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安
有這樣一條謎語,謎面是:“青石靠青臺,花在石上開,是花都有葉,你往無葉上猜?!?/p>
這條謎語是打一冬天里的自然現(xiàn)象,謎底就是雪花。
雪,不僅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對農業(yè)生產還有大益處。常言道:“瑞雪兆豐年?!惫湃讼矚g賞雪吟詩,歷史上有許多對雪景的生動描寫。比如,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都流傳久廣、膾炙人口。
雪花的微觀世界
古代詩人對雪景的描寫盡管細膩。但他們描寫的都是宏觀世界,對雪花的微觀世界所知甚少。如果在飄雪的時候,你在室外用放大鏡觀察落在深色衣服上的雪花就會發(fā)現(xiàn),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的,它和自然界中生長的植物的花朵很不同,自然界中生長的花大都是5瓣的。西漢時有一本叫《韓詩外傳》的書,作者韓嬰對雪花倒是觀察入微,他在書中寫道:“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p>
雪花不僅是6個“瓣”,更有趣的是,每個雪花都有自己的模樣,誰和誰都不會完全相同。但不管雪花的形狀如何千變萬化,它們的基本形狀始終離不開“六”字:有的像匠心雕刻的六邊形,有的像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像有六條主脈縱橫交織的蛛網……這是為什么呢?
云層是孕育雪花的地方,雪花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斷凝華而成的。由于這個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結構,叫做“六方晶系”,所以,形成的雪花也是六角形的。晶核生長的形狀大體有3種趨勢:長而細的六棱柱形晶柱、兩頭尖尖有如一根針的晶針和很薄的六邊形晶片。如果它們周圍的水汽濃度較低,冰晶的增長緩慢,而且各邊均勻增長;如果周圍水汽濃度較大,那么增長過程中形成雪花的冰晶不僅體積會增大,形狀也會改變,最常見的就是天空中飄落的六邊形雪花。為什么雪花都傾向于六邊形呢?原來冰晶增長時要消耗附近的水汽,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汽越稀薄,稍遠處的水汽自然過來補充。它們首先遇到的就是正在向前伸展的尖角,于是,各個尖角迅速加長,逐漸成為樹枝狀。由于同樣原因,這些“樹枝”上又長出新小枝權,周而復始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六邊彤雪花。形成雪花之前的冰晶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位于底面上的正六邊形和側面長方體的晶體生長速度出現(xiàn)差異.形狀也相應發(fā)生變化,比如氣溫會給結晶表面帶來微妙變化,接近0℃時底面水平擴展成六邊形,5℃時形成針狀,氣溫降到-5~-10℃時。側面上開始生成正六棱柱體及側面鏤空的六棱柱體,-15℃時形成樹枝狀,在氣溫降至-10~-21℃時,正六邊形又開始擴展,繼而再生成六棱柱體。
周圍水汽含量較少時,雪花的生成過程也較慢,而且不易出現(xiàn)復雜形狀。相反,水汽含量越大,雪花的生成速度越快,形狀也越復雜。被人們稱作“雪花”的樹枝狀雪晶往往生成于15℃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環(huán)境中。盡管晶體的形成速度取決于溫度及水汽濃度,但空氣中的其他氣體也會影響它的形成。實驗表明,在只有水汽的真空空間里形成的冰晶幾乎都有單三棱柱體,而在天空中形成的晶體則呈現(xiàn)針狀和六棱柱形狀。經過計算機計算可以再現(xiàn)冰晶向6個方向延伸的形狀,而冰晶中途分叉、呈現(xiàn)樹枝狀的原因。人們始終無法解釋。雪花美妙無比的點對稱的分枝方式,其產生機理,至今仍是一個謎。根據科研上的需要,國際水文科學協(xié)會的冰雪委員會把雪花歸類為片狀、星狀、柱狀、針狀、立體枝狀、柱帽狀和不規(guī)則形狀共7種形狀。
鐘情霄花的人
為了研究這種“元葉的花”,許多人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獻出了畢生精力。
1260年,澳大利亞人麥格鈉斯第一個將雪花記于書中。他認為,雪花是星狀的,但沒有指出它們是六角狀。1611年,克普拉在歐洲寫了一本關于雪花的書,明確指出,雪花是六角形的;但他沒有很好地解釋雪花為什么是六角形的。1635年,笛卡爾觀測了雪花,并繪制了一些草圖,強調雪花的六角形規(guī)律性。1660年,巴塞列納斯出版了雪花素描圖,第一次指出雪花有晶狀分枝,還討論了晶體的幾何結構。17世紀后半葉顯微鏡的發(fā)明,促進了歐洲有關雪花晶體的研究。1665年,霍克在斯匹茨卑根與格陵蘭間航海時,將雪晶形狀與氣象條件首次聯(lián)系起來。1681年,意大利牧師羅賽鐵試對雪花分類,并對一個六角棱雪晶做了細致的描述。1833年,日本人土井利發(fā)表《雪花圖說》,這本書包含86個雪晶細節(jié)素描。1840年,他又出版了《續(xù)雪花圖說》,書中有97個素描。
到19世紀后半葉,歐洲因為有了放大技術,對雪晶的研究又進一步廣泛起來,諾頓司開特及海爾曼拍攝了許多雪晶照片,將雪晶分為片狀、柱狀及片柱混合狀。1885年,美國的威爾遜花了極大精力拍攝了1萬多張雪花照片,50年后,他挑選了2000幅各不相同的、好看的雪花圖案,編成非常壯觀的《雪花圖譜》。他對贊嘆不已的人們說:“上天降落到我手中的雪花是極少部分?!毖┗▽<椅鬟d則斷言:“在地球表面,沒有兩片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雪花。”
20世紀初,對冰雪做過專項研究的日本物理學家中谷宇吉郎博士曾把雪比做“來自天空的信使”,并查明千差萬別的雪的結晶形式取決于高空氣溫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雪花焉能“大如席”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是詩人李白描寫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薊縣東南,在詩中用采泛指我國北方。軒轅臺遺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后有人考證,詩中的“席”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雙人或者單人涼席,而是古人席地而坐的坐席,這樣一來,大如席的雪花就不算太夸張了。
那么,雪花究竟能有多大呢?前不久美國科學家在加拿大荒原遭遇暴風雪,他們用激光探測器拍攝到了巨型雪花的照片。加州理工學院一位物理學教授稱,大雪花直徑一般有2~6英寸,質地異常松軟。吉尼斯紀錄中的最大雪花直徑有15英寸,比平底鍋還要大??茖W家分析說,雪花就是一個雪晶體,有很多形狀,樹模石形的雪花是最大的。巨形雪花容易在溫度剛剛高于冰點時形成,此時空中的溫度在O℃以下并接近0℃,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別大,很容易使許多雪花互相聯(lián)結起來,形成較大的雪片,以濕雪的形式降落下來。我國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從天空中降落的單個雪花晶體的直徑一般為0.5~3亳米,但經過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徑可達15毫米左右。
雪花晶體的大小與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密切相關。天氣越冷,氣溫越低,雪花晶體越小,在天氣十分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其直徑往往不到0.05毫米。氣象學家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當空中溫度在-8~-5℃時,形成棱柱狀冰晶;當溫度為-5~-3℃時,形成針狀冰晶;當溫度達到-3~0℃時,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狀冰晶。由此可見,在溫度為-3~0℃時,雪花形狀最大、最完整。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反而很小,肉眼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陽光下,人們才能發(fā)現(xiàn)像細粉狀的它們,這種雪被稱之為“干雪”。
彩色的雪
人們常用雪來形容潔白的顏色。其實,雪并非全是白色的,有時是五彩繽紛的。
紅雪是一種經常在南、北極地帶出現(xiàn)的景象,有時人們在阿爾卑斯山、蘇格蘭、格陵蘭海灣也會看到天降紅雪。1918年冬天,格陵蘭海灣突然下起了紅雪,這是由于暴風將細小紅藻混雜在雪中形成的。1959年的一天,在南極上空,突然烏云密布,接著刮起了一場大暴風。暴風過后,飄起了紅色的大雪,那雪如鮮血一般鮮紅。1980年5月2日晚上,蒙古肯特巴省境內也降了一場紅色的雪。經化驗表明,每立升紅雪中含有礦物質148種,其中有未被溶解的錳、鈦、鋅、鉻和銀等化學元素。原來這是紅色的礦物質微粒被狂風卷到高空,成了雪花的凝結核所引起的。
100多年前,北冰洋的一個小島上,下了一場綠雪。整個山川大地披上了綠裝,遠望濃綠欲滴,異常美麗。科學家們分析研究后認為,這是海水里的綠色藻類被風吹向天空,又在雪形成的時候混入了雪里而形成的。在西伯利亞地區(qū).綠雪和青雪更為常見,這種彩色的雪多與藻類和工業(yè)污染有關。
藻類植物不怕冷,可以在雪地里生長。植物學家們根據藻類植物的顏色不同,把它們分為藍藻、綠藻、黃藻、紅藻、褐藻。彩色的雪,有不少就是這些藻類植物被暴風刮到高空,和雪片相遇,黏在雪片上形成的。
至于其他的生物或非生物,也會形成彩色的雪。
1892年,意大利曾下過一場黑雪。這是因為億萬個像針尖般大小的黑色小昆蟲,在天空中飛翔,結果沾在雪里降下的緣故。
1962年,蘇聯(lián)下過黃而略帶紅色的雪。雪后的地面仿佛鋪了一層黃紅色的地毯,十分美麗。這是風把沙漠里的沙塵帶到高空,然后擴散到遙遠的地方,同雪花夾在一起落下來而形成的。
蘇格蘭也下過黑雪,那是因為一些燃燒不充分的煤煙粒,大量沾在雪花上,把白雪染黑了的緣故。
不過,雪的“本質”還是潔白的,看似神奇的彩色雪,只是雪花受到環(huán)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玷污而形成的。
夏日炎炎天飄雪
你見過六月飛雪嗎?
“六月雪,斬竇娥?!边@是人們對古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名著《竇娥冤》的高度概括。該劇大體是講,良家女子竇娥受屈被定為死罪。無處申冤的她臨死前發(fā)下誓愿:死后,天降三尺大雪,掩己尸首,讓白雪采證實自己的清白。當六月某日午時開刀問斬時,果然狂風大作、雪花紛飛。因此,有的劇團干脆把這部劇改名為《六月雪》。文藝作品是容許虛構的。人們看完了這部劇,并不會追究六月里能否“天降三尺大雪”。然而,翻開史料,六月降雪或暑天降雪卻絕非戲劇中所僅有。
據《扶風縣志》記載,早在公元前435年,當?shù)鼐驮小傲虑赜暄?。這里的“六月”和《六月雪》中的“六月”都是指農歷而言;“雨”字作動詞講,“雨雪”即“下雪”。據江西《金溪縣志》和《撫州府志》記載,1653年,“金溪夏六月,炎日正中,忽下大雪,仰半空,玉鱗照耀,至檐前則溶濕不見”?!稉嶂莞尽泛汀兑它S縣志》記戢,1655年,“宜黃六月雪”。福建《建甌縣志》記載,1661年,“建甌六月朔大寒、降霜,初四日雨雪”。1860年,湖北宜昌一帶也出現(xiàn)過夏日降雪的情形,至今在宜昌境內還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石刻,其上寫著:“庚申年又三月十五日,立夏下雪。”
近幾十年來,有關夏日飛雪的記載也不少:1958年新疆鳥魯木齊出現(xiàn)過六月雪。1981年5月31日11時27分,山西管涔山林區(qū)開始降大雪.至6月1日15時止,歷時27個多小時,降雪量多達50多毫米,雪深25厘米,地面積雪3天后才完全消融。1987年農歷閏六月二十四日,上海市區(qū)飄起了小雪花。1987年6月5日,張家口地區(qū)下-了一場大雪,48小時降溫12℃,個別地區(qū)降溫21℃,最低氣溫下降到7℃,農業(yè)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暑天降雪,在國外也有記載。例如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亞伊里安島的伊拉卡村,1982年7月24日,下了一整天大雪,氣溫驟降。由于這個地方常年無雪,人們對寒冷天氣的來臨缺乏準備,因此,許多人不得不全身涂上豬油采避寒。
暑天下雪雖然少見,但不足為怪,它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由于受厄爾尼諾等影響,氣候發(fā)生異常變化,遏上特殊的天氣氣候條件,比如夏季冷空氣長期盤踞一地,加上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條件,就可能形成暑天下雪的有趣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