基礎絕大部分可稱之為“白丁”。當時社會上會玩弄稀罕洋樂器的人鳳毛麟角,遠沒有當下年年有數萬名學童參加各類樂器考級這么普及。雖則在招生重重考核中有不少人顯露出了良好的音樂潛質,屬于可造之材,但能否如愿變數很大,這是無可改變的嚴峻現(xiàn)狀。其時的社會背景正盛行“大躍進”思維,大干快上“放衛(wèi)星”、創(chuàng)奇跡,可終究不能違反藝術教育客觀規(guī)律。只能充分利用上海作為西方音樂在中國的發(fā)祥地的豐富音樂資源,去強化藝術教育,才有完成艱巨使命的希望。
令旗揮舞 頻伸援手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師資如沃土。上音院部黨政領導賀綠汀、鐘望陽十分關注呵護新開辟的“實驗田”,傾力扶持。譚抒真副院長和管弦系系主任陳友新及竇立勛、趙志華、朱起東、韓銑光等諸位教授都親自出馬,常態(tài)化地給予指導、點評、會診、考核。木管聲部和豎琴均由系里一批中堅骨干教師包攬主科教學。其他各系也都指派了譚冰若、程卓如(上音附中校長)、連波等專家,擔當起《西洋音樂史》《基本樂理》《戲曲與民歌》等十余門共同課講授之職。在眾多聲名赫赫的名師哺育下,全面攝入藝術文化素養(yǎng)的養(yǎng)料,幼苗竄枝拔節(jié)茁壯成長。
黃貽鈞先生自從獲悉上海將誕生一支全新樂隊的訊息后,屢屢給舒群提供專家建議大力輔佐。他明確主張管弦班應設在音樂院,統(tǒng)一住校的方式能增加練琴時間又便于嚴格管理,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專心致志于學習。而時行的興辦學館方式,相對條件沒這等全面,他尤為擔心年輕人免疫力差,會沾染上某些舊社會遺留下的不良習氣。后來,他主動把學館里幾名學員都并入了管弦班。此舉正說明他并不把學館視作樂團私產,全然是為學員成長環(huán)境前程著想,也是用行動來支持這一新生事物。
起初招收的學生有120余人之多,因為另外還要承擔為上海各樂團補充新人,一對一的主科教學使師資匱乏成為燃眉之急。他身為樂團團長,不僅沒有借口“不屬于本職范圍”推諉了事,在開班之前就慷慨無私地輸送了司徒海城、王文山等元老精英和十余位資深演奏家組成了老師班底,挑起大梁。相繼又調來“老法師”鄭金鑾(小提琴名家鄭石生之叔)、王人藝(聶耳的老師)再予充實。為確保團里演出質量不致下滑,他在人力資源上合理調度,讓好多聲部首席和藝術骨干擔任主科兼職,達到兩全其美。又特意把團內著名學者楊民望先生(豐子愷女婿)調往主講《音樂鑒賞》課,使學生從理性視角闡釋音樂內涵,大大提升了藝術品位。
我們曾見過社會上某些地盤上的一方諸侯,緊緊看護自家領地,唯小團體利益至上。這正反襯出黃老站在國家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制高點上以大局為重,體現(xiàn)出無私無欲,無欲則剛的博大胸襟。他從不口吐蓮花把漂亮大話掛在嘴邊,但從其一系列行為中能觸摸到一顆滾燙的心和水晶般的品格。
名帥親征 兩大創(chuàng)舉
黃老是中國交響樂指揮界之翹楚,孚享盛名。難以讓人置信的是,他竟不顧身價毅然去調教一批娃娃兵,這無異于國學大師去教童蒙“三字經”。
短短兩年主科學習中,一面孜孜于教一面孜孜于學,“勤為徑”已蔚然成風,“偷”電燈泡、搶琴房,天天從清早練到熄燈鈴響,連寒暑假也主動留在學??嗑殹:眯┨熨x稟異的冒尖學生進步神速,考核時管弦系教授們頓覺眼前一亮,驚喜不已。同時,因藝術教育高淘汰率的篩選和國家財政拮據諸因素,已送走約三分之二的學生,余下正可以組成一支樂隊。客觀地說,那時無論專業(yè)技巧掌握程度和控制能力都尚顯稚嫩,整體水準還欠火候,黃老自當十分清楚。然而,他與舒群合議后,決定立馬推出新增加一門“樂隊課”。一來管弦班培養(yǎng)目標不是獨奏家,而是稱職合格的樂隊演奏員人才;二來也許與黃貽鈞的自身經歷有關,對“實踐出真知”深信不疑,提前訓練樂隊合作技能有益無害。開設“樂隊課”無疑是一個大膽之舉、創(chuàng)新之舉、在全國音樂院校中首開先河之舉,今日回過頭來看也是明智之舉。
“樂隊課”首排曲目是德國作曲家韋柏的絕作《奧伯龍序曲》。第一次合排好不興奮,可是其中小提琴有一長段Allegro連續(xù)十六分音符快板,說實在話能獨自順順當當拉下來已屬不易,還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難免顧此失彼。但車到山前必有路,黃老不是等閑之輩,為此他采用了“母雞帶小雞”的對策妙招——由“老司徒”等五位原樂團弦樂老師分別擔任聲部首席,再安排他們負責指導分部練習,傳授長年積累的樂隊實踐經驗,正發(fā)揮了班上師資的優(yōu)長。這一招用了一年后,他又讓學生頂上首席位置,但分部排練仍由老師指導,“扶上馬,送一程”。
開設“樂隊課”和“母雞帶小雞”,黃老都是順勢而為,取得了明顯實效。兩大創(chuàng)意,“四兩撥千斤”地化解了關鍵性難題。
妙招迭出 點石成金
雖然黃老已謝世多年,但他排練中的場景會時常在我腦海中“回放”。
氣場駕馭一切——正當盛年的黃貽鈞常穿一身卡其布中山裝很為樸素,但眉宇間神采飛揚,談吐溫和舉止沉穩(wěn)是位謙謙君子。那一口帶有蘇州吳儂軟語口音的普通話,很有親和力。時而在眼鏡架上方瞟你一眼,暗示你即將進入,或則微微點頭以示贊許,環(huán)顧的眼神不容任何角落有絲毫懈怠,他的“氣場”駕馭一切。黃貽鈞的指揮手勢會說姿態(tài)優(yōu)雅的“啞語”,柔臂在空中舞劃即興揮灑“音畫”。
在排賀淥汀《晚會》時,曾出現(xiàn)過有趣一幕。樂曲中小反復變換大反復,反來復去,稍一不留神就“炮聲”連連。因為后半拍起音的旋律,一旦忘了反復,正拍休止處突然冒出一個音來“放炮”,十分明顯,又好氣又好笑。而此時黃老不慍不怒,從來沒見他大聲呵斥過,僅是含笑看你一眼,這一眼就盡在不言中了。一則是他富有涵養(yǎng)的個性使然,二則“放炮”不是技術性原因,倘一指責就會愈加緊張,更易出錯。他要讓入門不久的學生,在松弛又神情集中、適度緊張的演奏狀態(tài)中釋放潛能。看來能讀懂演奏員心態(tài)的指揮方能稱得上好指揮。
講解音樂內涵——初次進入音樂殿堂,對于音樂的理解力有限。黃貽鈞有時會顯得不滿地說:“你們拉的是音符,不是音樂!”那時的確難以區(qū)分這兩者到底有多大區(qū)別。音樂與詩歌、散文一樣,都講究“貴在意境”、“形散而神不散”和真情實感的融入,沒有此“樂之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了。難怪他要說“你首先得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聽眾”。
在排練蒙族風味的《森吉德瑪》時,讓你想象一馬平川的草原曠野之美景;演奏《瑤族舞曲》時,我們則都成了盛情主人的賓客,在民俗節(jié)日中歡快地共唱同舞;在排練貝多芬《愛格蒙特序曲》的尾段時,他又根據劇情形象地指出弦樂這句最后兩個音必須放開來拉,那是英雄被砍下了頭顱,弓子要干脆利落,收音要干凈……當然,無標題音樂無法一一明說,也更難于理解和演繹。此后在排《貝五》時就領教了,幸好有前面這些鋪墊,使理解能力漸入佳境。
精言回味無窮——大文豪魯迅曾在“語言有三美”論述中,把“意美以感心”放在第一。黃貽鈞有好多精言耐人咀嚼再三,得益匪淺。
“要分清誰是老大、老二、老三”。必須通曉樂理分清主次,地位不得僭越也不必謙讓。
又強調“要忠于譜子”,即包括音符和所有音樂術語標示符號,尊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原意。
他對音質音色要求很高:“響而不炸,輕而不浮”。
“你們得首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聽眾”。強調審美過程是由演繹者與受眾共同完成的。
經常借用古語“非不能也,乃不為也?!泵銊畎l(fā)揮主觀能動性,踢開絆腳石。
他尤為強調演奏時要“目中無人,心中有人”。心無旁騖,全身心浸潤于樂曲意境情緒中去。
他再三告誡學生“要學做一個聰明人,善于舉一反三”。得益就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平衡藝術是樂隊合作技能的核心,這與《易經》中的陰陽八卦中和之理相通,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揭示表演藝術真諦的話語至今還言猶在耳,使學生如醍醐灌頂,終生受用。
細節(jié)決定質量——重視細節(jié),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莫不如此。
黃貽鈞在排《貝五》首段時,對節(jié)奏扣得很細。起初,后半拍起音的主導動機往往會休止符稍長而后面三個音擠得過緊,他說有些世界名團也會節(jié)奏精準度不夠,建議用“填充法”——即內心在休止符里補唱一個同音來彌補,立竿見影。
對每一個音他都要求交代清楚,比如弱起節(jié)奏起音的旋律,容易含混不清一帶而過,應該有意識稍加強調一下拉寬些,使旋律保持完整。
藝術需要適度夸張,對于這個“度”的準確把握并非易事。黃貽鈞曾說過 “水平差的樂隊響到一個f 、最多ff,輕則又輕不下去,根本聽不到fff、ppp。音量幅度一定要對比明顯,否則觀眾感受不到”。對于定音鼓發(fā)聲比較遲緩的樂器,他又要求敲擊動作要稍稍趕前些,因為聲音傳送到觀眾席存在時間差,大場子更加明顯。這正說明他對這個“度”的理解不止于主觀上認定,一切應以審美對象客觀感受的音響效果為準繩。立足點上的差異,顯見他對“度”的理解層次更高。
黃老在宏觀把握好樂曲整體布局外,細節(jié)之處也大做文章,體現(xiàn)出了他嚴謹的藝術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藝術精神。
過河指點門道——一般而言,指揮提出藝術處理要求之后,你能做到就好,一旦總是做不好,就會束手無策。但黃貽鈞另有一絕,他會具體指導你采用什么技術途徑去達到目的。
比如當他提出在樂句語氣上的要求之后,發(fā)覺原譜上弓法、指法不盡合理,就會很在行地提出建議怎么去改動,也會很尊重坐在首席位置上的老師一起商討去體現(xiàn)到位。當弦樂總是該輕輕不下來,他會提醒運弓側著弓毛,上移靠近指板,說得那么在行在理。遇到管樂吹奏中“音頭”太重太硬了些,他也會提醒你該用舌頭什么部位,與氣息如何配合,簡直有點像上主科那樣。假如管樂的和聲起點參差不齊,他會用反彈拍點預留一個“氣口”,使吸氣準備即已統(tǒng)一,從指揮手法上解決問題。
正是因為黃貽鈞自己會拉提琴,吹奏過圓號、小號,早年在洋人為班底的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里工作過,他熟諳樂器性能和演奏技法之故,因而能點中“穴道”。甚至,他還曾讓幾個吹圓號的學生到樂團來親自輔導。具有如此能耐的指揮,可謂另有一功。
突破門戶之見——“同行相忌”是文藝界的通病,門戶之見甚深者劃地為牢,老死不相往來。而肚量很大的黃貽鈞,為了讓學生增長見識接觸不同指揮風格,請來了指揮系主任楊嘉仁教授。
楊教授在排練時機智風趣的語言常會博人一粲,上課氣氛輕松愉悅。當他指揮老柴的《花之圓舞曲》時,用地道的南京口音說“要像雪花打在玻璃窗上”,頓然引來一陣哄笑,他那句形象化的比喻立即讓學生心領神會。沒想到這橋段成為樂隊“活寶”津津樂道的保留節(jié)目,活脫活現(xiàn)“拷貝”了幾十年。
我們亦然心知肚明,比喻是為啟迪學生,但抽象的音樂語言不可能用具象的文字語言來表達,而要靠“悟性”去體認音樂氣質。
走出課堂實習——音樂是時間藝術。正式場合“一次性”演奏演唱,好與壞全是它了。上課排練則不然,重點段落常需要反復精排。舞臺演出經驗不可能在課堂上獲取,有個長期積累過程。
黃貽鈞正是考慮到這一層,尋覓合適的機會讓學生到藍天中放飛。于是,他作為一團之長,安排了在“大世界”拼臺演出,以老帶新。初次上臺,直接與聽眾互動,演奏心理和演奏狀態(tài)都會發(fā)生微妙變化。有的會“人來瘋”超常發(fā)揮;有的會“上場慌”大為失常。好在“大世界”連續(xù)一階段每天會演上一兩場,天天有所進步。
在“大世界”演出都由樊承武老師執(zhí)棒,節(jié)目有歌劇《卡門》序曲和幾首氣氛熾熱的中國樂曲。平時他一直作為黃老的副手參與培訓樂隊,負責為銅木管、打擊樂排大分部。后來到金山縣干巷公社下鄉(xiāng)勞動鍛煉期間,也為農民兄弟演出了好幾場。的確,樊老師也為樂隊成長奉獻了一己之力。
自編排練教材——平地而起的樂隊課無先例可循,如何由淺入深有針對性地精選曲目作為教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無從得知黃老殫精竭慮備課過程,考量的出發(fā)點和依據是什么,但卓有成效的訓練成果已經足證一切。
“樂隊課”上了兩年半,共排了莫扎特第三十一交響曲、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格魯克芭蕾組曲和《洪湖赤衛(wèi)隊隨想曲》等四十余部中外經典音樂作品,涉及不同曲體曲式、不同流派風格、不同作曲大家、不同合作難度,廣長了見識。記得他曾經說及“曲如其人”,要區(qū)分作曲家個性各異的性格特質,譜子上同樣一個力度記號f,貝多芬的作品要氣勢豪放些,音頭清晰有一種剛性;相對而言莫扎特的典雅曲風,在音量上對比出來即可,不要“兇巴巴”。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原來系統(tǒng)學習《西洋音樂史》和《中國音樂史》都那么重要。
有幾位自己很“要”的同學,每次排練后都認真記錄了筆記,倘若整理一下,或許亦可拾遺補闕留下一份音樂史料了。
上述八個側面,恰如一個八度音階,譜寫了黃老《育苗奏鳴曲》中的一個樂章。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且借用魔術師劉謙正式表演前常說的一句話:“大家注意,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鶯聲初啼 乘云直上
但凡圈內人都知道,崇尚個性張揚的獨奏家未必能組成一流樂團。樂隊需要“忘我”精神的“自我”價值體現(xiàn)。多聲部的交響諧調,來自每個成員各司其職又心靈感應般默契的彼此照應,以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
經過黃貽鈞大師悉心調教,點石成金。一堆散沙,砌筑成一座座繆斯藝術女神沙雕。轉眼到了1964年冬,“上音”大禮堂內畢業(yè)匯報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是樂隊首次集體亮相,全面檢閱教學成果。貴賓席上端坐著院內外專家領導,全場擠得滿滿當當的,連走廊也站滿了人。
開場是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留學前蘇聯(lián)時所作的《節(jié)日序曲》。號角齊鳴,禮花四濺,這氣勢恢宏的節(jié)慶場面正貼切此時此刻人們的心境。又奏響了《開河序曲》這首原創(chuàng)作品,這是下鄉(xiāng)勞動時由于群昌同學根據浦東說書音調改寫的主題旋律,經由朱踐耳先生加工擴展、編曲配器的自產作品。音調里透出上海郊區(qū)田歌勞動號子的泥土味,備受好評??上?,總譜已不知去向,不曾想首演即成絕響,遺憾之至。
壓臺重頭戲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內行人盡知這部經典巨作是塊試金石,樂曲富含深奧哲理,跌宕起伏幅度大,同時每個聲部都有樂段展現(xiàn)功力究竟如何,合作難度也頗大。當黃貽鈞凝神將指揮棒一砸下,砰然響起了千鈞之力的命運敲門聲的主題。騷動的心驚惶悸怖,浸淫脆弱的心靈。隨之,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逐一層次遞進。大師的指揮棒出神入化,剔除了年青樂隊的青澀,儼然是支訓練有素的樂隊。聽眾沉浸于樂思演化推進,品咂著。末尾,當調性轉換,扼住命運喉嚨的凱歌聲響起,同時宣告一個嶄新的、全國最年青的樂隊呱呱墜地了,聲音洪亮且清脆!
冬日里的黃貽鈞一再謝幕后走下臺來時滿臉汗涔涔,他坦言自己也挺緊張,想來是怕新兵第一次見大場面會失控吧。一畫上圓滿的句號,這位“教父”對眾弟子臺上爭氣的表現(xiàn)深感慰籍,苦心換來了甜心。
1965年初,當我們從音樂院大門走出,按慣例要下鄉(xiāng)勞動鍛煉半年,誰知才過了約一個月,因要趕排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而急召回上海舞校。三個月后《白》劇在《上海之春》上公演,一切正如當初開班所期許的那樣,一支全新的雙管編制樂隊首次亮相于公眾面前,充滿了青春活力。
樂池里,譜架燈漏出吝嗇的光,如有靈性的指尖叩醒了五線譜上一個個小精靈,千回百轉的音浪,蕩漾心旌搖曳的律動,裹挾起足尖飛舞……
自此,隨同舞劇《白毛女》在“文革”中成為革命樣板戲,乘云直上,享譽全國。樂隊在補充進首席王希立和十余位新成員后,進一步增強了實力?!栋酌穭〗M頻頻為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十大元帥和亞非拉國賓政要招待演出,公演了1600余場次,拍攝了彩色電影在全國放映。相繼出訪朝鮮、日本、法國、加拿大諸國,特別是1972年,周總理策動“芭蕾外交”打開了中日建交的大門,他對出訪成果異常興奮滿意,專電告知上海組織三千人歡迎隊伍到虹橋機場接機,這等高規(guī)格禮儀迎接國內文藝團體出訪歸國,從無先例。
1979年上海芭蕾舞團成立后,管弦樂隊除了為舞劇《天鵝湖》《葛蓓莉婭》和團里原創(chuàng)新作《雷雨》《苗嶺風雷》《阿Q》《魂》《阿里巴巴》伴奏之外,還由指揮家陳燮陽執(zhí)棒舉辦了上百場各類音樂會,并曾與法國當紅指揮家皮里松合作演出了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等。
羅列這些碩果,無非想表達片片綠葉對根的眷戀。引述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美學論文選》中一句話來說:“一切光輝燦爛的東西總令人想起太陽,而且沾得太陽一部分的美?!蔽覀兌颊吹昧它S貽鈞大師的藝術之光和美。
師恩如山 林木護綠
悠悠五十年,棵棵小樹苗已長成一片粗壯林木,枝葉翠綠,裝點高山。
以管弦班學生為基本陣容的上海芭蕾舞團樂隊日臻成熟,在上坡路上不斷前行。未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上海音樂團體進行重組,指揮陳燮陽和首席王希立等十四位成員調至上海交響樂團,在“出國潮”中又有十余名成員分赴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和加拿大、中國香港、美國等一些交響樂團工作,其他成員則調往歌劇院、愛樂、輕音樂團或留在芭蕾舞團、歌舞團,一個好端端的樂隊就此解體。這對于管弦班情結很深的師生們來說,不免備感失落和無奈。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音樂人仍然在為音樂文化事業(yè)奉獻自己的藝術才華,黃老的一番心血并沒有白費,因為人才屬于國家,音樂沒有國界。
2010年深秋時節(jié),原上音管弦班八十余位師生回到母校,為五十周年舉行慶生派對。所有健在并在滬的教師都列為嘉賓應邀出席,十余位“海外”學友也專程返滬,濟濟一堂,熱鬧非凡。聚會上,召集人繆陸明同學在“祝詞”中緬懷先師,提到一長串光輝的名字,立下了頭功的黃貽鈞先生理當排在首位。喜看今日為數眾多者被評為國家一級、二級高級職稱,有多人出任聲部首席、副首席,成為上海五大樂團骨干力量;也有同學從事社會文化事業(yè),就任上海大劇院藝術總監(jiān)、上海音樂廳經理、上海市歌星俱樂部總經理等職務;或在美國成為世界頂級長笛品牌總廠技術總監(jiān);下一代中的佼佼者摘得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成年組金獎,以及在德國、加拿大交響樂團中擔任聲部首席。大家都把這些業(yè)績視作管弦班的驕傲。滿頭銀發(fā)的舒群老師深有感觸地給予精辟總結:“反思管弦班之成果,包含了兩個基因,是樂團‘實踐派與上音‘學院派優(yōu)化組合、良性互補的結晶?!笨芍^一語中的。
可敬可親的黃老與學生不但結下了師生情,還有一份流淌著藝術血脈的親情。他的精神今日仍在感召我們做好藝術傳承,致力于培育新一代音樂人。我們畢業(yè)后,他還吭哧吭哧地騎著自行車來到偏僻的西郊,在舞校大院芳草地上與我們共沐春光,一同親密無間地笑談。聽到了嗎?還是那一口蘇州口音的普通話,糯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