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看法是,當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出現(xiàn)的時候,傳統(tǒng)的讀書習慣相應地要發(fā)生極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閱讀的消失,當新的讀書方式成為閱讀主流的時候,這個過程才會完成。從閱讀方式來說,目前還在變化中,有一個相對長的傳統(tǒng)閱讀和網絡閱讀并存的時期,但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后者對前者的改變是個必然趨勢。我想先從人類活動的一個規(guī)律說起。
宋代以后才有了我們今天概念中的書
人類活動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社會事物由繁向簡,這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一個鐵律。我們先從與閱讀有關的書及書寫方式的變革說起。
中國是文明古國,文明的一個主要標志是我們的文字和書寫方式出現(xiàn)得相當早。了解一點中國書史的人都明白,我們早期的書由在石頭、鐘鼎上刻字,走向甲骨、竹簡、縑帛,當紙出現(xiàn)后才向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書發(fā)展,這個過程相當漫長,而且規(guī)律是越向后,周期越短,這當然和人類文明的進程相關。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一個主要特點,或者說人類的一個基本思維,就是這些東西的發(fā)展遵循了由繁向簡的規(guī)則。
我們現(xiàn)在知道,中國在東漢時期就發(fā)明了造紙術,也就是說,從理論上書的概念有可能那時出現(xiàn)了。但我們現(xiàn)在只說宋版書,沒有聽說這之前的書,從印刷史角度觀察,我們書的歷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國就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的技術,但它的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只是在佛經的印刷中,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實物也極少。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宋代以后才有了我們今天概念中的書。
現(xiàn)在大多書法家字不如以前的賬房先生
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術變革中,只有當技術條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時具備的時候,一種新的技術方式才可能流行,并成為普遍的方式,進而取代舊有的方式。中國雕版印刷的出現(xiàn)建立在早期刻字藝術的出現(xiàn)、紙的發(fā)明、墨的出現(xiàn)基礎上,而這些技術條件,在制作成本方面要達到一個大體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現(xiàn),使知識的保存、傳播和普及變得相對簡單和容易,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文明的進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的石印、油印、鉛印技術大量傳入中國,最后鉛印的方式成為一個穩(wěn)定周期內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鉛印技術的普遍使用,也是造紙、輪轉技術、油墨的制造等技術條件基本平衡的結果。這個發(fā)展進程中,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了由繁向簡、技術條件大體平衡發(fā)展的邏輯,最后穩(wěn)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術方式,一定是這個邏輯的最佳選擇。
熟悉中國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術的變革中,有一些過渡時期的現(xiàn)象,比如在雕版向鉛印轉型的過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過,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為這些技術手段雖然有它的優(yōu)點,但也明顯有缺點。比如油印技術的一大優(yōu)點是便捷,在技術上,基本可以說沒有難度,因為刻蠟版和常規(guī)的書寫方式是一樣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特殊思維,所以凡是單一強調功能的時候,油印的優(yōu)點就突顯出來,比如文件、傳單的印刷,它的缺點是不具備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滿足人類活動的審美要求,所以很快為鉛印技術取代。
書寫方式也一樣,早期的毛筆被后來的鋼筆、圓珠筆取代也是必然的,因為人類活動以功能為上,鋼筆、圓珠筆最佳地滿足了這個條件。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筆的出現(xiàn)第一是為用,其次才是審美,書法的出現(xiàn),也是在滿足了用的前提下的。當一種書寫工具普遍流行的時候,它的技術一定會達到最高,而當這種工具不再成為主流的書寫工具后,它的技術水平一定是下降的,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大多書法家,還不如以前的賬房先生字寫得好的原因,因為毛筆以前是日常書寫工具,不是現(xiàn)代人變得笨了,而是時代條件不同了。
現(xiàn)在經常聽人說,會寫信的人不多了,大有惋惜之意。我以為不必太感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書信的起源是要傳達信息,不管是什么樣的信息,當這個功能有更為便捷的方式時,它的衰落直至消失,都是正常的。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書信,其實早就衰落了,比如要滿足花箋紙、毛筆、繁體豎寫這樣三個條件的書信,是很早就沒有了的。鋼筆、圓珠筆的信,在非常傳統(tǒng)的人看來,就不是嚴格的信箋,所以今天你到拍賣市場去看,同樣一份名人的書信,如果是滿足前三個條件的,一定價昂,而同樣的人用鋼筆、圓珠筆寫的信,價錢要差很多。
學者不能不讀書
我講了這么多道理,無非想說明,在網絡出現(xiàn)以后,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被網絡閱讀、電子書取代,肯定是一個必然趨勢,但這個取代除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外,它取代的主要是功能,而審美是取代不了的。鉛排書出現(xiàn)后,作為一般的閱讀,線裝書就沒有意義了,但不等于線裝書會消失,它獲得了另外的意義,比如經典、高檔、紀念、收藏等,用的意義,由繁向簡,而美的意義卻正好相反,凡能批量生產的東西,在審美上就一定有局限,因為個性弱了,手工時代的東西,因為留有人的溫情,所以通常會在審美上有高的價值。手工的東西,遵循的正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則。
網絡時代,傳統(tǒng)的書,肯定不會被取代,但量可能會縮小。優(yōu)點多的東西總要取代優(yōu)點少的,這是從功能上說。但在審美上,鉛排書還是沒有傳統(tǒng)的線裝書給人的感覺好,當然這有個人的偏好在其中。
我感覺,網絡時代的讀書,可能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
一、在功利的學習中,可以不需要原始的書,網絡上的電子書完全夠用。像老師講課的講義、教科書,網上都有,干嗎非要買一本書?功利的學習,就是為了掌握知識,網絡閱讀、電子書足夠。從環(huán)保來講,電子書不需要紙,不占空間,攜帶方便,容量大。
二、單純獲得信息,溝通信息,不需要書,也不需要報紙。從閱讀本身來說,在現(xiàn)代社會,可以靠網絡和其它電子媒介。
三、紙質書是不會消失的,要做精深的研究,創(chuàng)新的研究,光靠網絡是不夠的。凡是在網絡上能找到的資料,都是過時的。網絡上找到的資料不叫資料,尤其是文史哲研究方面,這是公共資源。一般的知識、常識,可以依賴網絡,比如年終總結、工作申請、述職報告等等,這是文件。實用的東西都可以借助網絡,可以漠視書。但是,要做研究,還是需要看別人沒碰過的,像文獻一類的原始材料,這只能依靠原始的閱讀,所以優(yōu)秀的學人依然必須用笨功夫,這是考驗真正學力的時候,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時代,原始的閱讀方式,可能是奢侈的,但也是專業(yè)的,更是高雅的。對研究者來說,網絡時代更應當讀書,秘書可以不讀書了,但學者則不能不讀書。
未來的讀書可能變成趣味讀書
原始閱讀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當你拿起一本書,書是線裝白紙,開本開闊,字大如錢,而且流傳有序,有簽名,有題跋、有人的溫情,這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
今后讀書,有可能變成趣味讀書,有了電子書,在閱讀的功能方面,實用的部分將被取代,但審美的閱讀、將會更凸顯原始閱讀的美麗,當然這個變化和轉型過程,還會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但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后,大量實體書店可能關門,現(xiàn)在看它的趨勢是萎縮的,但這不等于書店就會消失。書店功能,極有可能向綜合方面發(fā)展,有書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龍、有展覽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另外,未來還是會出現(xiàn)比較穩(wěn)定的舊書業(yè),因為傳統(tǒng)的讀書精神,總還是會留下一點痕跡,舊書店還會發(fā)揮出它特殊的力量。
未來的書店,可能會變成趣味書店,個性一定要強。作為單純圖書交易的書店,以后完全可能被網絡取代。凡同人類與精神活動有關的東西,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實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審美意義比較穩(wěn)定。
(本文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謝泳教授在2011年11月19日廈門“鷺島書香”月活動中的演講摘要)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