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午
帶有計劃性的政府投資的效率是比較低下的,尤其是在中國經濟處于行政主導投資的模式之下,政府投資始終面臨著效率困境
隨著中國經濟下滑超出預期,政府投資再次成為穩(wěn)增長政策基調的主角。據媒體不完全統(tǒng)計,7月以來,已有13個省市發(fā)布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或穩(wěn)增長措施,涉及金額已超過十萬億元。其中,廣東、天津、山西、重慶、福建、貴州等省市的投資計劃均超萬億。
各地投資競賽再次呈火拼態(tài)勢,映射的是中國經濟對政府投資的依賴性仍很強,凱恩斯主義的刺激經濟方式對地方政府來說還是難以自拔。
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但與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相比,帶有計劃性的政府投資的效率是比較低下的,尤其是中國經濟處于行政主導投資的模式之下,政府投資始終面臨著效率困境。其實,政府投資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帶動民間資本,而非讓經濟增長陷入凱恩斯依賴癥。因此,在通過增加政府投資應對經濟困境、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需要注意的是投資效率的提高,而不應單純地為了追求GDP速度,制造出政府投資增長的高速度。
改革30多年來,地方政府作為各地的投資主體,形成了一種相互競爭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必須看到,由于地方政府在投資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和引資政策上的過度競爭,有的地方甚至不顧市場容量和經濟回報,盲目投資、攀比建設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重規(guī)模遠甚于重效率,浪費了巨大的建設資金,給國民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事實上,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一直以來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行政主導的投資過熱”,從而導致長期以來投資效率整體水平低下。
相關測算顯示,1999-2010年,我國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由1999年的0.33上升至2010年的0.7,平均為0.47;而美國由0.21降至0.15,平均僅為0.18。我國投資效率(GDP/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加額)平均為160.65,遠低于美國的202.49。2000-2010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固定資產投資率均逐年增加,其中西部地區(qū)投資率最高,而投資效率遠低于東部、中部地區(qū)。投資效率的低下也間接說明了為什么許多政府官員和學者一次次聲稱中國必須保持8%以上的GDP增長速度,才能創(chuàng)造足夠的就業(yè)機會并保證社會穩(wěn)定。這與發(fā)達國家每年只要2%3%的增速便是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們的投資效率很高。這也是為何中國經濟多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但“China GDP”卻被調侃為“拆了,搞地皮”,城市化變成了“土地城市化”而非“人口城市化”。
當下地方政府主導新一輪投資涌動,政府成了經濟發(fā)動機,而市場則有點靠邊站了。但現(xiàn)實情況是地方財力與各地投資計劃差距十分懸殊,如貴州擬推3萬億元發(fā)展規(guī)劃的背后是,2011年該省財政收入僅1330億。如此形勢,地方政府這些投資很可能是開空頭支票,根本不可能全部完成。而倉促推出的不少所謂投資計劃可能也是“拍腦袋”決策的產物,依然是熱衷于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實際執(zhí)行中很大程度上又會重演過往大拆大建、項目盲目上馬、勞民傷財的結局。
為防止國內經濟下滑,中央提出將穩(wěn)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必須意識到,穩(wěn)增長并不只是搞政府投資,更重要的是扭轉投資效率低下的瓶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投資本身決定了其配置資源效率的低下,GDP政績體制又助長了投資高增長與低效率的并存,而這需要下決心打破中國經濟的凱恩斯主義依賴癥。經濟體制不改,政府主導投資模式難以根本改變。因此,要切實提高中國經濟的投資效率,拯救實體經濟陷入迷途之困境,必須從財稅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政府管理制度以及金融體制等多維度進行系統(tǒng)的市場化推進,一方面讓地方政府投資也收到市場規(guī)律的約束,另一方面真正引導和激活民間投資的活力,發(fā)揮民間投資的“鯰魚效應”,讓民間資本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角”。
(作者單位: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顧問)