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洪松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抗日志士丘逢甲先生這首春愁詩已經(jīng)為大家所熟悉。今日丘逢甲故居游人絡(luò)繹不絕,他們大多是受逢甲先生愛國情懷感染而來,可以想象有很多人會考究逢甲先生筆下的“山”在什么地方。
逢甲先生的“山”,就是蕉嶺一帶的“山”。在先生的故居文福淡定,就可以看到連綿的青山嫵媚極盡,桑麻影里、雞犬聲中掠過一幅幅山鄉(xiāng)田園的圖畫。逢甲先生在他的《松山書屋圖記》一文中說:“予村去山人之村六十里,村在鎮(zhèn)平縣北之文福鄉(xiāng)。鄉(xiāng)之西翼然而起者廬山也。其山多松,山之主峰曰松光峰,其麓有林,曰松林,灣曰松灣,而淡定村在焉?!擅髦穑烧兆x書,亦曰松光,峰之所由名也,此皆予之所賴以松者,固甚不愿其出山,以材見為世用。”既描寫了一幅山村的美麗圖景,又抒發(fā)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逢甲先生“淡定村”詩中寫道:
群山忽豁見山門,
幽絕溪山是此村。
雞犬云中仙氣在,
衣冠田舍古風(fēng)存。
桂生前代成尊宿,
松占高峰長子孫。
不必桃花千萬樹,
已教人作武陵源。
從詩中可以看出昔日淡定村(今日逢甲村)就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了。而所謂的幽絕溪山,能讓人留連忘返的,就在離淡定不遠處的蕉嶺老八景之一的仙橋飛渡。
從文福鎮(zhèn)往西南驅(qū)車十分鐘,穿過幽幽的綠色走廊,爬上幾個彎曲的山坳,便是一處極平緩的山坡。往西北眺望,遠山若有若無飄忽在藍天下,往東南便是一大片蒼蒼莽莽的果林,正是八月秋熟,柑桔柚果悠悠香飄。緩步前行,修篁如屏,山花似火,仙人飛渡赫然突現(xiàn),走近橋欄俯視,只見平坦中深藏著巨石堅巖對峙的溪澗,碧草如茵,雜花搖曳,一股雪白的清泉,從遠處竹林的萬葉叢中竄出,幽綠深黑的臥石綴著珠彈玉瀉的水花,合奏著一曲林泉妙景,令人禁不住連聲叫好!逢甲先生曾有過山中秋景的動人描述:
一角西峰夕照中,
斷云東嶺雨蒙蒙。
林楓欲老柿將熟,
秋在萬山深處紅。
詩人筆下的山水空靈宛約,令人欲一探究竟,而眼前橋上的風(fēng)光也一樣令人躍然欲往。橋西一小庵似在守護這十里溪云,走下歪歪扭扭的石徑,一幅天然的神仙洞府就突顯在橋底,十幾丈的絕壁懸空而來,仰首巖面,五角楓、三角葉,大圓葉、卵形葉交錯重疊在壁縫中石面上,聯(lián)接的蒼藤老樹百態(tài)紛繁,那一叢馬甲頭披掛著滿樹的紅珊瑚般的果實,在深紫黛青的玉屏上迎風(fēng)招展,真是美人髻上滿頭的珠翠,更是一幅兼工帶寫的幽巖香草圖!再看左邊,幾十株野繡球的濃葉遮掩著一個個石窟,那里又是一個迂回曲折的石窟溶洞,溪水就日日夜夜奔騰在坳黑的石洞中。進到洞中,是一個幾百平方寬敞軒昂的大溶洞,里面除了潺潺流水的聲響,便是那些各種形狀的巨石分布洞中,看似一群醉倒的金剛,俯仰坐臥各具神態(tài),幾株碩大的野山芋展開雨傘大的葉片,五六槍盛開的野芋花如紅燭高照,伴著這千年的好夢至今未醒。
順著往西的流水,出洞入洞,過石板小橋,忽是山間的秧田,忽是滿園的果木。繞著溪水走到下游,四圍青草覆蓋著臥石,一個丈幾寬的潭水,那綠波白浪中偷著戲水的幾個小男孩看到有大人,嘻笑著手忙腳亂爬上岸,撈起草坪上的衣服,一個個撅著屁股竄入草叢中去了。
遠處紫煙繚繞,仙人飛渡,如仙翁般古奧,又如仙女般天真。清代文人劉伯芙如此詠“仙橋飛渡”:“非關(guān)鬼斧與神工,翠壁丹崖依半空,飄渺宛如天上鵲,縈行更似雨余虹。玉簫咽三更月,黃石書懷兩袖風(fēng)。橋外白云橋下水,倩誰寫入畫圖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